【摘 要】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制造業如何追隨人工智能技術的腳步,將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并依此引領新的制造業技術變革。通過分析制造業的商業模式,可以找到答案。
【關鍵詞】 人工智能 制造業 商業模式
一、前言
人工智能就是根據對環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為,并獲得最大收益的計算機程序(李開復,2017)。曾經人們認為制造業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利用某種資源,按照市場要求,通過制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馬云在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言“未來制造業不僅僅是制造業,而是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完美結合,未來制造業的競爭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制造背后的服務和體驗,未來的制造業都是服務業,因為流水線上的大部分工人將被機器取代,而人類的部分、體驗的部分,不可能被取代。”可以說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新的定義,這個新的定義是需要隨著人工智能普及制造業人們不斷完善的。那到底未來制造業方向如何,其實是無法精準預測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類認識的維度在不斷變化,未來會出現更多的新型產業,帶動原始的一二三產業走向平衡。
二、制造業的商業模式畫布
Osterwalder在《商業模式新生代》一書中,將商業模式描述為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基本原理。其提出了分析商業模式的工具——商業模式設計畫布,結構簡單,邏輯清晰,覆蓋面廣。
首先,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傳統制造企業的價值主張由以制造為中心的生產產品、更新工藝,逐漸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按需求帶動生產、個性定制。由傳統的B2C模式逐漸轉向C2B模式。
其次,客戶細分,人工智能時代越來越重視小眾的痛點,任何生活中或者企業制造中的一個小痛點都能催生出令人滿意的創意。傳統制造業大多是定位的普通大眾的需求,以期達到規模化的目標。現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卻帶動了一大批小眾化的需求,長尾理論的提出給企業家們提了個醒,不能只是關注創造財富大的一端,還有許多看似價值量小的創新,但是累積起來可能產生巨大的效益。換句話說,在小眾與大眾之間并沒有完全的界限,當小眾化需求聚集起來自然就成了大眾化需求,而大眾化需求當他達到飽和無法增長之后,可能相比小眾顯得相形見絀。
第三,重要的合作伙伴,人工智能的普及,與其說是打擊制造業就業,不如說是從另一個角度拉動高質量就業,從另一個角度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以滿足新時代背景下,人們日益新增的個性化生活需求。制造業首先需要合作的重要伙伴就是能夠引導企業向人工智能方向發展的相關企業,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服務商,當然還有原材料供應商。另外,有一個一直被許多企業忽略的重要伙伴:用戶自己。用戶的反饋能夠指導研發,用戶的需求數據可以指導生產,用戶的口碑效應能夠加強產品的流通,用戶的偏好能夠減少營銷成本,用戶的滿意就是制造業服務的初衷。
第四,是關于企業的核心資源和關鍵業務。以往的制造業的核心資源是制造產品過程的核心技術,或者是產品的特殊功能,這種資源在壟斷市場尤為突出。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引進,使得企業不僅僅具有核心技術、產品特殊功能,還具有人工智能引導的制造業從研發到營銷、服務一整套的生產服務體系,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做到精準營銷,更進一步的減少浪費。此外,技術只有當他用到實處才發揮了技術真正的價值,人工智能時代,與其企業間各自為政,不如聯起手來共同為這龐大的用戶群體服務,合作企業間技術交流可以減少研發浪費。另外,在這個企業邊界越來越模糊的時代,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同行競爭者,也有可能是跨行競爭者,總的來說,就是打敗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你的思維局限在以往的維度,當產生高維企業的時候,自然會對低維企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如何讓企業在數次打擊之后仍能夠再次復蘇?可以說持續創新是企業能夠發展下去的重要核心資源。當然關鍵業務也由傳統的研發、制造、銷售產品轉向為客提供產品和售后服務,通過客戶反饋再指導研發、生產甚至按需生產的制造業產品服務提供商,真正做到為客戶解決痛點。
第五,客戶關系,是貫穿制造業從傳統走向人工智能的關鍵環節,傳統的制造業更多的是需要維護與銷售商或者原料商之間的關系。而人工智能時代,本著對最終客戶的負責,制造業企業直接與產品的使用者直接交流更為重要,這樣不僅有利于發現產品的優缺點,更可以通過客戶的反饋進一步指導生產。人工智能時代,數據量呈爆炸式增長,對于大量數據的挖掘,能夠幫助企業解決許多難題,甚至做到精準營銷,這樣就順其自然的降低了傳統制造業的營銷成本。
第六,渠道通路,傳統制造業商業模式的主要渠道通路是通過自營門店或分銷商銷售產品。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客戶與制造商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所以通過高效的搜索引擎幫助有需要的用戶找到產品能夠更深的加強這種密切關系。另外,以往的產品大多是通過廣告(明星代言)的方式打通渠道。但實際上最有效的代言人就是用戶自己,只有用戶自己認可產品,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物流行業幫助制造業打破了傳統的空間界限。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一些例如全息投影、3D打印等可以幫助制造業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真正實現制造業的精準制造、智能制造。
第七,成本結構,以往的制造業的成本主要來自于:研發、生產等,但當企業走向按需生產,實時反饋這條路之后研發成本會逐漸降低,生產成本由于規模效應會有所增加。但是企業的其他如:存儲成本、廣告成本等都會大大降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是讓人類的創新上升到新的高度:智能創新。通過智能創新,使得制造業迸發出
最后,收入來源,傳統的制造業,主要依靠產品銷售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在人工智能時代,服務的意識得到強化,制造業企業在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也在為整個制造業體系做貢獻,所以企業的收入來源不僅是來自對最終客戶的服務,還有對整個制造業體系的服務。
我們常說,工業機械時代,讓我們解放了雙手,不再為重復的勞動而煩惱。那人工智能時代,有人說是在逐漸解放人的大腦。但不全面,在解放人的大腦的同時,也是在開發人的大腦,讓人不再局限于傳統維度的思考。
三、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很少有人探討關于人工智能對制造業商業模式的影響,國內已有的研究有從制造業結構探討的(劉軍,2019),認為AI對制造業的結構起到優化作用。肖靜華(2016)對智能制造與制造業轉型升級進行研究,認為:以互聯網、大數據為基礎的智能制造新體系在制造業企業生產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能力,促進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周濟(2018)提出AI對制造業生產中的應用與融合,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也有研究從另外一個角度探討人工智能對制造業的影響,蔡嘯,黃旭美(2019)提出AI技術對制造業就業的擠出效應會隨AI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而發生反轉,促進制造業勞動力回流。國外研究也從相關角度入手,MIT電氣工程領域對AI進行了全面的定義:AI是一個有機整體,是通過模型建立的關于思維、感知和行為的表達系統,以生成測試法為基礎運行方式,這一系統存在一定的約束條件,并通過算法實現約束條件的作用(Finlayson et al., 2010)。Deming (2017)認為社交能力在防止計算機和自動化任務取代時起重要作用。大部分學者觀點認為:AI將導致未來制造業就業市場的劇烈變革,制造業產業中大量中低端工作將被AI取代。AI 背景下我國制造業普遍應用彈性工作制,這對于企業的新型管理方式、新型價值主張、新型決策手段都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制造業的各種工作任務可以被分解為不同的任務,那么AI對制造業崗位的影響取決于其能替代的工作任務(Acemoglu & Restrepo, 2017)。簡單的來說,對于過去許多單一的可重復的任務,人工智能可以起到很好替代作用,但是對于新型的創新性的人性化的任務,人類仍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之間的分工也成為了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總體而言,AI對于制造業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商業模式有著不同的影響。對于家電、電子等勞動力密集型企業,AI可以減少用工數量、提高產品質量,在設計這類商業模式時,應當注意轉變發展理念,重視企業核心價值優勢,重新考慮成本結構。對于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技術創新驅動的制造企業,AI在數據挖掘、分析等方面的高效率將改變傳統的技術研發模式,在設計這類企業的商業模式時,就需要考慮新的核心資源,以及新的重要合作伙伴,當然,成本結構也會隨著AI技術的引入而發生改變。對于冶金、化工等流程型行業,AI則可幫助其實現低成本的定制化生產,一方面可以緩解資源受限的現實,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在設計這類企業的商業模式時,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價值主張,傳統的這類制造業已經開始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同,已經開始往環境友好型的方向發展,AI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更進一步的協同。另外由于新的價值主張會引起渠道通路、客戶關系、核心資源、關鍵業務、合作伙伴等要素的變化。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尤其是當引導企業設計商業模式的價值主張的根本變化更是如此。最后,對于服裝、食品等行業,AI可以幫助企業精準預測市場趨勢,形成快速響應的產業閉環。這樣的影響,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新的產品更新策略,節省企業資源,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可以說,AI對于制造業商業模式的影響是多角度的,但可以肯定的是AI技術的引入對每個行業每種商業模式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其成本結構,同時也要求企業重新思考其商業模式相關要素,不斷創新出適合企業當前發展的商業模式。
四、結論
從手工業到機器制造業與互聯網制造業再到智能制造業,極為生動的刻畫了人類探索世界的歷程,也反映了人類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從這些變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智能制造業無限的未來。
總的來說,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制造業商業模式的設計是挑戰與機遇并重。一方面,對于相對傳統的制造業企業來說,需要逐步融入到新的時代話題中來,借助企業積累起來的制造經驗,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有益的一面實現東山再起。另一方面,對于站在新的時代巔峰的制造業企業,仍需要保持敏捷的嗅覺,牢固企業基礎,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中不斷推陳出新,讓企業的香火延續。
【參考文獻】
[1] 李開復.十年后50%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J].智能城市,2017,3(05):4-7.
[2] 劉軍,常慧紅,張三峰.智能化對中國制造業結構優化的影響[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04):35-41+106.
[3] 肖靜華,毛蘊詩,謝康.基于互聯網及大數據的智能制造體系與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J].產業經濟評論,2016(02):5-16.
[4] 周濟.走向新一代智能制造[J].中國科技產業,2018(06):20-23.
[5] 蔡嘯,黃旭美.人工智能技術會抑制制造業就業嗎?——理論推演與實證檢驗[J].商業研究,2019(06):53-62.
[6] Finlayson M A, Richards W, Winston P H.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narrative: Review of a workshop [J]. AI Magazine, 2010, 31(2): 97.
[7] Deming D J.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social skills in the labor market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7, 132(4): 1593-1640.
[8] Acemoglu D, Restrepo P. Robots and Jobs: 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s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ulishing, 2017.
作者簡介:馮澤宇(1998-),男,漢族,湖南省湘陰人,碩士研究生,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管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