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即便波普爾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提出批判,但是經過比較發現,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依舊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認識中美關系就需要把中美關系放在具體的歷史語境當中考察,中美關系存在結構性矛盾,表現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權力結構等三個方面。隨著中美關系的發展,發展階段的成了結構性矛盾的主要方面。
【關鍵詞】 歷史分析法 中美關系 結構性矛盾 發展階段
2017年8月,隨著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宣布,對中國正式發起“301調查”。9個月后,特朗普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價值近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至今,中美已經過幾個回合的加征關稅。于此同時,中美貿易談判也連續進行了11輪磋商。目前,中美貿易摩擦談判處于緩慢但未停止的階段。就當前中美關系遇到的挫折和矛盾,很有必要通過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進行分析,以找到雙方矛盾焦點,解決矛盾。
一 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
在進入20世紀后,波普爾(Popper)提出歷史主義的貧困,其歷史主義大有歷史決定論的含義。其中波普爾更是提出了我們“我們一定不能假設社會生活中的一致性在時間或空間內永遠不變是有效的,因為它們通常只適用于某個文化或歷史時期”的論斷,即否定了我們不能把握絕對的社會規律。進而提出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的挑戰,認為馬克思所言及的社會規律帶有決定論和總體論色彩。其根本在于否認馬克思認為的人類社會存在不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社會規律。在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展開應用之前,很有必要將二者進行明晰,以便證明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依舊能指導實踐。
1.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認為,“任何政治事件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研究政治現象應該將特定的政治現象放到特定歷史范圍中和背景中去加以考察。找出特定政治現象產生和存在的客觀必然性或歷史原因。從歷史的因果聯系中去把握社會歷史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在歷史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還要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以新的觀念和角度對過去的政治現象進行重新認識。”這也就是說,盡管社會處于永續不停的發展變化之中,但是可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具體的歷史事件中抽離出一般的社會歷史規律,指導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因此,人類在認識社會時需要將具體的社會歷史現象放置于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既關注到永續變化的一面,又要關注到相對靜止的一面,處理好社會歷史中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系,做到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統一,以求正確認識社會。
因此,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強調,客觀的社會歷史規律對于人類社會主觀能動性的制約作用,從偶然性中發現社會歷史規律的必然性。
2.波普爾的歷史主義
波普爾對歷史主義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批評:
“①人類歷史的進程是受著人類知識增長的強烈影響(這一前提的真理性必定會被那些在我們的觀念中,包括在我們的科學觀念中,僅只看到了某一種或另一種物質發展的副產品的人們所承認的)。②我們不能用合理的或科學的方法來預告我們科學知識的未來增長(通過以下所描繪出的那些考慮,這一論斷是可以從邏輯上加以證明的)。③因此,我們不能預告人類歷史的未來行程。④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摒棄理論歷史學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摒棄一種可以相當于理論物理學的那種社會科學的可能性。不可能有歷史發展的任何科學理論,可以構成為歷史預告的基礎。⑤歷史主義的方法的基本目的,因此就是錯誤的構想,于是歷史主義也就崩潰了。”
實際上,波普爾認為,歷史是主觀的,是隨著人類知識的變化而變化的,但是人類無法預測和認識客觀規律,進而進入了其唯心史觀。波普爾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的批判是基于其唯心主義立場的批判,片面地強調偶然性、絕對變化與主觀能動性,而忽略了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相對靜止與絕對變化的辯證統一、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對認識社會、分析現實、指導實踐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 中美關系矛盾回顧
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強調,要把社會歷史現象納入歷史背景考量,因此中美關系研究學界認為,中美雙方的矛盾是結構性的,并將結構性矛盾主要歸因于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權力對比等三個方面。
1.社會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即便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思想基本原則,并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于經濟上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上實現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完善和發展根本政治制度,在黨的領導下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美國則是經濟上堅持生產資料私有制,強調自由競爭的開放市場,政治上主張中央層級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中央和地方的分權。
于此,就導致了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差異,而由于冷戰思維的慣性,雙方在經濟和政治體制上的差別成為不斷斗爭的焦點。
2.意識形態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而言之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在思想政治上受洗禮。并加強和鞏固意識形態陣地,嚴防腐朽落后的思潮影響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美國信奉自由主義邏輯,強調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化,奉行多元文化主義,認為政府不應該主導和引領社會意識形態的塑造,應該讓社會意識形態自發形成。
雙方在意識形態上的認知不同,是在人權、宗教等領域有沖突的根源。
3.權力對比
根據肯尼斯·華爾茲關于國家權力分配的闡述,在無政府狀態原則下,各個國家由于“同構壓力”和群體無意識,功能趨同——確保生存。因此,唯一的變量在于權力的分配。隨著中國的實力不斷增強,美國的實力不斷相對下降,導致權力朝著中國方向轉移。由此,對美國的領導地位(leadership)構成威脅,即國際體系中國家的排位(ranking)潛在發生變化。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奧巴馬政府采取“重返亞太”和后期采取“亞太再平衡”戰略,改中美建交以來的“接觸加遏制”戰略為“遏制加接觸”戰略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特朗普政府更是提出“印太戰略”,力圖從經濟、軍事上包圍中國,對中國構成戰略壓力。
盡管根據特定歷史時期,中美的矛盾呈現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權力對比的矛盾,但是當前中美關系的結構性矛盾則呈現發展階段不同導致的矛盾的階段。
三 當前中美關系凸顯的結構性矛盾
當前,中美兩國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美方要求中國打開市場,用強力開辟市場。中國堅持主權優先,原則問題不能退讓。這根本在于雙方發展階段不同所帶來的結構性矛盾。
美國認為,中國是后發工業化國家,為了保障國內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性的產業政策,這包括以往的鋼鐵領域和當下的高新技術領域,最顯著的政策在于“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國類似政策是重商主義政策。
實際上,美國是發達的工業經濟體,完成了國內的經濟轉型,成為世界最強的資本帝國,需要為資本開辟投資市場,因此提倡自由貿易。而以往,美國過去也實行了重商主義政策,美國南北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北方是工商業資本主義的熱土,而美國南方是種植園經濟的園地,北方為了保護工商業的發展關稅壁壘高筑,由此引發了南方的不滿。而美國完成了工業轉型后,則要求其他國家開放市場。正如羅伯特·吉爾平指出的那樣,自由貿易是工業強國的政策。
因此,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另外一個結構性矛盾的根源在于雙方發展階段不同,導致的國家經濟政策也會大相徑庭。在國際的互動中,雙方各自都有自己的社會政治背景,因此忽略了彼此發展階段的不同,都想實行最有利于本國利益的政策,背后因素是社會歷史條件下觀念的差異。
【參考文獻】
[1] 波普爾,《歷史主義的貧困》(何林、趙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頁。
[2] 孫關宏等主編,《政治學概論(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頁。
[3] 波普爾,《歷史主義的貧困》(何林、趙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第42-43頁。
[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頁。
[5] 同上書,第17頁。
[6] 同上書,第17頁。
[7] 肯尼斯·N·華爾茲,《政治結構》,見于羅伯特·基歐漢編,《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郭樹勇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4-86頁。
作者簡介: 韓宇坤(1995-),男,漢族,河北深州人,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大國關系與國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