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哈薩克斯坦的墾荒運動與現代化進程有著內在的聯系,它是哈薩克斯坦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同時,現代化也催生墾荒運動。將墾荒運動置于現代化進程中來考察,有助于在現代化理論背景下解釋哈薩克斯坦的轉型,同時正確分析蘇維埃化的影響。
【關鍵詞】 現代化 哈薩克斯坦 墾荒運動
1954年3月通過的《關于進一步擴大蘇聯的谷物生產和關于開墾生荒地與熟荒地的報告及決議》是赫魯曉夫上臺后開墾荒地的先鋒。墾荒運動一方面是赫魯曉夫在前任領導者基礎上開始的偉大創舉,且收效吹糠見米。另一方面,墾荒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族際矛盾等問題也值得深究。本文嘗試從現代化的視角重新審視墾荒運動對哈薩克斯坦的影響,來客觀公正地評析這一運動在哈薩克斯坦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一、現代化催生墾荒運動
墾荒運動產生于世界現代化進程這一體系中,要理解墾荒運動對哈薩克斯坦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也就必須要清楚現代化這一概念?!艾F代化”一詞的確切解釋學術界尚沒有一致的看法,更沒有公認的定義可言。[1]從歷史角度來透析,廣義的現代化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而導致的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大轉變過程;狹義而言,現代化并非自然的演變過程,它是落后國家通過有計劃的措施趕超先進國的過程。[2]這是全球性客觀存在的歷史進步過程。因此,哈薩克斯坦必然要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世界現代化進程催生了墾荒運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只有赫魯曉夫等黨領導人在墾荒運動中做出正確的決策,哈薩克斯坦才可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分得更大的那杯羹。
二、社會轉型與墾荒運動
社會轉型這一概念起初用于資本主義世界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變革。現代化理論下哈薩克斯坦墾荒運動一個突出的表現便是轉型。
工業化是現代化最突出的體現。隨著墾荒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刺激了那些與墾荒和農業相關的工業的發展,如化肥工業、拖拉機工業。以及許多大型工業如,著名的帕夫洛達拖拉機制造廠、江布爾和奇姆肯特的大化學聯合企業。此外,蘇聯對哈薩克斯坦的礦產資源進行了勘探,哈薩克斯坦擁有工業發展所需的大量礦產,且許多品種按儲量排名在全世界均名列前茅。哈薩克斯坦素以農牧業立國,工業文明在俄羅斯征服以前未曾涉及,該國本屬于以傳統畜牧業發展為主的草原民族,在蘇聯全民墾荒期間,哈薩克斯坦逐步實現了從草原文化到工業文化的轉型。
墾荒增加了哈薩克斯坦地區的現代文明色彩。首先是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僅開荒的幾個主要地區—克科契塔夫、庫斯坦奈帕夫洛達、切利諾格勒及北哈薩克斯坦等州內,1950-1971年之間就修筑了2180多公里鐵路;41900公里硬面公路,這些公路相當于這些地區原有公路的19.2倍。[3]其次,該地區工業的快速發展對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大,據保守統計,僅在開荒頭幾年,就有100多萬志愿者參加了墾荒工作,其中有50萬來自青年團體。全民開荒期間各方面的專家紛紛移居哈薩克斯坦進行農業技術指導,這些專家主要有機械化專家、技術公職人員、還有農業專家。在哈薩克斯坦,社會對有教育人才的明確需要,使在自己家族中從來沒有什么文化的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的父親和母親,也漸漸傾向于認為必須讓兒子繼續上學。[4]蘇聯在墾荒運動期間對哈薩克斯坦進行的全民掃盲運動,使哈薩克斯坦的教育逐步走向了現代化。在開荒運動期間接受教育的人才還在蘇聯的鼓勵與資助下赴蘇聯等發展較快的國家進修,這些學者在哈薩克斯坦獨立后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巨大。他們成為了哈薩克斯坦現代化建設中的杰出人才和指導專家?,F總統托卡耶夫先后進入到蘇聯外交部工作,而后被派往蘇聯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實習六個月。這一段經歷為其進行國家建設意義重大。再者,這些在全國動員的尖端技術人才不僅給落后的哈薩克人民帶去了勞動力和技術,而且大多來自大城市的精英們給哈薩克人民帶去了發達地區不同的思想文化。哈薩克斯坦逐漸步入從游牧文化到定居文化的轉型,實現了游牧文化和定居文化并舉,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哈薩克斯坦民族文化。
三、蘇維埃化與墾荒運動
哈薩克斯坦是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其社會變革必然會受到蘇聯的影響。蘇聯黨領導人利用高度集中的相關措施實施的趕超型現代化成效卓著。這種以求用政治手段改變國家屈辱地位的管理模式可以用最短的時間以最高的效率進行社會變革,蘇聯在哈薩克斯坦進行的全民開荒取得的巨大成就便是最好的論證。蘇聯在哈薩克斯坦開設大量的俄語課程學習俄語文化,至今雙語模式仍在國內運行;墾荒運動中數以千計的民族精英也是蘇聯大力培養的,庫納耶夫、納扎爾巴耶夫便是其中卓越的領導者,其中納扎爾巴耶夫和蘇聯領導階層關系密切,哈薩克斯坦現任總統托卡耶夫還曾在蘇聯外交部任職,這些民族精英在蘇聯統治期間深受蘇維?;难?。
同時,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政治權力會在國家推行現代化大變革進程中無限集中與擴大。蘇聯領導人忽視哈薩克斯坦現狀強制推行的趕超型現代化導致了一系列問題。首先,大量鹽堿地、沼澤地還沒得到解決就進行大規模的開墾荒地運動致使土壤嚴重風蝕沙化,且因草原翻耕使表土裸露而使沙塵暴頻發。其次,政府提供優厚條件吸引大批俄羅斯人移居哈薩克斯坦影響了東正教文化為主的俄羅斯人與伊斯蘭教為主的哈薩克人之間的關系,也擴大了俄羅斯族與哈薩克族的族際矛盾。
四、小結
這場群眾性的墾荒運動加快了蘇聯對邊疆地區的建設和開發,促進了哈薩克斯坦的蘇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哈薩克斯坦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也應正確認識這場運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倒退現象,環保問題、民族問題等在此后一直在國內蔓延。
【注 釋】
[1]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9頁。
[2]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7頁。
[3] 張保國:《蘇聯對中亞及哈薩克斯坦的開發》,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146頁。
[4] [哈]奧利加·維多娃著. 韓霞譯:《中亞鐵腕:納扎爾巴耶夫》,新華出版社2006年版,第8頁。
【參考文獻】
[1]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侯艾君.《中亞墾荒運動及其后果新論》[J]. 俄羅斯研究. 2015年第6期
[3] 張保國.《蘇聯對中亞及哈薩克斯坦的開發》[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9。
[4] [哈]奧利加·維多娃著. 韓霞譯:《中亞鐵腕:納扎爾巴耶夫》[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5] 北京大學蘇聯東歐研究所編譯.《赫魯曉夫時期蘇共中央全會文件匯編》(1953年3月至1964年10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6。
[6] Gaidar E.(ed).Russian Economy in 2001:Trend and Outlooks.M.IET.2002
[7] Robert A. Lewis, Richard H. Rowland & Ralph S. Clem (1975) Modernization,Population Change and Nationality in Soviet Central Asia and Kazakhstan, Canadian Slavonic Papers, 1975. 17:2-3, 286-301
[8] Colin Knox. Kazakstan:modernizing government in the context of political inerti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8. Vol 74(3):477-496
作者簡介:張莉(1993-),女,漢語,甘肅天水,學歷:研究生在讀;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亞中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