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倩
【關鍵詞】? 磁共振成像技術;關節鏡;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是一種常見疾病。膝關節前交叉韌帶人體最重要的構造之一,完好無損的組織可促使患者脛骨向前運動,可維持膝關節穩定。但是,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出現損傷后,人體膝關節的穩定性明顯受到影響,膝關節會失去平衡,會產生嚴重疼痛,影響患者自由活動[1]。再者,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是一種需要漫長恢復期的疾病,需進行精準的診斷,才能保證患者的康復效果。因此,探究一種有效的診斷方案至關重要。本研究主要分析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應用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的價值,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一共收治102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按照雙盲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研究組),每組51例。對照組男30例、女21例;年齡在23-68歲,平均(45.58±4.30)歲。研究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在23-67歲,平均(45.23±4.38)歲。兩組臨床數據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51例實施關節鏡檢查,給予硬膜外麻醉,在患者的髕上囊實施關節穿刺,抽取滲漏液,在關節中注入生理鹽水,充分擴充關節腔,并在患者的髕腱外部皮膚上制作一道0.3--0.5cm的切口,將關節鏡插入關節腔,獲取一定樣本后實施檢測,閉合創口。
研究組51例實施磁共振成像檢查,患者仰臥,將專用線圈放在患者的膝關節相關髕骨下端中央,并對患者的交叉韌帶下肢外旋,外旋角度為15°,使用MRI機進行檢測,應用SE序列,觀察患者的冠狀面、矢狀面圖像。冠狀面 SE 序列 T1WI參數設置如下:TR為540ms,TE為9.0ms,FOV為15cm×15cm,間距為0.8mm,層厚為5.0mm。矢狀面 FSE 序列 T2WI參數設置如下:TR為500ms,TE為80ms,FOV為15cm×15cm,間距為0.8mm,層厚為5.0mm。
1.3觀察指標
兩組疾病準確檢出率(完全斷裂、部分斷裂、無損傷)。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研究組的準確檢出率(完全斷裂、部分斷裂、無損傷)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1。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是促使人體膝關節始終穩定的重要構造,但也是最容易損傷的膝關節重要部位。隨著我國社會節奏的加快,社會壓力的增大,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有研究[2]指出,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后,患者的膝關節會出現紅腫、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若患者未及時進行有效治療,令疾病進一步發展,患者極有可能會患有膝關節軟骨病,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探尋一種能夠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早期準確診出疾病的檢查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近年來,關節鏡技術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有研究指出,關節鏡技術可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診斷、治療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關節鏡是一種創傷性診斷方法,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傷害,難以被患者接受。影像學技術是近年來備受患者青睞的檢查方法,磁共振成像技術是一種無創性、操作簡單方便、檢測準確率高的檢測手段。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采用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可進行多方位、多序列掃描,可獲取患者的膝關節平面圖像,可準確有效的反應患者的膝關節損傷程度,不容易被外界因素影響,疾病準確診出率非常高,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給予磁共振成像技術檢查)的準確檢出率98.0%大于對照組(給予關節鏡技術檢查)82.4%。
由上可知,磁共振成像技術用于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診斷,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鄧鍛煉.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臨床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5):116-117.
[2]齊平德,閆吉瑛.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診斷中的 應用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24):110-111.
[3]張玲.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臨床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9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