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麗婷
【關鍵詞】? ?優質護理;腦腫瘤;圍術期
腦腫瘤為神經外科疾病,多發生于20~50歲人群,該疾病可導致顱內壓升高,對腦組織、神經產生壓迫,威脅患者生命。腦腫瘤以手術治療為主,但由于創傷性較大,患者焦慮情緒較嚴重,且術后并發癥較多,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圍術期針對性護理具有重要意義。優質護理為全新的護理理念與模式,在臨床中應用愈加廣泛。臨床研究指出[1],優質護理有助于改善圍術期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使術后生活質量提高。本研究中腦腫瘤患者圍術期實施優質護理,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腦腫瘤患者7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22~60歲,平均(41.87±4.55)歲;病程5個月~5年,平均(3.13±1.06)年。對照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齡20~58歲,平均(42.26±4.73)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3.20±1.32)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①均經MRI或CT檢查確診,擬行開顱手術治療;
②無手術或麻醉禁忌癥;
③均按照要求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
①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智力缺陷;
②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③合并腦、腎、肺等嚴重臟器疾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前指導患者做各項檢查,向患者說明手術相關注意事項,術中及術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輸液、服藥護理等。
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1)術前護理:向患者進行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宣教,提高患者對腦腫瘤的了解;與患者加強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根據其焦慮、緊張等情緒的程度給予針對性情感支持與心理疏導(2)術中護理:患者由于擔心治療失敗,進入手術室后,往往極度焦慮、緊張,此時護理人員應通過語言、撫摸、眼神鼓勵等安撫患者,協助患者擺放正確的手術體位,指導過度緊張患者進行深呼吸;護理人員應熟悉手術流程,與醫生密切配合,術中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3)術后護理:繼續監測各項生命體征,為患者選取舒適體位;加強呼吸道護理,保證患者呼吸暢通,預防肺部感染;嚴重疼痛患者給予止痛護理;術中不可避免會造成腦血管損傷、低氧、迅速補液等引起顱內出血水腫,易形成腦疝,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給予預防性護理;對存在吞咽障礙、進食嗆咳患者,應訓練其吞咽動作與發聲,患者進食時可適當調高床頭;術后注意保障患者飲食營養的均衡性,多進食蛋白質、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腦積水多發生于顱腦術后2~6周,患者此時多以轉至普通病房,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意識、瞳孔、記憶力等情況,盡早發現病情變化。
1.4 觀察指標
(1)焦慮情緒: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患者焦慮情緒,50分以上表明存在焦慮情緒,且分值越高表明焦慮情緒越嚴重。
(2)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3)舒適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AS)評定,在標有0~10分的刻度尺上,指導患者根據自身舒適程度評定,1~4分為輕度不適、5~7分為中度不適,>8分為重度不適,分值越高表明舒適度越差。
2.1 2組患者焦慮情緒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組內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并發癥發生率5.26%低于對照組18.42%,但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舒適度比較
觀察組舒適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優質護理基于人-社會-心理理論而發展的新型護理護理,強調護理工作應“以患者為中心”,尊重理解患者,給予患者人文關懷。該護理模式強調在為患者提供基礎護理與專科服務同時,重視患者心理需求,并通過心理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認同度,逐步提升護理水平。護理人員在術前糾正患者錯誤認知,緩解不良情緒,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手術做好準備。術中重點在于配合醫生進行手術操作,通過非語言交流給予患者鼓勵與支持,增強其手術信心。術后護理重點在于預防相關并發癥,指導患者進行被動鍛煉,預防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莊金秀.優質護理措施對腦腫瘤手術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0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