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婭瓊
【關鍵詞】? 針對性飲食護理;腹瀉;臨床效果
腹瀉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也被成為“拉肚子”,所指的是一個人每天的排便次數會明顯超過平時排便的習慣和頻率,糞便的質地比較稀薄含水量增加,每天排便的質量在200g以上,糞便當中會包含還未經消化的食物或者是膿血和黏液等。在臨床上腹瀉病患常常會伴隨有排便感急迫、失禁以及肛門不適等癥狀,正常的健康人群每天大約會有質量為9升的液體會進入到胃腸道當中,然后水分會被腸道所吸收,最終形成的糞便中水分質量為100毫升到200毫升。當進入到人體中的液體量超過了結腸吸收能力或者是結腸的吸收容量減少時,就會導致糞便中的含水量增加,最終導致腹瀉的產生。根據病程的長短可以將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急性的腹瀉主要的特點是發病較急,病程時間在兩個星期到三個星期之間,起病原因大部分是因為感染引起的;而慢性腹瀉則是指病程時間在兩個月以上或者是腹瀉的間歇期在兩周到四周之內的復發性腹瀉,導致腹瀉發生的原因較為復雜。由于小兒的身體素質較為薄弱,因此腹瀉的主要發病群體為年齡較小的小兒,小兒腹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急性消化道疾病,導致病情發生的飲食較多,飲食習慣、患兒自身的身體素質以及病毒細菌對患兒胃腸道的侵襲等,都會導致腹瀉現象的發生[1]。目前對于小兒腹瀉主要采用藥物來對病情進行控制,根據患兒的不同病情情況以及腹瀉的類型采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由于小兒身體素質以及病情的影響在病情治療期間需要配合適當的護理方法來幫助患兒更好的恢復身體機能,隨著臨床護理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各種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被應用在對腹瀉患兒的護理干預中。本文研究探討針對性飲食護理用于腹瀉患兒中的臨床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1資料
研究時間段為2018.7月~2019.7月,研究對象為這個時間段中我院收治的腹瀉患兒,所選擇的例數為90例,根據護理的方法將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常規組(進行常規護理)和研究組(進行針對性飲食護理)。常規組中男女例數比為25:20,年齡段為3歲~8歲,平均數值為(5.5±1.3)歲;研究組中男女例數比為26:19,年齡段為3歲~9歲,平均數值為(6±1.9)歲,數據對比結果顯示,兩組研究對象數據對比P值大于0.05。
1.2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主要為護理人員對患兒的臨床現象進行密切的觀察,定時指導患兒服用藥物進行治療等。
研究組則采用針對性飲食護理進行護理干預,具體為:(1)護理前的評估。在對患兒進行針對性的護理之前,護理人員需要先對患兒身體的營養情況進行評估,根據患兒具體的營養情況制定適合每個患兒的個性化的飲食方案,并根據患兒的年齡來對飲食的種類搭配進行適當的調整。腹瀉患兒在飲食上要注意避免進食生冷刺激的食物,由于腸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因此對于含油脂肪較多的食物也要避免進食。在飲食結構上需要注意營養搭配,在病情初期可以讓患兒進食流質食物,減輕腸胃的消化負擔;當患兒的病情逐漸穩定之后則可以給患兒適當補充營養和蛋白質,幫助患兒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2)對患兒的飲食習慣進行適當的調整。主要的調整依據為患兒的年齡以及病情的進展程度,對于脫水和嘔吐現象較為嚴重的患兒,需要馬上停止飲食,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對患兒家屬進行細心的指導進行合理的飲食指導,對于需要進行人工喂養的患兒需要根據喂養要求嚴格的執行。(2)對患兒臨床上的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在對患兒進行針對性護理的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兒出現的不良反應,當患兒出現嘔吐或者脫水的現象時,需要根據嚴重的程度將飲食暫時停止,對患兒的不良反應進行處理,等情況好轉之后再逐漸恢復飲食。(3)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飲食宣教。護理人員在對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需要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有關合理飲食必要性的健康宣教避免攝入油脂和纖維素含量較高的刺激性食物。(4)針對性的飲食治療干預措施。對于存在食欲不振現象的患兒可以根據其身體的具體情況使用藥物進行緩解,幫助患兒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根據患兒不同的體質采用不同的飲食護理方案,例如對于身體缺乏雙糖酶的患兒,在進行飲食計劃表的過程中則需要避免讓患兒攝入糖類或者是乳類的食物。(5)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心理護理。患兒由于身心認知還處于認知探討階段,因此對身體不適的忍耐程度比較低容易在治療的過程中產生緊張哭鬧和抵抗的情緒,對治療的效果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在對患兒進行針對性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使用溫柔的語言主動和患兒進行溝通,了解患兒的情緒以及心理活動,可以給患兒觀看有趣的兒童讀物動畫片等來幫助患兒轉移注意力緩解緊張的情緒。而患兒家屬因為對患兒的病情較為擔心也容易因此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護理人員同樣要對患兒家屬進行心理開導,告知其治療過程中所需要的注意事項,在日常治療中如何更好的幫助患兒進行治療和護理,告知患兒家長正確的用藥指導,提高患兒的用藥依從性。
1.3觀察指標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對比兩組患兒護理的效果、止瀉時間和住院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概率以及對護理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為SPSS21.0,計量資料為(x±s),計數資料為%,數據對比結果顯示P值范圍在0.05以內。
2.1護理效果
在護理效果的對比上,研究組效果為優的有22例,效果為良好的有20例,總體優良率為93.3%;常規組效果為優的有20例,效果為良好的有15例,總體優良率為77.8%。數據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護理的效果更好(P值范圍在0.05以內),具體見表1。
2.2住院時間和止瀉時間
研究組患兒住院的時間為(3.9±1.7)天,止瀉的時間為(2.1±0.5)天;常規組患兒住院的時間為(5.3±2.1)天,止瀉的時間為(3.6±1.4)天。數據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住院時間和止瀉時間較短(P值范圍在0.05以內),具體見表2。
2.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在不良反應發生概率的對比上,研究組患兒中有1例出現了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為2.2%;常規組患兒中有5例出現了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為11.1%。數據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較低(P值范圍在0.05以內),具體見表3。
2.4對護理的滿意度對比
護理滿意度主要使用我院制定的滿意度調查量表來收集相關的數據,在研究組中,對護理表示非常滿意的患兒家屬有23名,表示滿意的患兒家屬有20名,總體滿意度為95.6%;在常規組中,對護理表示非常滿意的患兒家屬有20名,表示滿意的患兒家屬有17名,總體滿意度為82.2%。數據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對護理的滿意度較高(P值范圍在0.05以內),具體見表4。
嬰幼兒、小兒的身體還處在發育的階段,因此在消化系統的發育上各方面還不夠完善,預防以及抵抗的能力比較低,在日常的生活中飲食不注意以及細菌病毒感染等都會導致小兒腹瀉的產生,這會對小兒身體各個方面的健康以及生長發育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在小兒腹瀉發病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處理,則容易引起相關的并發癥,小兒腹瀉的現象較為常見,這主要是因為小兒的身體正處于發育階段,腸胃器官的發育尚未完全,加上小兒的身體抵抗力比較弱,如果日常飲食不規范或者受到病毒細菌的影響等,都容易導致腹瀉現象的發生[2]。對腹瀉患兒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護理的話,很容易讓患兒出現脫水的現象,會對其生命安全進一步造成威脅。目前在臨床上對小兒腹瀉主要采用藥物來對患兒的病情進行控制,而治療的重點則在對病情的預防以及控制上,飲食對腹瀉的治療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科學合理的飲食護理方法能夠幫助患兒提高自身的營養水平,從本質上能夠有效加強患兒身體的免疫功能,因此在對腹瀉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采用針對性飲食護理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護理的過程中囑咐患兒及其家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注意營養的均衡以及需要忌口的食物,這樣能夠快速幫助患兒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同時緩解腹瀉的現象[3]。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來對飲食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必要時則需要采取禁食的措施,這樣能夠幫助患兒體內的脂肪進行快速的分解,早期的進食能夠幫助患兒協調身體的體能,提高免疫體質和治療的效果。而對于還處在母乳期的患兒則需要根據患兒的具體實際情況來對喂養的次數和時間進行調整,從而減少患兒腹瀉的次數和排泄量。而在對患兒增加輔食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少量的原則,在這個基礎上將數量一點一點的增加,而主食則主要以粥等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可以在粥中添加少量的鹽,讓患兒多喝水,多進食水果以及蔬菜等,從而提高患兒消化系統的功能,并需要及時補充鈉鹽。在對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還需要隨時觀察患兒病情的進展,及時調整飲食方案,對于輕度腹瀉的患兒則可以主張清淡飲食,對患兒家屬進行科學普及,采用科學的飲食護理方法,避免患兒進食高蛋白和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讓家屬能夠幫助患兒更有效的恢復。在患兒治療期間家屬和患兒的餐具以及用品需要分開使用,以避免感染的發生。除了在飲食上的多方面護理之外,還需要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幫助其緩解不良的心理情緒,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和對護理的滿意度。
本文通過研究對比發現,在護理效果對比上研究組的效果較好;在止瀉時間和住院時間的對比上,研究組所需要的時間較短;在不良反應發生概率對比上,研究組概率的數值較低;在對護理滿意度對比上,研究組的滿意度數值更高。
由此可見,在對腹瀉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采用針對性飲食護理具有更好的護理效果,能夠幫助患兒盡早緩解腹瀉的現象。
【參考文獻】
[1]肖冬香.針對性飲食護理在小兒腹瀉中的應用[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36):116+127.
[2]王愛云.腹瀉患兒治療期間采用針對性飲食護理的應用效果[J].智慧健康,2019,5(22):185-186.
[3]曾柳金.針對性飲食護理對于小兒腹瀉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8,7(0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