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芬
【關鍵詞】? 消化道;出血;舒適護理;臨床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發病急、病情危害性大的特征,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部位病變是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患者的臨床表現為貧血、嘔血、便血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嚴重甚至會引發休克,危機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為了能夠有效促進其盡早痊愈,避免其生命受到危險,在其臨床治療過程當中,開展科學、專業的干預措施,可全面促進患者疾病早日康復。
1.1基線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我院10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家屬知情并且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研究,按奇偶法將該10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53例。
觀察組:性別:男性26例,女性27例;最小年齡34周歲,最大年齡62周歲,平均年齡為(48.26±2.37)歲;其中11例重度出血、20例中度出血、22例輕度出血。參照組:性別:男性27例,女性26例;最小年齡33周歲,最大年齡63周歲,平均年齡為(48.29±2.39)歲;其中12例重度出血、21例中度出血、20例輕度出血。兩組性別、疾病情況、年齡等基數資料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
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上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2)有自主意識與識別能力,護理依從性較高;(3)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精神障礙患者;(2)合并其他心、肝、腎、肺疾病患者;(3)溝通障礙的患者;(4)某些特殊原因不能規律休息的患者。
1.2方法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根據患者臨床實際情況給予實施觀察,告知患者盡量少進行身體活動,給予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告知患者嚴格遵照醫囑用藥等等相關臨床注意事項。觀察組在此基礎之上接受舒適護理:(1)護理工作人員需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對其自身性格特點、心理需求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開展針對性心理干預,對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使其能夠正視自身疾病,促進其因疾病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得到緩解,另外可給予講解以往臨床疾病治療成功后案例,不斷加強自身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臨床治療與護理[1]。(2)告知患者保持絕對的臥床休養,可選取平臥位置,確保自身血液充足,能夠有效供給與心腦血管,如果患者存在嘔血情況,護理工作人員需立即指導患者一側的頭部微偏,并且將其下肢稍微太高,確保其呼吸能夠保持暢通,避免其因嘔血導致呼吸道內淤堵出現窒息情況。待其嘔血之后,需將其口腔進行全面清潔,告知患者家屬相關清潔方式,對其口腔當中的異味進行消除,不斷提升患者自身口腔的舒適度[2]。(3)定期給予患者進行翻身,對其骨隆突位置以及受壓部位進行適當按摩,全面預防其壓瘡位置,定期將其床單被罩進行更換,如果出現污染情況需立即進行清洗更換,確保患者所處病房以及床鋪的干凈癥狀。護理過程期間患者如果出現腹痛,需全面對其腹膜進行檢查,觀察是否存在腹膜刺激征,如果情況實屬,需立即開展相應處理,采取舒適的體位進行指導,并且方便患者更換體位,全面提升整體舒適度[3]。(4)保持室內的環境舒適,病房內需定時進行通風換氣,保證室內空氣清新,將其室內的濕度與溫度進行合理調整,對于光線以及聲音的刺激需盡量進行消除,進而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得到良好的休養。(5)當患者出現惡心、嘔吐、出血等消化道出血癥狀時,需嚴格禁食處理,可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為患者提供機體日常所需營養;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后,且不在發生出血,血紅蛋白指標職場,可在24小時后給予患者少量少渣半流質飲食,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進食,進食量需根據患者病情的具體發展狀態進行調整;告知患者飲食合理的重要性,讓患者詳細、全面的掌握自我飲食護理基礎,提高護患溝通效果,嚴格監督患者定時飲食,禁食油膩、辛辣等食物,并指導患者正確的飲食咀嚼方式,降低對消化道的刺激。(6)護理人員應當在晚間加強患者的體位護理,幫助患者保持正確、舒適的臥床休息體位,采用左臥位控制出血病灶,可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發展狀態予以體位調整,促進患者的睡眠質量。指導患者的正確用藥時間、方式,將胃酸抑制類藥物與胃粘膜保護藥物功能效益告知患者。
1.3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止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血時間、住院時間等。
采用生活質量的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對其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改善開展數據統計,評價標準的總分為74分,分數高表明其改善情況好。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后將患者所有臨床數據指標均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的表示使用均數±標準差,t檢驗當P<0.05時,表示組別之間,各項觀察的指標比較結果存在差異,統計學具有意義。
2.1 生活質量
干預前后兩組生活質量數據統計分析,觀察組與參照組干預前數據統計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經過t值檢驗,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止血時間、住院時間指比較
通過表2研究結果得知,觀察組止血時間與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止血時間與住院時間,經過t檢驗后,組間對比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可分為消化性潰瘍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與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病情反復率高,出血量較大,且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夜間發病率高于白天,其原因在于患者處于睡眠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導致曲張靜脈內血流靜壓增高引發消化道出血。隨著臨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的不斷增長,臨床病死率以高達13.7%,有相關研究表明,臨床治療該種疾病期間,除需采取止血措施,還需有效配合良好的護理干預[4]。以往常規的傳統干預措施,護理工作人員僅僅只是遵照醫囑進行有效的干預措施,全面進行止血,并未對其治療期間的舒適程度進行重視,也并未開展相關疾病認知以及心理干預等等,從而導致臨床護理效果不夠理想[5]。因此隨著不斷的改進護理工作背景,開展舒適護理干預持續執行,已然獲取顯著效果,該種護理措施更注重護患關系的信任基礎建立,給予患者足夠的愛護與關心,對其存在的負面情緒予以疏導,可全面提升患者臨床治療依從性,不斷加強患者整體護理的舒適程度,對于提升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與護理均具有重要幫助[6]。舒適護理采用計劃性的方式規劃護理工作,使護理人員能夠通過針對性的護理計劃與護理目標,提高護理管理工作的順序性與系統性,使護理人員能夠在日常工作當中熟練掌握臨床護理工作,深化臨床護理經驗,優化臨床護理流程,從而實現醫院舒適護理管理的多元化發展,推動護理工作的可控化、可量化、標準化與流程化。實施舒適護理科能夠使護理人員明確自身工作職責,端正工作態度,提高職業責任感,在不斷完善與優化自身護理服務的基礎上,落實精細化的護理原則,確保各項護理操作的高度規范性,從根本上降低各類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消化道出血護理工作的質量。此外,舒適護理還能夠在重視患者病情發展的基礎上兼顧患者的心理護理,采用患者易于接受與善于接受的語言溝通技巧與心理輔導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降低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緊張等負面心理,并指導、督促患者與家屬能夠共同參與不良反應防護的工作理當中,充分發揮護患配合的最大作用,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舒適護理以患者需求為護理核心,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為患者提供更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幫助護理人員解決護理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舒適護理以規范化的護理操作流程不僅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還能夠增強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從而實現提升護理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知,開展舒適護理相比較于常規護理干預,其臨床效果差距較大,不僅能夠全面降低患者出血時間,還能夠有效縮短其住院時間,從而盡早的對其臨床癥狀進行有效緩解,提升其整體生活質量。該種護理干預的實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可全面推廣實施運用。
【參考文獻】
[1]黃雪梅,魏瑕,唐萬彪.舒適護理在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7(03):129-131.
[2]徐波,段向平.舒適護理模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06):81-82.
[3]崔璘.舒適護理用于肺癌患者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08):292-293.
[4]姚昊昀.優質舒適護理用于剖宮產護理中的臨床[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11):108+111.
[5]孟曉敏.舒適護理在肺癌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6):49+51.
[6]王鋒.舒適護理在婦產科手術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04):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