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雁
【關鍵詞】? 宮頸癌;經腹全子宮切除;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
宮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此病可發生于子宮任何部位,是一種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1]。宮頸癌疾病能夠導致患者出現陰道流血、陰道排液、尿頻、下肢腫痛等臨床癥狀,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2]。目前臨床上主要對宮頸癌患者實施手術治療,通過手術可以將腫瘤病灶切除,進而改善患者的病情[3]。本文主要研究經腹全子宮切除與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后恢復的效果,如下所示。
1.1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4例宮頸癌患者,采用奇偶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7例患者。
對照組中,年齡36-69歲,均值(52.64±5.13)歲;體重為46-73kg,均值(59.58±5.75)kg。
觀察組中,年齡37-70歲,均值(53.57±5.19)歲;體重為47-74kg,均值(59.58±5.81)kg。
納入標準:均符合宮頸癌的診斷標準,并經過B超、陰道鏡檢查確診為宮頸癌;均自愿接受本次治療和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嚴重認知障礙或者精神疾病者;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心、肝、腎功能不全者。
組間一般資料作比較,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予以對照組行經腹全子宮切除治療,方法: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以仰臥位接受手術治療;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在患者腹部正中位置做15cm的手術切口,將腹腔暴露,對病變組織及其周圍組織粘連情況進行探查;對患者雙側髂總淋巴結、髂外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髂內淋巴結等進行依次清掃,然后將子宮切除,對患者實施電凝止血,使用生理鹽水對腹部沖洗,放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
觀察組應用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方法: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以膀胱截石位接受手術治療;放置導尿管和舉宮器,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氣腹,將腹腔鏡置入,并探查腹腔和腹腔組織情況,對患者雙側髂總淋巴結、髂外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髂內淋巴結等進行依次清掃,然后將子宮切除,對患者實施電凝止血,使用生理鹽水對腹部沖洗,放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膀胱充盈時間、排尿量恢復正常時間等相關指標情況以及切口感染、尿潴留、淋巴囊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并作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簡表(SF-36)評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數據處理
用spss22.0軟件統計處理文中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百分比(%)表述。P<0.05代表統計學有意義。
2.1相關指標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膀胱充盈時間、排尿量恢復正常時間,與對照組作比較,統計學有意義(P<0.05)。如表1。
2.2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41%,低于對照組總發生率(21.62%),統計學有意義(P<0.05)。如表2。
2.3 術后3周,術后6周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比較
術后3周,術后6周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評分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宮頸癌是我國女性群體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隨著女性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生活壓力的加大,此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4]。宮頸癌能夠對患者的宮頸功能造成損傷,患者會出現陰道流血、陰道排液、貧血等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均存在嚴重威脅[5]。
宮頸癌在婦科腫瘤中,其發生率僅次于乳腺癌,是女性生殖系統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人們生活習慣的逐漸改變的大背景下,子宮頸癌的人口逐漸年輕化。全子宮切除術是目前宮頸癌臨床治療的首選方法,研究表明,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85%,因此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基礎上,改善患者手術后的生活質量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趨勢。
全子宮切除術是臨床上近年來已廣泛使用的常見婦科手術類型。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更加有效。由于腹腔鏡手術是微創的手術,因此患者的痛苦較小,并且早期的臥床活動對于預防下肢的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及在手術后盡快促進腸道蠕動的恢復很有用。經腹子宮切除術和內鏡全子宮切除術的特點是利用率高。與腹腔子宮切除術相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可以顯著減少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并縮短排氣時間,具有更好的優勢。然而,由于能量設備的熱輻射,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還容易受到膀胱損傷,腸損傷和輸尿管損傷的影響。
鄭小舟[6]的研究表明,由于嚴重的創傷和術后恢復緩慢,常規的腹部手術已被腹腔鏡手術逐漸取代。然而,由于視野有限,腹腔鏡手術比開腹手術更難操作,并且外科醫生的要求也更高。劉婷婷[7]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比腹部組更長。然而,腹腔鏡手術組的患者術中失血更少,術后住院時間更短,泌尿功能恢復時間更長。另外,腹腔鏡檢查具有放大作用,醫生更清楚地注意到骨盆解剖結構,這進一步有助于保護骨盆腔中的神經和血管,從而減少患者在手術過程的出血[8]。
腹腔鏡手術通過攝像機和冷光源將手術區域暴露于觀察屏,圍繞著閉合骨盆的骨盆腔,外科醫生直接看向觀察屏以進行手術。另外,電凝術能夠迅速止血,減少術后不良反應。腹腔鏡子宮切除術采用子宮舉升裝置更好地檢測手術區域,可以及時止血并減少出血,使手術過程中的解剖結構更加清晰,可以有效減少手術對手術部位生理功能的影響。與經腹全子宮切除術相比,內鏡手術可以擴大手術視野。
但是,腹腔鏡手術需要子宮抬高以方便手術,必須通過陰道切除子宮,放置子宮提拉裝置會腐蝕陰道壁.因此一些科學家懷疑手術后對患者的性功能有一定影響。黃雪芳[9]等人的研究中,腹腔鏡手術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性功能水平顯著高于剖腹手術組,表明腹腔鏡手術對宮頸癌患者術后性功能的影響較低。正是由于內鏡手術中盆腔不自主神經的保護作用,使患者的性功能恢復得更好。
子宮全切除術需要避免損害直腸,膀胱和輸尿管這類鄰近器官。全子宮切除后,可能對卵巢的血液供應和卵巢功能產生負面影響,使韌帶本身變得彎曲,發生骨盆粘連。而通過腹腔鏡檢查工作,醫務人員可以通過掌握基本手術方法來獲得類似于開放式手術的視野。整個手術過程比較簡單,可以減少手術中的出血量和手術后的排氣時間,可以提高預后。腹腔鏡手術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內窺鏡縫合不能在直視下完成,而且體內的較小肌瘤很容易被遺漏。例如,內窺鏡或子宮無法固定深或長的肌肉狹縫,內膜暴露損傷無法完全修復,必須將其轉換為開放式手術以確保患者安全[10]。
臨床上主要對宮頸癌患者實施手術治療,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是傳統手術方式,此種手術所需的手術切口較大,會嚴重損傷患者的身體機能,術后并發癥較多,不利于術后康復。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是一種微創手術,此種手術的切口較小,明顯減少對患者的損傷,術后并發癥較少,有利于術后的康復。
研究得出,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膀胱充盈時間、排尿量恢復正常時間,與對照組作比較,統計學有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41%,低于對照組總發生率(21.62%),統計學有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宮頸癌患者實施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能夠提升術后的康復效果,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李樹武,侯杰,李曉鋒等.順阿曲庫銨與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中的效果及對ATⅢ、D-D、FDP、Cor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8,18(6):1176-1180.
[2]周云蘭.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與經腹全子宮切除術療效比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31):137-138.
[3]吳智聰,郭劍紅,陳仙黔等.對子宮惡性腫瘤患者采取腹腔鏡下廣泛全子宮切除結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的療效評價[J].中外醫療,2018,37(17):62-64.
[4]劉妍,李會榮,丁小明等.芒硝貼敷合并排氣方對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后腹脹及排氣的效果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14):1750-1752.
[5]崔月清,王一娜,李興海等.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同時機會性切除雙側輸卵管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8,17(21):2311-2313.
[6]鄭小舟. 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與經腹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療效比較[J]. 醫藥前沿, 2018, 008(004):221-222.
[7]劉婷婷, 余桂梅. 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與經腹全子宮切除的臨床分析[J]. 當代醫學, 2018, 24(29):117-118.
[8]倪結. 經臍單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和傳統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 醫藥前沿, 2019, 009(008):171-172.
[9]黃雪芳, 陳艷, 廖妮虹,等. 經腹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對女性盆底功能的影響[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9, 029(006):105-106.
[10]張春花, 吳玲, 方芳. 經臍單孔腹腔鏡與傳統三孔腹腔鏡在全子宮切除術中的對比研究[J]. 中國保健營養, 2018, 028(0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