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
【關鍵詞】? ?生長抑素;泮托拉唑鈉;重癥急性胰腺炎;臨床效果
重癥急性胰腺炎為較多因素所致胰酶于胰腺內激活,而發生的胰腺組織自身消化、水腫,以及出血、壞死的炎癥反應[1]。發病機制包括:梗阻、酒精、血管、外傷、感染等。臨床表現:腹痛、胸腔積液、脫水等。為此,本次研究分別采用了生長抑素+泮托拉唑鈉方案、泮托拉唑鈉方案,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療,主要評判不同治療方案的應用價值。
1.1臨床資料情況
將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n=80),通過計算機表法分組分為觀察組40例、參照組40例。觀察組男性人數為23例,女性人數為17例;年齡42~72歲,中位年齡(57.6±5.5)歲。參照組男性人數為24例,女性人數為16例;年齡42~70歲,中位年齡(56.3±5.4)歲。觀察組參照組臨床相關資料比較(P>0.05)。
納入標準:通過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臟器功能不全;嚴重精神疾病;無法正常溝通。
1.2 給藥方法
1.2.1 參照組在治療前禁食,給予解痙鎮痛、胰酶抑制劑等治療,然后將40mg泮托拉唑鈉(生產廠家:無錫凱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700)、0.9% 100ml氯化鈉注射液(生產廠家:安徽雙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3607)混合、靜滴,每日2次,治療時間為1周[2]。
1.2.2 觀察組在參照組之上通過生長抑素(生產廠家: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250)治療,3mg/次、每日2次,治療時間同參照組。
1.3統計學分析處理
本文涉及臨床信息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28.0,計數資料兩組在治療總有效率對比,率%表示、X2統計及檢驗;對比顯示P<0.05,統計學差異存在。
觀察組的治療效果、參照組的治療效果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如表1。
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發生和多種因素有關,比如:梗阻因素、酒精因素、不良飲食習慣因素、感染因素等。因人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所以致使一些人群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而這也是引發重癥急性胰腺炎的基本原因,若沒有在早期選擇適合方法治療,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問題。本次研究使用了生長抑素、泮托拉唑鈉,對這一疾病患者進行治療,臨床效果較好。生長抑素屬于肽激素類藥物,給藥后能使患者的胰高血糖素、胰島素,以及甲狀腺激素分泌速度加快,很好的改善患者胃酸分泌速度,對胃蛋白酶、胃泌素的釋放情況加以抑制,并及時糾正患者水電解質紊亂、酸堿紊亂[3-4]。生長抑素為肽激素能加強對胰腺細胞的保護,降低酶活性、確保患者治療的安全,有效抑制生長激素分泌,有助于降低炎癥反應。聯合使用的泮托拉唑鈉,為新型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可直接作用于患者胃黏膜壁細胞,對H+-K+-ATP酶活性抑制,促使胃酸分泌下降[5]。同時,該藥物的半衰期為12h,可確保藥物的穩定性,應用簡便、有效。而上述兩種藥物聯合運用于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療中,可達到協同效果,確保該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安全[6-7]。
綜上,采取生長抑素+泮托拉唑鈉方案,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有效。
【參考文獻】
[1]楊德紅,邵慶華.生長抑素聯合前列地爾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療效及對部分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華消化病與影像雜志(電子版),2018,8(2):61-65.
[2]公丕菊,劉煥濤.生長抑素與埃索美拉唑聯用對高齡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療效果[J].中國實用醫刊,2018,45(18):91.
[3]李彩紅.生長抑素與奧曲肽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24(18):2804-2806.
[4]李賽蓮,許保,陳正義,etal.艾普拉唑聯合生長抑素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9,40(11):1261-1264.
[5]李佳佳.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鈉對SAP患者IL-8及TAP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9(7):120-121.
[6]Li Songzhang, Li Wenbo, Dong Qianqia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somatostatin and its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J]. Chinese Journal of Pancreatology, 2017, 17 (2): 140-143.
[7]Zhang Chunxia, ZHANGChunxia. Clinical analysis of somatostatin and pantoprazole sodium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J]. 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2016, 8 (22): 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