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艷
【關鍵詞】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術;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干眼是一種常見的眼表疾病,是指淚液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引起質或量發生變化,或者因動力學異常導致的淚膜穩定性降低,眼表損傷引起的疾病。白內障超聲乳化與人工晶狀體(IOL)植入術是臨床眼科常用治療術式,術后淚膜與角膜上皮發生改變進而引起干眼癥[1]。目前,干眼治療多采用人工淚液治療,其中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rb-bFGF)是常用藥物的一種,可在眼表形成凝膠樣保護層,對角膜發揮長效潤滑作用,使眼表摩擦與淚液蒸發有效減少,減輕結膜充血,對于角膜上皮再生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本文特選取白內障超聲乳化與IOL植入術后干眼54例入組,探究rb-bFGF滴眼液的治療效果。
1.1基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間收治的干眼患者54例入組,均因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IOL植入術引起,以電腦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27例(27只患眼)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36.58±5.95)歲,患眼:左眼13只,右眼14只;觀察組27例(27只患眼)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齡25~63歲,平均年齡(38.33±4.18)歲,患眼:左眼15只,右眼12只;兩組間資料比較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術后1~3d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作為基礎治療藥物,每日滴眼6次,術后4~15d滴眼4次。對照組術后第1d在基礎藥物的同時,給予以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療,藥物滴眼,每次1滴,每日4次。觀察組以rb-bFGF滴眼液治療,每日4次,每次1滴。
1.3觀察指標
術眼均在、術后30d開展熒光素染色(FL)、淚液分泌試驗(SⅠt)、淚膜破裂時間(BUT),所有檢查項目均由一名醫師在同一時間內完成。
1.3.1BUT檢查
將熒光素鈉條用無菌生理鹽水浸濕,輕觸結膜后,囑咐患者多次瞬目,用裂隙燈顯微鏡鈷藍光進行觀察,觀察第1次瞬目后睜眼到第1個淚膜破裂點的時間,BUT<10s為陽性[2]。
1.3.2FL檢查
BUT檢查完后,用裂隙燈顯微鏡鈷藍光觀察,將角膜分為4個象限,依據染色程度進行分級,分為無、輕、中、重度四個分級,計分分為為0~3分,計算4個象限分值總和即為角膜FL評分值[3]。
1.3.3SⅠt檢查
無表面麻醉狀態下,折疊檢測濾紙條,將外1/3處放置于結膜囊內,待5min后將濾紙條取出,對濾紙條的浸濕長度進行觀察,浸濕長度≤10mm為陽性[4]。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20.0軟件對資料進行處理,用t值檢驗計量資料,描述方法為(x±s);X2值檢驗計數資料,描述方法(%);P值<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三項指標比較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30d的FL、BUT、SⅠt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IOL植入術治療是恢復白內障患者視力水平的重要治療術式,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口小、術后恢復速度快等優勢,在臨床中應用較為普遍。但是,臨床研究發現,此術式對角膜與結膜細胞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可減少黏蛋白分泌,使黏蛋白對角膜上皮黏附功能大幅降低。手術改變角膜表面規則性,對淚膜的穩定性也會造成極大不良影響,進而導致干眼癥發生。
rbFGF是正常角膜組織含有的營養因子,在角膜各層組織中均有所分布,一般情況下,bFGF在細胞間質中處于無活性或低或性狀態,一旦角膜上皮受損,損傷處會聚集大量內源性生長因子,當內源性生長因子無法滿足損傷處修復需求時,則需補充外源性生長因子,促進角膜組織自我修復,促進損傷處早日愈合。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給予干眼癥患者實施rb-bFGF滴眼治療后,術后30d的FL、BUT、SⅠt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相比于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療而言,應用bFGF治療時可促進患眼早日恢復。
綜上所述,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IOL植入術術后干眼癥患者臨床治療時,應用rb-bFGF滴眼液治療,可促進角膜上皮修復,淚膜穩定,促進患者早日痊愈康復。
【參考文獻】
[1]饒玉萍, 徐玲娟, 游云, et al. 玻璃酸鈉聯合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糖尿病性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淚膜穩定性的影響[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8, v.18(11):186-190.
[2]馮江虹. 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老年糖尿病性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患者臨床癥狀及視覺恢復的影響[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7(6).
[3]涂雪峰. 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聯合玻璃酸鈉治療干眼癥的療效分析[J]. 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 2018, 32(06):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