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想輝
【摘 要】 中國歷來有詩國之稱,中國人的精神、信念、品德、情感、風尚、趣味都在詩里面,復興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涵,是時代賦予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復興中華詩詞有利于塑造蓬勃向上的精神、堅定正確的信念、涵育高尚的思想品德、培養美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風尚,引導優雅的生活趣味。
【關鍵詞】 文化涵養 中華詩詞 重要意義
當前,中國共產黨領導正在領導中國人民昂首邁步走在偉大民族復興之路上。文化復興對于當今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而作為一個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認識其意義,特別是弘揚中華詩詞的意義,才能運用文化的力量做好培養人引導人塑造人。我對此談談以下幾點淺見:
一、有利于塑造進取精神
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沒有消亡,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精神沒有衰敗。“是詩歌的生命和內核。一,中國詩詞存在著生生不息的令人感發的精神力量,心心相傳,歷代不絕。如烈士張志新被迫害時常常吟著兩句詩名篇佳作迭出,時至今日,讀起來仍然令人蕩氣回腸,精神煥發如屈原的《離騷》、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毛澤東的《沁園春》,就是這方面杰出的代表作,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通過學習閱讀這些優秀的作品,可以是繼往開來,鍛煉個人意志、提升精神境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造雄厚的精神基礎。“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是蘇軾被貶最困難時期的作品。歷代像這樣的名篇佳作迭出,時至今日,讀起來仍然令人蕩氣回腸,精神煥發。如屈原的《離騷》、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毛澤東的《沁園春》,就是這方面杰出的代表作,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通過學習閱讀這些優秀的作品,可以是繼往開來,鍛煉個人意志、提升精神境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造雄厚的精神基礎。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沒有消亡,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精神沒有衰敗。“是詩歌的生命和內核。
二、有利于堅定正確的信念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人的信念在詩里。信念是指人們主觀上所持有的相對穩定的思想和觀念,包括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信念是立身處世的統帥,是人生的靈魂,人生總是在某種信念的支撐下得以持續,信念對人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一個人不可能一開始就具備正確高尚的信念,人們的信念大都有一個從不夠正確到正確,從卑下到高尚的過程。因此人生應該學會思考,善于覺悟,不斷升華自己的信念。《尚書·虞書·舜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我國古代不少優秀作品,就包含著詩人理性的、深刻的人生思考,具備正確的人生信念。盡管歷代詩論家反對“理過其詞,淡乎寡味”、“以議論為詩”,但是大都追求“理趣”、“神韻”、“味外之旨”,即寓理于景,寓理于事,含蓄巧妙說理。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詩寓通過學習閱讀這些正能量的詩詞,可以幫助我們去除頭腦中低級的灰色的錯誤的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
三、有利于涵育高尚的品德
中國人的美德在詩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禮儀之邦,特別是個人品德修養,儒家倡導的修齊治平、內圣外王,修身在第一位。重節愛名,知恥有守是中華傳統美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古人必須遵守的的‘八德。中國古代倡導詩教,把詩詞作為道德教化的工具,勸導人們崇德向善。古往今來,不少仁人志士留下大量謳歌良好道德操守的詩詞,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
四、有利于培養美好的情感。中國人的情感在詩里。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生于世,離不開愛情、親情、友情和鄉情。陸機在《文賦》中說:“詩緣情而綺靡。”詩詞是抒發情感的最佳載體之一,最優秀的的作品,必定包含最真實的情感。“詩緣情”比“詩言志”更接近詩歌的本質,《毛詩序》從詩學理論角度指出了詩歌抒情的性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四、有利于引導優雅的生活情趣
中國人的趣味在詩里。我國很早就把美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內容,主張用禮樂詩歌教化人民。西周的學校把‘樂作為‘六藝之一。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用詩中所蘊含的道德、意志、情感等人民大眾易于接受的美學力量,來教化人心,提高素質,是詩之教化功能的本質體現。孔子認為:“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不學詩,無以言”。在我國傳統文化研究中,美學和詩學經常結合在一起。“修辭立其誠”是《易傳》的美學觀點,主張通過修養言辭以樹立美好的品德。中華詩詞是漢字的獨有產物,學習、閱讀、欣賞詩詞可以提升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變化人的氣質,使人去除粗俗,變得優雅,提升一個人的藝術修養。中華詩詞經常和傳統文化的精華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與飲酒、品茶、種花等優雅的興趣愛好結合在一起,與祖國的大好山河結合在一起,通過“遐思八方,神游萬古”和“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與筆端”,從而創造出諸多精彩動人的審美意境、審美意象和審美趣味。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賀知章筆下的柳,李白筆下的酒,白居易筆下的原上草,孟郊筆下的慈母,林逋筆下的梅花等等,這些都成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沉淀和資源,一代代得以傳承下來。
當前,中央電視臺和教育部共同組織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成功開展的國粹文化活動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藝復興進程中的重要學習載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下,各地詩詞協會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詩詞講座、競賽等活動如火如荼,這些都令筆者欣喜不已。筆者為此推波助瀾,不揣簡陋,談談復興中華古典詩詞的重大意義,目的是希望為員工提高文化水準,增強文化內涵,以盡綿薄之力寓優秀文化工作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使新時代思政工作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