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進程中重要的轉折點。法國憲法在大革命的曲折進程中日趨成熟,展現出了獨特風格。本文從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背景入手,與憲法產生相結合,研究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法國憲法產生影響,更深刻得了解法國法治發展進程。
【關鍵詞】 法國大革命 法治 憲法
一.法國大革命概述
同大多數國家的發展歷程一樣,早期的法蘭西王國也有黑暗時期。15世紀初,王室衰微,受教會和貴族的制約。為了鞏固王權,國王設立三級會議,由貴族、教會和市民組成,有一定民主色彩,但隨著君主專制的加強,三級會議流于形式。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路易十六時期,國王通過實行垂直領導體系將中央和地方完全控制,國王居于金字塔權力頂峰。
革命前的法國有嚴重的經濟危機,稅收成為財政的主要來源。國王為了維持統治,規定教士和貴族享有不納稅的特權,以農民為代表的第三等級負擔巨額賦稅。這導致法國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矛盾激烈。財政改革失敗后,國王重新召開三級會議,增加農民賦稅。為了摧毀沉重的稅負和不公平的等級制度,市民發動了暴力革命。
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入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正式開始。但因為市民階級力量較弱,革命并沒有帶來新秩序,制憲會議也不能維持統治。直至1790年2月,關于憲法的討論才終止。君主傳統被保留下來,但對國王權力做出限制。之后國王干預革命被議會被處死,標志君主立憲在法國宣告失敗,共和制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吉倫特派當政后,與人民要求格格不入,很快被雅各賓派取代。雅各賓派上臺后,開始恢復集權專制。后國民大會開始反攻,其統治以羅伯斯庇爾被處死告終。法國的大革命告一段落,法國進入督政府時期,督政府采用軍隊力量維持統治,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法制。最終以拿破侖為首的政府統治了法國,鞏固了革命成果。
二.近代法國憲法的產生
(一)1791憲法與《人權宣言》
《人權宣言》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旨在保護公民權利,是法國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充分體現了近代憲政的基本精神,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化的進程,將法國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在此后的憲法中,均涉及人權宣言的內容與精神。
1791憲法是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憲法,由1789年制憲會議制定,以《人權宣言》作為憲法序言,宣布廢除封建特權制度,要建立新秩序。1791憲法規定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采取三權分立,立法權屬于議會,行政權歸國王,司法權歸法官,實行司法獨立。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將公民劃分為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只有積極公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再有,憲法是法國人民的憲法,不適用于殖民地。1791年憲法基本適應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是法國從傳統的貴族社會跨入近代公民社會的法律標志。但由于國王復辟和群眾熱情消退,1791憲法僅存兩年。
(二)1793憲法與1795憲法
1793憲法又稱雅各賓憲法,規定法國實行共和政體。這是近代史上最民主的一部資產階級憲法,也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憲法。1793憲法宣布法國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國,法國依然實行三權分立,立法權歸立法會議,執行機構是由立法會議任命的執行會議,司法權由高等法院行使。1793憲法取消了選舉資格的限制,規定凡年滿二十一歲的男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憲法規定對于立法會議頒布的法律,全國人民擁有否決的權利。任何立法在公布四十天內效力待定,如果大多數公民的反對,法律就自始無效。在內憂外患情況下,該部憲法并未真正實施。但1793憲法對當時的法國以及整個歐洲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于打擊敵人、動員人民的革命積極性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1795憲法進一步保障公民的權利。為了避免過激行為,立法內容更為溫和。1795為了避免個人權力專斷,創設了元老制和五百人議會制。但是由于當時局勢動蕩該部憲法在拿破侖上臺執政后被徹底廢除。
(三)帝國與共和國交替時期的憲法
從1799年到1870年,法國的政權不斷更迭,一系列憲法文件隨之產生。經過三次憲法修訂,拿破侖在憲法中確認改共和國為帝國、統治者實行終身任職,有權任命繼位人,不斷擴大行政權,該時期憲法成為統治者掩蓋專制的工具,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凌駕于國民意志上。在第一帝國失敗后,波旁王朝復辟,制定1814憲法,該部憲法確認保障公民權利,但依然宣揚君權神授,王權至上。這部憲法不符合時代潮流,很快被1830憲法取代。1830憲法為了緩解社會矛盾,通過改良限制王權,確認君主立憲政體。1848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恢復了普選制,創造總統制度。總統由普選產生,享有行政權,受議會制約。但后又通過1852憲法賦予總統權力,實行專制。
(四)1875憲法
1875憲法是法國歷史上實施最久的一部憲法,由三個綱領性文件(《參議院組織法》、《政權組織法》和《國家政權機關相互關系法》)組成,是法國歷史上唯一一部非系統的憲法。憲法規定法國實行責任內閣制,由議會中的多數黨組成,內閣享有最高行政權,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總統由議會選出,對議會負責。總統不享有實權,僅是禮儀代表。1875憲法雖然并未詳細規定公民權利,但是是多方力量妥協的產物,打破了君主制復辟的希望,正式確立了議會制共和政體。
三.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法國憲法的實質影響
(一)法國大革命對憲法形式的影響
大革命的爆發后,法律體系重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形式決定了國家法律制度的形態。自大革命到現代法國的多部憲法,均采用制定法形式。自法蘭西王朝時期,法國就深受羅馬法的影響,采用編纂法典的形式。大革命爆發后,貫徹了編纂法典這一傳統。1791憲法作為法國第一部成文憲法,受《人權宣言》和啟蒙思想的影響,開章規定了公民權利,接下來分篇章規定了區域劃分、選舉制度、國家機構、稅收制度、對外交往和憲法修改方式等。后期憲法也存在按順序列明內容,但也堅持了成文法形式。僅在1875憲法中,采用了三個綱領性文件形式。法國憲法多采用序言和正文兩部分,大多憲法序言以《人權宣言》為內容,統治者通過法律確認了公民權利,這表明大革命為權利斗爭目的漸進得以實現,肯定了大革命的斗爭結果
(二)法國大革命對憲法原則的影響
1.主權原則。主權是國家最重要的屬性,主權原則表現在憲法上就是“國家不可分割和主權屬于人民”。在大革命中,貴族和君主為了復辟封建統治,曾多次嘗試分裂國家。革命者不懈斗爭,維護主權,最終維護國家統一作為憲法義務被正式確立。大革命爆發以后,率先推翻君主專制,以人民的意志制定了法律,宣布主權在民,君主和政府應為人民服務,實現了人民主權。
2.分權原則。大革命初期,人民為了反對專制統治,進行游行示威等暴力活動,當時社會處于無政府的自由狀態,沒有有效的統治管理,革命者很難開展工作。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革命者認為“三權分立”原則可以防止多數人的暴政亦可以改善無政府狀態,將權力瓜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別由不同的機構享有,各個機構相互牽制。大革命確立的分權原則被憲法文件所落實,各個憲法都做出了具體規定。
3,。保障公民權利原則。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在于以農民為代表的第三階級平民不堪壓迫。大革命后,革命者站在人民立場上,制定了以保護公民權利為核心的《人權宣言》。之后的憲法文本中,均有《人權宣言》內容的存在。在后期政權更迭過程中,統治者均強調公民權利的重要性,賦予公民更多的自由和權利,如選舉實行普選制、賦予公民言論、出版、結社自由等。
(三)法國大革命對憲法價值的影響
1.秩序性價值。法國大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秩序,保障公民權利、結束動亂。革命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統治方式,雖然在大革命過程中,君主制和共和制不斷交替,雅各賓派、吉倫特派和督政府時期執政方式大相徑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粉碎了反法同盟的力量,維護了國內統一。同時,推動著憲法的實施,維護了當時社會秩序。
2.獨立性價值。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應當扮演中立性的角色,保持獨立性的價值。如果憲法失去獨立性,就會變成專制獨裁的工具。法國大革命經過不斷斗爭,用實踐證明了憲法保持獨立性的重要意義。
3.社會價值。大革命時期,憲法的主要任務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和保障公民權利,但是憲法的主要任務不是管理人,應該是服務社會發展。在大革命后期,對憲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保護公民權利及推動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曉兵.法國法治發展的多維考察:“法之國”的法治之路[J].交大法學, 2014(04):20-38.
[2]樂啟良著.現代法國公法的誕生:西耶斯政治思想研究[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版.
[3] 張露.《教士公民組織法》的立法及其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孫櫻萁(1997.10—)女,漢族,河南省安陽市人,學歷:碩士研究生,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法律碩士(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