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瑤
將科技力轉化為生產力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實現途徑,可以最大化的發揮出科學研究的價值,使其更加的具有現實意義。林業科技與生產的結合是重點也是難點,需要相關部門及技術人員不斷進行措施的優化升級,通過更加全面的思考及實踐經驗的積累,為推動林業科技與生產的緊密結合貢獻力量。
科技轉化為生產的效率不高。雖然林業產業在我國發展由來已久,但是林業科技在我國還屬于新興產業。國家對這一部分的重視程度不夠,也導致林業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沒有辦法很好的發展林業科技。受到科技投入的限制,使一些林業科技項目只能受限于實驗階段,無法展開大規模的種植,阻礙林業發展。雖然林業科技在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過程中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資金等問題,卻不能夠很好實現科技成果盡快向生產力的轉化,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不高。
林業管理比較粗放,科技含量低。受到傳統因素的制約以及觀念意識不夠強的影響,目前我們國家很多地區的林業管理模式還停留在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之下,對于現代科技的學習和應用明顯不足。很多林業工作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或者只是掌握粗放的林業管理技術,因為知識水平的限制導致了林業管理地綜合科技含量比較低,不能將科學技術與林業管理和種植相互聯系,不能用更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開展林業管理工作,造成林業科技與生產的脫節。
缺乏科學機制保障。雖然我們國家政府在很早之前就出臺了科技興林的基本方針,但是目前國內的林業科技創新體制仍然不夠完善,存在著很多的漏洞,在方針的具體落實上存在困難。尤其是在科技生產一體化進程中,很多地方都沒有意識到科技創新與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不愿意花費過多的資金和精力在林業科技與生產的結合上,片面追求利用粗放的管理模式實現利益最大化,卻忽視了科技對于營業生產的促進作用,缺乏科學的管理體制。
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轉化生產力的效率。林業的發展不僅對于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建立在科技投入之上的林業經濟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甚至可以為會提供很多的就業崗位。首先,應該在國家和政府層面上需要加大對于林業產業鏈上的科技投入,尤其是一定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科研的保障。對于部分比較艱苦的邊遠地區,還存在著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以及傳統觀念落后的問題,這種情況下 政府一定要加強干預,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采用更適合本地情況的科技手段幫助林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其次,相關的主管部門也應該及時掌握林業科技發展的新動態,積極引入更適合本地林業經濟發展的新科技、新的生產設備,本地的林業工作人員提供充足的培訓機會幫助他們提升業務技能,同時還可以聘請優秀的專家,來當地進行實地講解。通過多種手段,多管齊下,加快林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
增強科技興林意識,確保林業科技人才充足專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專業化的人才又動了科學技術的推廣和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不管是哪一種行業,人才都是促進該行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對于林業科技生產來說,同樣如此。因此,一定要加大對于專業林業科技人才的引入,多種方式靈活地開展人才培訓與引入工作,確保林業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過程中,能夠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比如說,可以和一些專業的高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定向培養一些專業素質比較強的更是以本地林業經濟發展的專業人才。而每個地方的林業主管部門還可以定期組織林業工作人員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聘請專家向他們傳授最先進的林業生產科學技術。也可以結合大數據、互聯網通過網絡課程等模式,積極地開展各種線上教學活動,用專業人才保障科技興林。
健全林業科技生產機制。為了使林業科技盡快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生產力,一定要加快推進林業科技生產體制改革,建立起一套科學、高效、實用的林業科技推廣機制。在林業科技的研發階段,建立起運行和推廣機制,確保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而林業行業的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對林業科技生產統籌規劃,并出適宜當地經濟發展的生產和管理機制。通過健全管理體系,從政府層面上幫助推廣林業科技市場經濟相融合,讓科學健全的生產機制更好地推進林業科技與生產的緊密結合。
綜上所述,對于推動林業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具體措施的分析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一項研究,是助力林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相關部門和人員應該給予林業科技和生產足夠的重視,從科技投入、科技興林以及林業科技生產機制三個方面進行優化,增強林業科技與生產之間的聯系,促進林業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1]高國韻.推動林業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的具體措施[ J].種子科技,2020,38(09):99+101.
[2]潘迎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加速林業建設步伐[ J].防護林科技,1994(04):5-8.
[3]于夫泉,和齊.中國西部民族省區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直接生產力對策研究[ J].世界林業研究,1994(06):64-71.
[4]李勛南,王錫忠.實行教學、科研與生產三結合,充分發揮教育為社會服務的職能作用[ J].中國林業教育,1992(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