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輝
(廣州天地林業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創新思路指導發展壯大農業農村經濟,著力抓好農業生產和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提升國計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
粵北泛指廣東省北部地區,包括梅州、河源、清遠、韶關、云浮五個地級市所管轄的范圍,地處粵、贛、湘、桂四?。▍^)的結合部,東北面越過大庚嶺是江西省的贛州地區,北面與湖南郴州市和永州市接壤,西面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賀州市。
截至2017年底,粵北地區森林面積達642.2萬hm2,占廣東省森林面積的59%[1];2019年粵北平均GDP為1241.13億元,遠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洷笔菑V東省經濟欠發達區域,而區域內豐富的森林資源作為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必須予以保護,因此,走綠色發展道路,可持續利用森林資源成為粵北廣大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文本結合現行政策和經濟發展態勢,從發展林下經濟、發展林業碳匯工程、打造森林康養基地、創建廣東省森林小鎮4個方面,簡要闡述了粵北農村地區科學、綠色的經濟發展之路,為粵北農村經濟發展描繪不同可能性。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和采集業。廣義的林下經濟也包括林中產業、林上產業和森林旅游業。發展林下經濟對于增加農民收入、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生態建設成果、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粵北地區森林資源豐富,是發展林下經濟的天然場所。為有效推動林下經濟的發展,首先應制定科學規劃,其包括兩點:一是分區域確定林下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和目標;二是針對該產業和目標編制完善的實施方案。其次要積極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通過典型示范,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廣大農民積極發展林下經濟。針對林下種植業和養殖業還應加強與愛心助農平臺、果品流通協會等機構的合作,探索打造線上生鮮平臺,拓寬銷售渠道,促進林下經濟生產,推進產品產銷對接,保障林產品市場供應。
林業碳匯項目,主要是指通過市場化手段參與林業資源交易,從而產生額外的經濟價值,包括森林經營性碳匯和造林碳匯兩個方面。其中,森林經營性碳匯針對的是現有森林,通過森林經營手段促進林木生長,增加碳匯;造林碳匯項目由政府、部門、企業和林權主體合作開發,政府主要發揮牽頭和引導作用,林草部門負責項目開發的組織工作,項目企業承擔碳匯計量、核簽、上市等工作,林權主體則是收益的一方,有溫室氣體排放需求的企業實施購買碳匯[2]。進行林業碳匯項目既能緩解氣候變化,又能增加農民收入,一舉兩得。
2011年,廣東省整合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啟動了森林碳匯重點實施項目;2012年,廣東省全面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并在廣州成立碳交易所;同時,廣東省林業碳匯碳普惠方法學經過不斷的修訂,現已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粵北地區林業用地面積占比大,在開展林業碳匯項目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林業碳匯項目目前在我國仍是新興產業,企業和公眾參與度不高。為順利推進林業碳匯項目,應重點開展以下兩點工作:一是開展宣教工作,針對林業技術人員,通過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定期開展講座和培訓,講解林業碳匯領域的相關政策、標準及最新資訊等;針對林權主體,采用多元化的宣傳方式,使其對碳匯交易、碳匯造林、參與方式和責任利益有清晰地認識。二是提高技術力量,通過培訓和學習,清楚掌握林業碳匯的“來龍去脈”和“細枝末節”,以及計量監測方法,培養一批有理論、懂實踐、會操作的林業碳匯管理技術人才。
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促進大眾健康為目的,利用森林生態資源、景觀資源、食藥資源和文化資源并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的服務活動[3-4]。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大力推進森林康養產業。廣東省目前也在積極推進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到2020年底,計劃建設省級康養基地30個?;洷钡貐^具有森林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對接珠三角、港澳廣闊客源市場)、居民注重養生的三大先天優勢,發展森林康養項目,推進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是最適合粵北農村地區綠色崛起的發展道路之一。
打造森林康養基地應重點考慮基礎設施建設、地方特色發掘、相關產業融合幾個方面。目前,大部分粵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尚補足以支持康養項目吸引的外來游客、森林體驗者,當地政府可積極推進相關項目,同時積極爭取上級相關項目的資金支持,完善意向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優先將項目選址定在交通便捷、有一定基礎的區域,建設幾處示范項目,以點帶面,逐步輻射全區。粵北地區是森林資源大量集中的區域,各地均有條件較好的地方適于發展森林康養項目,若建設類型重復、內容單調,將會形成區域內的惡性競爭,也不利于粵北康養品牌的形成,因此,需要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地理區位、人文歷史等獨特內涵,發掘特色,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森林康養項目產業鏈長,構成多樣,應在多環節發掘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需注重同醫學、文化、運動等內容相結合,推動產業融合,實現森林生態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創建森林小鎮是一項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其目的是融合森林、綠地、濕地等自然資源,統籌城鄉和鄉村建設,保護自然生態風貌,促進優質生態服務,弘揚鄉土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生態需求,實現鎮域社會、經濟、文化協調永續發展。
廣東省森林小鎮共分休閑宜居型森林小鎮、嶺南水鄉型森林小鎮和生態旅游型森林小鎮三種類型,粵北地區生態環境優越,在創建休閑宜居型森林小鎮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另外,如位于清遠市北部——陽山縣的嶺背鎮,其雖為山區鎮,但嶺背河貫穿鎮域南北,形成了綺麗的一河兩岸風光,也可創建嶺南水鄉型森林小鎮。找準自身的優勢,開展森林小鎮創建工作,不僅有利于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快綠色發展,更能進一步改善民生福祉、增加林農收入。
創建森林小鎮應遵循以下四大原則:第一,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對現狀科學分析的前提下,著眼未來,從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出發,提出長遠發展目標,留足發展空間,通過規劃控制,遠近結合,逐步推進,既要解決當前城鎮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又要建立促進生態發展的長效機制,打造鎮域生態綠網,促進城鎮的持續、協調、健康、和諧的發展。第二,以人為本原則。規劃應滿足人們居住、出行、娛樂、審美、休閑等各種生活需求為最終目標。前期規劃與建設要最大限度地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通過增加鎮域綠地、完善公共配套設施、優化生態環境、塑造良好城鎮景觀、提高公眾參與程度來體現對人的關懷,從而在充分滿足居民需要的同時也能夠適應森林小鎮建設帶來的變化。第三,分區施策原則。根據當地的森林資源、濕地資源、農田村莊、現有生態旅游場所等的分布,并與地方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分區施策相銜接,合理劃定功能分區,針對各區域的特點,建設相應的內容,并應突出自身的特點和森林小鎮類型的特點。第四,分步建設原則。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謀劃近期建設和長遠發展,充分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地方民俗等各方面的因素,合理確定建設方式、優先領域和發展時序;要統籌安排、保證重點、兼顧一般,正確處理好“遠期合理和近期現實、普遍提高和重點突破”的關系,以“長遠合理布局”為戰略目標,因勢利導,實現分期推進和可持續發展。
豐富的森林資源為粵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儲備,無論是發展林下經濟還是開展林業碳匯項目,或者是打造森林康養基地、森林小鎮,四者之間并無沖突。開展林業碳匯項目的同時,也可發展林下經濟;建設森林小鎮更有利于林下經濟或是林業碳匯項目、森林康養基地的推動。無論選擇哪種途徑,均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才能推進粵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最終實現鄉村振興這一長期的歷史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