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浩
(揚州市中醫院藥劑科,江蘇 揚州)
抗菌藥物在疾病防治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頻發,尤其是骨科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中,抗菌藥物濫用情況更加突出[1]。所以,在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時候,必須給予恰當的干預,以此提高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減少術后感染,同時減輕患者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加快患者病情康復。基于此,本文選取200例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Ⅰ類切口手術治療的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臨床藥師干預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選取200例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Ⅰ類切口手術治療的患者為觀察對象,根據數字表法分成2組,對照組99例,實驗組101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8例;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90歲,平均(45.23±4.21)歲。實驗組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8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89歲,平均(46.01±4.72)歲。對于一般資料而言,兩組數據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在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中,對照組予以常規用藥干預,即嚴格按照醫囑及手術要求用藥。實驗組予以臨床藥師干預,即(1)根據有關規范標準及科室實際情況,制定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管理制度,嚴格使用權限。(2)要求臨床藥師積極參與日常查房工作,認真審核醫囑、病歷,向臨床醫師普及有關抗菌藥物的知識,詳細解讀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指南及有關規范標準。(3)定期對臨床醫師、臨床藥師普及有關抗菌藥物的知識,重點講解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在完成有關知識培訓之后,對臨床醫師與臨床藥師進行考核,確保其合格,以此保障抗菌藥物使用合理。(4)對骨科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進行深度點評,根據點評結果,強化用藥干預。同時,臨床藥師應每月對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予以初評、整理,編制文字資料報告,之后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規定》進行懲治,以此提高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5)臨床藥師應積極參與行政大查房活動,對手術病歷進行重點點評,總結分析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問題,及時和臨床醫師溝通,針對出現的問題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此提高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
對兩組患者感染發生率、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進行比較??咕幬锸褂貌缓侠砬闆r包括用藥不合理、用藥療程不合理、用藥時機不合理、用藥劑量不合理。
在軟件SPSS 20.0中輸入本次研究數據,計數資料用χ2值檢驗,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P<0.05表明差異顯著。
實驗組感染發生率為1.98%(2/101),對照組為8.08%(8/99),比較差異顯著(χ2=3.91,P<0.05)。
實驗組抗菌藥物用藥不合理、用藥療程不合理、用藥時機不合理、用藥劑量不合理發生率分別為3.96%、1.98%、5.94%、2.97%,對照組為12.12%、8.08%、17.17%、10.10%,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所示。
在骨科Ⅰ類切口手術治療中,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可有效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但若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就會引起二重感染,出現細菌耐藥性,影響患者手術效果及預后[2]。所以,在實際治療中,必須加強臨床藥師的干預,合理點評抗菌藥物使用情況,以此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改進策略,提高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
一般而言,在Ⅰ類切口手術治療中不需要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除非手術范圍較大、手術時間較長或者患者為高危群體[3]。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中有關規定可知,Ⅰ類切口手術中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比率不得大于30%。所以,在實際治療中,必須明確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指征,進而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抗菌藥物。在骨科Ⅰ類切口手術中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時候,首選抗菌能力比較強、過敏率比較低的第1代、第2代頭孢菌素。對于青霉素類抗菌藥物而言,因為其抗菌譜窄,容易引起過敏,同時葡萄球菌的耐藥率比較高,不適合作為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對于克林霉素而言,盡管能夠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厭氧菌等感染,降低術后厭氧菌感染率,但會誘發偽膜性腸炎,所以,不適合作為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對于骨科Ⅰ類切口手術而言,主要就是預防葡萄球菌感染,基本不涉及厭氧菌感染。因此,在骨科Ⅰ類切口手術治療中,必須根據手術類型、手術時間等情況,合理選擇預防性抗菌藥物種類,以此提高用藥和理性與安全性。本研究顯示:實驗組感染發生率及抗菌藥物用藥不合理、用藥療程不合理、用藥時機不合理、用藥劑量不合理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相關報道[4]十分相似,由此說明,通過臨床藥師干預,能夠顯著減少感染的發生,提高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n(%)]
在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時候,必須準確掌握用藥時機,以此有效預防術后感染。如果給藥過遲,就無法有效發揮抗菌藥物的作用,進而也就不能滅殺入侵切口的細菌,喪失了預防感染的作用;如果給藥過早,就無法確保血藥濃度,依然不能達到預防感染的效果[5]。針對骨科Ⅰ類切口手術而言,術前0.5~2.0小時內給藥,或者在麻醉開始時給藥,能夠最大限度的滅殺手術切口暴露時侵入的細菌。然而,在實際給藥中,護士缺乏對給藥時間的嚴格把控、手術時間安排錯誤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導致抗菌藥物給藥不合理,所以,在骨科Ⅰ類切口手術治療中,臨床藥師必須加強和手術室醫師的溝通與協作,確??咕幬锝o藥時機恰當。除此之外,在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過程中,必須制定規范化用藥方案,并保證臨床藥師參與全程用藥,從而及時發現問題,給予對癥處理。
綜上所述,骨科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中加強臨床藥師干預的效果更加確切,不僅可以預防術后感染的發生,還可以提高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