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芳
(武漢市第九醫院,湖北 武漢)
乳腺增生是一種臨床常見乳腺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但以中年女性最為多見,具體表現為乳腺脹痛、出現腫塊等,同時月經周期改變[1]。近年來,隨著我國女性生活壓力增加、生活方式改變,乳腺增生的發生率明顯增高。他莫昔芬是臨床治療乳腺增生的常用藥物,雖然可緩解乳痛癥狀,但長期療效欠佳,且容易復發,患者預后普遍較差。消乳散結膠囊具有清熱涼血、軟堅散結、活血通絡、疏肝解郁功效,在緩解乳房脹痛、腫塊、月經紊亂等癥狀方面具有顯著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6例女性乳腺增生手術患者,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6例女性乳腺增生手術患者,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項研究,以雙盲隨機抽樣法分組(每組樣本容量48例)。實驗組:年齡在26-62歲,平均(44.62±2.17)歲;病程在4-28個月,平均(16.28±0.67)個月;體重在48-72kg,平均(60.26±4.74)kg。參 照 組:年齡在28-61歲,平 均(44.65±2.14)歲;病程在5-27個 月,平 均(16.24±0.65)個 月;體 重 在49-71kg,平均(60.24±4.72)kg。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乳腺增生癥診治專家共識》[3]中對“乳腺增生”診斷標準。②均存在不同程度乳房腫塊、乳房溢液、腫痛等癥狀。③病歷資料齊全、完整。④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中途從本研究退出者。③研究未開展前接受過對癥治療者。④合并重度貧血、營養不良者。⑤重大臟器功能障礙、受損者。⑥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者。⑦存在認知、精神、心理障礙者。⑧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
兩組均接受微創旋切術治療。術后:參照組給予他莫昔芬,口服,每次10mg,每日2次,共計治療2個月經周期。實驗組給予乳癖散結膠囊,口服,每次2.12g,每日3次,共計治療2個月經周期。
兩組均在治療2個月經周期后觀察治療效果。(1)臨床療效具體判定標準:乳痛、腫塊等癥狀消失為顯效。乳痛等癥狀明顯減輕,腫塊縮小70%以上(包括70%)為有效。乳痛、腫塊等癥狀無好轉、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2)乳腺超聲指標:采用Vividi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低回聲區直徑、腫塊直徑、輸乳管內徑、乳腺腺體層厚度。(3)激素水平:抽取所有患者5mL空腹靜脈血,以10cm離心半徑、3000r/min離心速率離心處理10min,分離血清,以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儀檢測血清催乳素、雌二醇以及孕酮。(4)并發癥發生率:統計感染、皮下淤血、局部血腫發生率。(5)復發率:隨訪6月,統計復發情況。
以SPSS 26.0 進行統計學進行數據分析,配對或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乳腺超聲指標、激素水平),以“±s”表示,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以“[n/(%)]”表示,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5.83%)明顯比參照組(75.00%)高,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對比結果[n/(%)]
治療前低回聲區直徑、腫塊直徑、輸乳管內徑、乳腺腺體層厚度兩組對比,P>0.05;治療后實驗組均明顯比參照組低,P<0.05,見表2。
治療前血清催乳素、雌二醇以及孕酮兩組對比,P>0.05;治療后實驗組血清催乳素、雌二醇均低于參照組,孕酮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3。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2.08%)明顯低于參照組(18.75%),P<0.05,見表4。
表2 乳腺超聲指標對比結果(±s)

表2 乳腺超聲指標對比結果(±s)
注:與治療前比較,a1t=6.914 a1P=0.000;a2t=12.542 a2P=0.000;a3=15.026 a3P=0.000;a4=7.881 a4P=0.000。b1t=19.807 b1P=0.000;b2t=30.460 b2P=0.000;b3t=42.150 b3P=0.000;b4t=17.602 b4P=0.000。
?
表3 激素水平對比結果(±s)

表3 激素水平對比結果(±s)
注:與 治 療 前 比 較,a1t=9.697 a1P=0.000;a2t=18.569 a2P=0.000;a3=18.920 a3P=0.000。b1t=21.611 b1P=0.000;b2t=68.049 b2P=0.000;b2t=85.025 b2P=0.000。
?

表4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結果[n/(%)]
隨訪6個月,實驗組1例復發,復發率為2.08%;參照組12例復發,復發率為25.00%。實驗組復發率低于參照組,P<0.05(=10.766P=0.001)。
據調查[5]:在育齡期婦女中乳腺增生的發病率高達40%,乳腺增生在乳腺疾病中占75%。目前,臨床普遍認為乳腺增生的發生與精神因素、內分泌失調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疾病發生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乳房溢液、腫痛、腫塊等癥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6]。乳腺是性激素的靶器官,如果機體內分泌周期改變,則會導致卵巢分泌雌激素、黃體分泌孕激素失衡,引起纖維組織異常增生、乳腺導管上皮細胞異常增生[7]。微創旋切術可能將可疑性病灶切除,但對由于增生性結節、增生而引發的腺體組織結構紊亂等無較大的治療作用,因此微創旋切術后仍舊需要輔助治療,最大限度降低復發率。西醫治療乳腺增生以調節機體內分泌為主,他莫昔芬是常用藥物,但總體療效欠佳,且遠期復發率較高,患者預后普遍較差。
中醫認為,乳腺增生病變主要在乳房,與任脈、沖脈、脾經、胃經、肝經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屬于本虛標實之癥,產生是由于沖任失調、腎氣不足等導致脾失運化、肝氣郁結,或因郁怒傷肝、思慮傷脾、憂思過度,日久導致痰凝成核、氣血瘀滯,進而引發乳房疼痛、包塊等癥狀[8]。故中醫治療乳腺增生遵循“疏肝解郁、祛瘀止痛、化痰散結、行氣活血”的原則。乳癖散結膠囊由牡蠣、延胡索、當歸、莪術、玫瑰花、赤芍、柴胡、鱉甲、僵蠶、川芎、夏枯草等組成,其中夏枯草具有散結止痛、清肝明目功效,川芎具有祛風止痛、活血行氣功效,僵蠶具有化痰散結、祛風定驚作用,鱉甲具有消腫散結功效,赤芍具有涼血、消腫、止痛、行瘀作用,柴胡具有鎮痛、鎮靜、退熱、解熱功效,玫瑰花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解郁作用,莪術具有消積止痛、行氣破血作用,當歸具有通絡止痛功效,牡蠣具有化痰、澀精、潛陽、斂陰作用,延胡索具有止痛、理氣、活血作用,諸藥配伍,協同作用,可發揮軟堅散結、活血行氣作用,有效緩解乳腺疼痛、腫塊等癥狀。現代醫學認為:乳癖散結膠囊可以調節雌激素代謝以及內分泌失調,抑制炎癥介質釋放,競爭性的結合雌激素受體,減輕雌激素對乳腺間質、導管形成的刺激,同時發揮抗血栓形成、促進纖溶、抗凝等功效。本研究示: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5.83%)明顯比參照組(75.00%)高,實驗組治療后超聲指標、血清催乳素、雌二醇水平均低于參照組,實驗組治療后孕酮水平明顯高于參照組,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2.08%)及復發率(2.08%)均明顯低于參照組(18.75%、25.00%),P<0.05。表明乳癖散結膠囊應用于女性乳腺增生治療中臨床療效確切、顯著。
綜上所述:女性乳腺增生患者采納乳癖散結膠囊治療,可有效改善乳腺腫塊、疼痛等癥狀,調節激素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近遠期療效顯著,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