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卜會駒,李君久,鐘堅
(東莞東華醫院,廣東 東莞)
急性重癥創傷患者入院時凝血功能障礙發生率為25%~35%,發生凝血功能障礙將使患者死亡率增加4~6倍,總體病死率約38%,且進展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風險也升高約3倍[1]。血小板在凝血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因此創傷后血小板變化與損傷嚴重程度、病情發展與預后有密切關系。
納入標準[2]:創傷嚴重程度評分≥16分,致傷原因包括刀刺傷、高處墜落、車禍、重物擠壓等,根據臨床和實驗室檢查證明無DIC存在;所有入選患者均在創傷后6h內入ICU。排除標準:①排除特重度創傷患者;②排除有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使用史,服用過引起血小板減少藥物的患者;③排除合并慢性血液、呼吸、心臟及腎臟嚴重疾病的患者。將篩選與收集我院2018年03月至2019年02月急診科首診的嚴重創傷老年患者(年齡≧60歲)30例,和其他年齡段患者(年齡≧18歲)3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14~ 73歲,平均(44. 35±3.61) 歲。多發傷25例,四肢創傷19例,頸椎損傷9例,胸腹聯合傷3例,腹部損傷2例,胸部損傷1例,胸腰椎損傷1例。
采集周圍靜脈血,血標本以選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
根據患者情況分為老年組和非老年組、存活組和死亡組、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組和非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組患者在傷后24h、48h、72h及第7d血小板水平的組間差異。
以統計學的軟件SPSS 19.5對研究所得的數據做相應的統計學上的分析,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數據,組間比較用t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數的資料,采取χ2校驗比較計數資料間的差異,當P<0.05時,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分組方法下的兩組患者在傷后24h、48h、72h及第7d血小板水平的組間比較:老年組患者在傷后24h、48h、72h及第7d血小板水平低于非老年組,存活組患者在傷后24h、48h、72h及第7d血小板水平高于死亡組、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組患者在傷后24h、48h、72h及第7d血小板水平低于非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凝血功能障礙作為嚴重創傷后常見并發癥,是導致嚴重創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血小板在凝血過程中擔當主要角色并發揮重要生理作用,在炎癥反應和免疫反應中也起重要作用,因此創傷后血小板變化與損傷嚴重程度、病情發展與預后有密切關系[3]。嚴重創傷后所釋放的活性物質血小板活性因子(PAF)、前列腺素G2(PGG2)等產生了十分復雜、活躍生物學效應。這些活性物質或是加強炎癥反應;或是參與血流調控,改變血管舒張及通透性;或是改變凝血狀態,而導致器官衰竭[4]。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創傷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而且和年輕人相比,老年創傷的死亡率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對要高。因此必須將老年人作為一個重要的特殊群體,在多學科創傷救治模式下形成老年人特有的創傷救治規范。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嚴重創傷患者傷后血小板計數水平及早期動態變化,并且進一步評估血小板水平對老年嚴重創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預測價值。若能發掘具有顯著預測效能的臨床變量,為判斷預后選擇最佳的血小板診斷界限值,不僅在改善嚴重創傷老年患者的救治效果上具有革命性的意義,還將有助于對嚴重創傷老年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并及早治療,為臨床決策提供依據,以便更準確評估創傷后病情,更好地指導創傷復蘇救治,從而改善患者預后,降低不良預后的風險[5]。
表1 不同分組方法下的兩組的組間比較(±s,×109/L)

表1 不同分組方法下的兩組的組間比較(±s,×109/L)
?
本研究中,老年組患者在傷后24h、48h、72h及第7d血小板水平低于非老年組,存活組患者在傷后24h、48h、72h及第7d血小板水平高于死亡組、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組患者在傷后24h、48h、72h及第7d血小板水平低于非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組(P<0.05)。
綜上所述血小板水平對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判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