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愷雯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
劉建峰,女,是山西省中醫院腦病科的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在對焦慮癥的中西醫診療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對于運用中醫藥治療焦慮癥頗有心得。
焦慮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神經癥,以焦慮情緒間斷反復發作為主要臨床表現,包括急性焦慮(即驚恐障礙PD)和慢性焦慮(即廣泛性焦慮癥GAD)兩種。本病患病率高,就診率低,且無明顯年齡、性別界限。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在治療焦慮方面相對西醫來講有一定的優勢。對焦慮癥的中西醫治療研究方面的論文及研究成果已經有很多,那么眾所周知,西藥治療焦慮癥的療效顯著,同時副作用較多,很多病人也會有此方面的擔心,導致依從性較差,會影響遠期療效。
何彥霞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焦慮癥患者的心智、圖片、再認、再生、聯想、理解、背數、記憶商數、言語智商數、智商數均低于正常人,焦慮癥患者有較全面的認知功能損害。
焦慮癥在中醫中并沒有直接相對應的病名,但是中醫文化中有“郁證”、“驚悸”、“百合”、“臟躁”、“不寐”、“眩暈”等病名,這些疾病的癥狀與現代焦慮癥所描述的癥狀相類似。
中醫學的“焦慮癥”大致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指各種疾病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氣機郁滯,臟腑的氣機郁滯可以表現出許多不同的癥狀[1],第二種是指以情緒焦慮緊張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癥,個人有“情志而郁”與“因病而郁”之說,情志之郁即因郁而病[2],因病而郁即指的是其它疾病伴發的焦慮癥狀,這種情況應遵循中醫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優先治療原發病,則焦慮癥狀即可不治而愈。
在先秦時期,“郁”的含義是指自然界及人體內出現的一切積聚、蓄積、不暢通現象。《內經》中最早介紹了“郁”的概念,對因為情志不舒所導致的人體臟器、經脈、氣血津液壅塞和結滯等一系列病變都歸結為“郁”,并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情志導致疾病的記載。比如《靈樞·本神》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端貑枴ちo大論》說:“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達,即條達、通暢之意?!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愤€提出了“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的調和氣血的治療法則,這在今天對我們的臨床實踐仍有指導意義[3]。
金元時期,醫家們才把郁證當做一個獨立的疾病來認識?!兜は姆āち簟分姓f:“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敝斓は讋摿魧W說,認為氣郁為首,其他五郁相因為病,即所謂氣郁而濕滯,濕滯而化熱,熱郁而痰凝,痰滯而血停,血停而食積,并創立了六郁湯、越鞠丸等方劑[3]。
中醫中認為,該病的病位在腦,且波及多個臟腑,病情復雜。醫家們認為焦慮癥的論治,不論是病初多實,或病后多虛,還是本虛標實,其病因都不單是實證或虛證[4]。
劉建峰教授在多年證治焦慮癥的臨床經驗中,認為焦慮癥基本可以分為肝郁化火、腎虛肝旺、心脾兩虛、痰熱擾心、肝郁脾虛、心腎不交六個證候。
(1)肝郁化火型:胸脅、少腹走竄脹痛,性情急躁,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不寐,婦女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甚則閉經。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2)腎虛肝旺型:精神萎靡,腰酸背痛,足膝酸軟,耳鳴頭暈,不寐多夢,男子陽強易舉,夢遺,或見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
(3)心脾兩虛型:心悸、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腹脹、大便稀溏、疲乏無力、或見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脈細弱。方用歸脾湯加減。
(4)痰熱擾心型:心煩失眠,胸脘痞悶,惡心噯氣,伴口苦,頭重如裹,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
(5)肝郁脾虛型:胸脅脹痛、情志抑郁、腹脹、便溏,舌苔白,脈弦或緩。方用痛瀉要方或柴胡疏肝散加減。
(6)心腎不交型:心煩失眠、驚悸不安、眩暈、耳鳴、記憶力減退、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舌紅,脈細數。方用交泰丸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調查分為10個問題,圍繞醫學科學研究、數據庫與大數據、數據挖掘類問題,見(表1)所示,問題回答級別0~10分,0分最低,10分最高。
患者馬某,男性,41歲,因“發作性胸悶兩月余”于2018年3月1日來就診,患者既往無心臟病史,因發作性胸悶,氣短,自覺呼吸不暢,因此120急救數次,平素情緒低落,急躁易怒,失眠,入睡困難,夢多,納差,二便不調,曾服刺五加片,九味鎮心顆粒,谷維素,心神寧片,朱砂安神片,無明顯療效。舌紅,苔黃厚,脈弦緩。處方予丹皮9g 梔子12g 淡豆豉15g 柴胡12g 白芍20g 當歸12g薄荷15g(后下)茯苓20g 香附12g陳皮15g 合歡皮30g 生龍牡各30g(先煎) 棗仁30g 夜交藤30g 雞內金30g 生地9g。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中成藥予我院內制劑棗仁寧神膠囊每日3次,每次4粒。輔以物理治療經顱磁刺激及經絡氧療1療程(10天)。同時囑患者調暢情志。一周后復診。
按語:患者的癥狀為典型的急性焦慮發作,即驚恐障礙,患者因家中事導致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導致急躁易怒;耗傷心神,心神失養,則發作性胸悶氣短,眠差;氣郁化火,克伐脾土,則脾胃虛弱,運化不佳,則納食不香;舌紅苔黃厚脈弦緩提示本病為肝郁化火證,方予丹梔逍遙散加減,合重鎮安神藥改善睡眠,加雞內金健脾消食。
二診,2018-3-8,患者眠好,精神稍好,情緒稍好,納一般,大便次數稍多,小便調,舌淡,薄白苔,脈緩。處方:柴胡12g 炒白術20g 茯苓20g 白芍15g 當歸12g 陳皮15g 香附12g 合歡皮20g 生龍牡各30g(先煎)棗仁30g 焦三仙各30g甘草6g 良姜10g。繼服棗仁寧神膠囊每天三次,每次四粒。繼續完成第一療程的物理治療。
按語:患者此次復診整體癥狀稍有好轉,而且火象消失,故上方去丹梔;大便次數多,輕微腹瀉,故此方加少許良姜溫中,焦三仙促進脾胃消化。
三診,2018-3-1,患者精神可,夜眠稍好,情緒可,納少,大便1-2日一行,小便調,舌淡苔薄黃,脈弦。處方:前方+黨參24g 琥珀3g,繼服棗仁寧神膠囊每日3次,每次4粒。
按語:患者整體病情稍有好轉,焦慮癥狀減輕,加丹參益氣養陰,琥珀寧心安神,繼續鞏固療效。
四診,2018-3-22,患者自訴偶有情緒低落,夜眠尚可,精力好,納少,大便稍干,小便調,舌淡,稍苦,苔薄黃,脈細。處方:前方+薄荷15g 桂枝15g,繼服棗仁寧神膠囊每日3次,每次4粒。
按語:患者病情稍有反復,基礎方不變,加少許薄荷升清解表,佐君藥柴胡以增疏肝解郁之效,加桂枝助陽,以使陰陽平和。
五診,2018-3-29,患者訴半夜欲瀉,不成形,對聲音不耐受,納眠少,納差,舌淡,苔薄黃,脈和緩。

中藥方同上,繼服棗仁寧神膠囊每日3次,每次4粒。
按語:患者訴半夜欲瀉,瀉不成形,為肝旺乘脾,肝郁脾虛之象,故主方改為痛瀉要方,補脾柔肝,祛濕止瀉,方中白術苦溫,補脾燥濕,為君藥。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配伍,為臣藥。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藥。防風燥濕以助止瀉,為脾經引經藥,故為佐使藥。加姜半夏、香附、蘇葉溫里兼行氣,加茯苓祛濕健脾,加雞內金健脾消食,加生龍牡重鎮安神。
六診,2018-4-6,心情低落,孤獨無助感,煩躁,頭部感糊,納少,二便調,舌淡薄白苔,脈緩。


中藥方同上,繼服棗仁寧神膠囊每日3次,每次4粒,加保肝顆粒每日3次,每次4粒。
按語:上次就診時的主癥消失,焦慮癥狀反復,心情低落,煩躁,故主方改為逍遙散合柴胡舒肝散加減,疏肝解郁,養血健脾,加合歡花佐君藥柴胡加強疏肝解郁作用的同時,兼有寧神作用,是治療焦慮癥的常用中藥之一。加生龍牡重鎮安神,加天麻緩解頭部不適癥狀,加炒二芽健脾消食,甘草調和諸藥。棗仁寧神膠囊繼服,加保肝顆粒保護肝功能。患者長期服用中藥,恐損傷肝功能,故有必要加保肝顆粒保護肝功能。
七診,2018-4-12,遇事后心煩,頭暈,納少,失眠,二便調,舌淡,薄白苔,脈細。

中藥方同上,繼服棗仁寧神膠囊每日3次,每次4粒,保肝顆粒每日3次,每次4粒。
按語:此次就診,患者焦慮癥狀反復,故主方仍用逍遙散合柴胡舒肝散加減,加元胡、川楝子疏肝行氣、止痛,患者伴失眠,故加棗仁寧心安神,加五味子養心安神。
從本病例的治療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焦慮癥的治療應四診合參,辨證治療,對癥下藥,以及每次復診時都應重新辯證,若癥候改變則方藥隨之變化,不能一方貫穿全部治療過程。治療時輔以物理治療及中成藥制劑則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