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山西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三醫院血透室,山西 陽泉)
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屬于重癥病人,而血液透析是維系患者生存的有效療法之一,可以幫助清除患者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維持體內電解平衡,廣泛應用于臨床醫療實踐中[1]。由于血液透析室的工作環境復雜,內容特殊且專業,在其治療過程當中每一環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若處理不得當,可能會發生院內交叉感染事件,引發醫患糾紛,損害醫院聲譽,于此同時患者生命安全也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2-5]。所以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討在血液透析室內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實施護理風險分析以及安全管理,對其整體護理質量,其中包括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兩方面的影響。
研究對象的采集來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在本院進行血液透析的100例患者,按照患者入院治療的時間順序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50人。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核研究通過后,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過程及內容均知曉,并均與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等一般資料情況比較見表1,P>0.05差異無顯著性。
納入標準:①知情且自愿加入本次研究、簽署相應知情文件者;②認知判斷能力健全、可流暢交流溝通者;③臨床治療資料完整全面者。
排除標準:①存在合并疾病者或精神障礙者;②病情危重者;③臨床資料不完整者[4]。
對照組仍沿用一般護理法,觀察組在全面分析護理風險后,按照安全管理法。(1)護理風險分析:①患者自身風險因素:存在輕度炎癥反應,因穿刺損傷或由于自身免疫系統不足易誘發感染;出血風險因素增加,需要抗凝處理;透析管路存在生物不相容反應;患者自身管理不到位,未及時監測血壓、不合理安排飲食、合并貧血、鈣磷代謝紊亂等導致透析風險增加;自身經濟條件較差或獨自看病,心理負擔較重。②護理方面:護理人員消毒隔離意識較差,技術操作不規范、臨床經驗不足、無菌管理意識淡薄,穿刺技術水平較差導致血管通路產生并發癥可能性增加。③護患溝通不到位:患者對血液透析過程、治療效果以及需要注意事項不了解,就醫依從性低,易引發醫患糾紛。④設備方面:因為設備需在酸、堿和高溫等條件下長時間運行,加之使用年限較長,設備老化嚴重,極易突發故障,還可能由于徹底消毒不到位,引發交叉感染。(2)安全管理:①對患者在透析當中可能發生的護理風險展開全面分析和總結,不斷建立健全護理安全管理機制;②有針對性的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加強患者的健康認知;③針對一些不可避免的突發事件制定相應的解決預案,保證血液凈化全程的安全穩定性。④在患者上機時,護理人員要做好巡視檢查工作,對患者穿刺和插管部位進行實時觀察和監督。⑤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學習,有效增強其自身風險管理意識和實踐操作技能。(3)評價指標:一般健康相關生存質量表(SF-36),該表包括8個維度、36項:生理機能10項,生理職能4項,軀體疼痛2項,總體健康5項,活力5項,社會功能2項,情感職能3項,精神健康5項,該表換算后采用百分制,分數越高越好;抑郁自量表(SDS):53~62分是輕度抑郁,63~72分是中度抑郁,大于72分是重度抑郁;焦慮自量表(SAS):50~59分是輕度抑郁,60~69分是中度抑郁,大于69分是重度抑郁,SDS表和SAS表均是分數越高越嚴重[1]。
通過SPSS 25. 0版本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5),統計數據為均數±標準差(±s),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內對配對本進行t檢驗,組間對非獨立樣本進行t檢驗。
SF-36評分表顯示:護理后觀察組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對照組分數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比較
表2 兩組生活質量SF-36分數比較(分, ±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SF-36分數比較(分, ±s)
?
兩組護理前SDS、SAS分數差異無顯著性(P>0.05),護理后兩組分數均明顯降低,且差異具有可比性;護理后觀察組SDS、SAS分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理狀態SDS、SAS分數比較(分, ±s)

表3 兩組心理狀態SDS、SAS分數比較(分, ±s)
?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生比例逐年不斷上升,已經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之一[6-7]。腎衰竭是種種慢性腎臟疾病發展到中晚期所引起的腎功能實質性損傷的一種病理狀況,常見原發病包含糖尿病、慢性間質性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以及原發性高血壓等[8-9]。
另外,由于血液透析室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一定的技術難度,且患者流動性大,極具特殊性,護理工作比較繁重,容易發生安全隱患事件,是護理高風險部門[10]。一旦血液透析室任一環節出現紕漏,不僅會發生院內集體感染事件,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還會產生醫患糾紛,造成質疑醫院醫療質量的不利輿論影響,這就需要加強血液透析室的安全風險管理,以降低護理風險為目的,在加強護理質量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筆者通過研究發現,觀察組在采取安全管理護理后,一般健康相關生存質量表(SF-36)分數相較于對照組明顯較高,另外SDS、SAS分數相較于對照組明顯降低。由此表明,相較于常規護理,在綜合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護理風險的前提下,進行安全管理,可有效幫助患者提升其生活質量,緩解其產生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提高患者治愈可能性,對臨床醫學管理意義重大。在之后血液透析室管理中,可以對之前發生的一些護理風險事件進行有效評估,查找風險出現原因,總結分析問題,制定有效的規避方法和應急預案,通過不斷地演練和完善,強化細節服務,不斷改進和優化護理流程,最終形成有效科學的護理安全管理模式[11]。
綜上所述,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在綜合全面分析其護理風險后,科學制定安全管理措施,能夠明顯改善護理質量,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減少負面情緒,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有利于患者痊愈,值得廣泛推廣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