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國洲 周聞韜
2019年重慶法院在線開庭案件數尚為0,但今年春節假期后短短一個月,這一數字便達到了654。在遼寧,截至2月21日,已有128家法院全面啟動互聯網云審判。北京、上海等是智慧法院建設較早地區,疫情防控期間云調解、云審判覆蓋到基層法院末梢。全國各地法院云審判的普遍應用,為疫情防控構建了強有力的法治支撐。
“不僅僅是應急,疫情之后智慧法院建設將會有更大提升。”基層法律工作者們普遍認為,網絡司法能力的快速提升,將對未來我國司法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第一次大規模應用,效果卻出奇地好。”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長洪濤說,疫情發生后智慧法院判案系統立即投入使用,好不好用,能不能行,法官們都有些“不托底”,但事實證明“很托底”。
2月18日上午,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法院通過云審判判處利用疫情虛假出售口罩的被告人廖某有期徒刑1年6個月,并處罰金2萬元。重慶市沙坪壩區法院副院長曾康說,疫情防控期間基層法院一半以上在線審理案件都是涉疫情案件,除了打擊涉疫情犯罪,還對保障疫情防控、為群眾排憂解難發揮重要作用。
云審判的高效智慧也讓法官們感到吃驚。自2月20日起,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僅用5個工作日,就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對張某某等57起案件的58名上訴人完成“隔空”提訊。
“這58名嫌疑人關押在9個不同的看守所,過去把這么多嫌疑人一一押解過來分別開庭,需要調用數百名警力,根本不可能在幾天內審完。”洪濤介紹,現在利用網上智慧法院審判系統,無需押解,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上訴人可在不同場所,非聚集狀態下,短時間內完成這項工作。
“網絡庭審省去開庭、退庭、當事人提交材料、手續等繁瑣程序。”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胡智勇發現云審判效率比過去大大提高,“以前線下審判,我只能半天審一個,現在轉線上,半天能審兩個。”
重慶市芊羽琪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浩任對此也有很深的感受。疫情防控期間,身在重慶主城區的他第一次通過互聯網參加了一場在重慶黔江區舉行的案件地域管轄聽證會。在過去,為了參加這場不到1個小時的聽證會,他需要來回驅車約8小時,現在則大可不必。“這給民眾、企業、法院節約不少時間、金錢成本。”
“過去,法官對于智慧法院體系討論觀摩的多,在線開庭判案的少,這次有了最直觀的感受。”曾康說,疫情考驗下經驗和不足同樣寶貴。
以往,智慧法院作為辦案輔助系統,重建設輕應用等問題比較突出,這與法官們認識不到位有很大關系。“聽得多、用得少,而且不少人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還存在技術恐懼感。”胡智勇說。
需要適應了解的不僅是法官,也包括社會大眾。“正在庭審,對方畫面中突然沖出個人插話打斷庭審。有時手機沒流量突然掉線了。”胡智勇說,這些小插曲對法庭的嚴肅審理都構成不良影響,既需要從技術上不斷提升,也需要全民對網絡庭審增加認識和了解。
目前,在線審判平臺受容量限制,能支持的辦案數量有限。每個法院需要提前預約云法庭,存在排隊擁堵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在線審判發揮更大作用。
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李欣說,為應對疫情,他所在的法院緊急上線了10多套互聯網庭審設備,可以完成舉證質證、錄音錄像、筆錄、文書簽署等,但與法官的需求仍有差距。“這次大規模應用,我們收集到許多法官的用戶體驗,為以后改善在線庭審明確了方向。”
智慧法院建設還面臨一些深層次阻礙。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院長陳亮認為,我國在線庭審在審理原則、適用范圍等方面仍缺乏相關法律依據,還存在不少爭議,如在線庭審的案件類型、程序要點、證據展示、電子簽名、錄音錄像能否替代庭審筆錄等規則,均需進一步細化明確。疫情防控期間,部分地區在省級層面出臺嚴格規范在線庭審的通知,但各地探索時尺度把握不一,建議對此進行系統梳理,從立法層面加以厘清,為智慧法院的大規模應用掃除制度障礙。

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通過網絡視頻對身在監區的被告人進行提訊(圖/新華社)
盡管還有不少阻礙,但在這次疫情應對中的出色表現,讓不少人看到智慧法院帶給我國未來法治實踐的積極影響。
“智慧法院可能給未來司法實踐帶來顛覆式改變。”曾康理想中的智能化輔助審判是這樣的:庭前證言證詞都可以在線智能化輸入,庭審中系統可以幫助自動生成審判要點,庭審后可以自動生成審判建議書……法官在庭審中只需要引導、決斷。曾康說,目前庭審是由書記員手動記錄,形成紙質文書和電子文書,未來智能庭審應是全部自動生成。
“從人工智能發展趨勢來看,這些愿景都能實現。”李欣說,近年來區塊鏈、人臉識別、語音識別、云視頻、微服務架構等技術進一步發展,智慧法院建設有了更強大的技術支撐。隨著國家在智慧法院建設上的投入不斷加大,技術與司法實踐的融合將進一步加速。然而,目前法院缺少既懂法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建議國家加大智慧法院人才培養力度。
陳亮說,智慧法院和司法體制改革一起,被視為我國實現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其重要性不僅僅是方便法官辦案,減輕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在于大大降低司法成本,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
“社會上寧愿信訪也不信法的怪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司法成本高的問題。”陳亮說,隨著智能法院的不斷建設完善,未來老百姓通過電腦、手機隨時隨地就能完成申請立案、調解、審判等司法活動,司法過程所需時間也大大縮短,“誰都能打得起官司,法治程度自然會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