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 謝紅梅
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為確保“六穩”“六保”目標,中央多次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下稱“新基建”)做出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重點支持“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建設,為新基建按下快進鍵。加快新基建,是促進當前經濟增長、夯實長遠發展基礎的重要措施,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而言,支持新基建既是政治任務,也是責任所在,更是發展所需。
新基建是相對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而言。新基建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時就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新基建首次出現在中央層面的會議中。隨后,中央層面多次提出和強調了新基建。進入2020年,特別是疫情發生以后,新基建在中央層面出現的頻率更高,一時間新基建成為今年的市場關注熱點。

圖/東方IC
那么新基建到底包括哪些范圍?各方面的說法不一。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新基建范圍之前,社會上流行的是“七大領域說”,即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終于作出了權威解讀。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表示,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目前來看,新基建設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當然,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地持續跟蹤研究。新基建和傳統基建一個最大的區別是廣泛應用了新技術,滿足了經濟發展需要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基建的“新”主要體現在新理念、新型領域、新融資體系、新路子、新地區,蘊含其中的硬核科技和各類新應用,與高新技術發展緊密相連,是發展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創造與滿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
1.新基建帶來的投資拉動,為銀行服務提供廣闊空間
一端連接巨大的投資與需求,另一端連接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新基建不僅有利于對沖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更能尋找到新的增長點,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以5G為例,據多家機構測算,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2020年至2025年,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將達10.6萬億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0多個省區市發布了2020 年新基建相關重點項目投資計劃,計劃總投資額超過40萬億元。這為銀行的業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新基建改變思維方式和消費習慣,助推銀行商業模式創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此催生了數字經濟時代巨大需求潛力。數字經濟持續升溫,“直播帶貨”等異?;馃?,線上零售加快發展,今年1到5月實物商品線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5%。而新基建具有鮮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導向,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實現了不同類型要素的全面連接,支撐上層各種應用。商業銀行要順應數字經濟發展大潮,提前主動在經營模式、服務模式、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上尋求創新、力求突破,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緊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從而找準業務發展的切入點。
3.新基建帶來技術革新,促進銀行經營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近年來,商業銀行的科技屬性越來越明顯,各家銀行都在金融科技領域大顯身手。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2019年,建行金融科技投入176.33億元,占該集團營業收入的2.50%。建設銀行方面表示,將加快金融科技賦能。積極打造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服務平臺,提升“5G 智能銀行”服務功能,賦能同業、社會。而現在,新基建帶來的新技術,為銀行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和有力支撐。借助科技力量,銀行在獲客、留客、活客以及信貸管理、內控合規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將大大提升。
支持新基建,對銀行來講,既是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的使命擔當,也是順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信貸結構、防范化解風險的現實選擇。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商業銀行應主動跟進中央戰略部署,展現應有作為。
1.提高站位,增強貫徹宏觀政策的敏感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確保目標的實現,中央提出要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經濟形勢不太樂觀,1至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均同比下降6.3%,穩增長、保就業、保民生的關鍵在于穩投資,而穩投資的關鍵又在穩基建。商業銀行要深刻領會中央精神,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思想行動統一到中央部署上來。具體到實際工作中,要充分發揮銀行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通過資源分配、績效考核、減費讓利等手段和方式,加大新基建領域支持服務力度,貢獻銀行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2.搭建平臺,建立項目建設信息溝通對接機制
要緊跟中央部署,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力量,搭建外部交互開放、內部充分整合的經營平臺,以圈鏈群的思維去服務項目建設。全面建立與當地發展改革委、工信、財政等部門合的共享互動機制,主動加強信息溝通和項目對接,了解掌握項目建設進度,以及時提供金融服務。同時,要發揮專業團隊優勢,加強新基建領域行業分析研究,提前加強政策儲備,培育業務發展新生增長極。
3.創新產品和服務,多渠道滿足項目金融需求
運用數字化經營理念,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探索建立綠色領域“白名單”,建立新基建領域投資項目庫,以金融產品精準對接新基建項目融資需求。成立專門服務團隊,對新基建項目逐一做好對接,根據項目特點和實際需求,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綜合運用造價咨詢、工程保函、貸款、財務顧問、支付結算等產品和服務,全方位、多渠道滿足項目建設金融需求。建立重點項目服務綠色通道,以金融科技為支撐,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合理優化授信審批流程,對于重點項目優先審批,做到即報即審,提高服務效率,切實為項目建設做好金融保障。
4.強化管理,牢牢守住信貸風險底線
要認真落實中央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要求,在支持“促投資、上項目”的同時,要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風險管控。銀行內部要層層壓實信貸管理責任,加強客戶經理隊伍素質和能力培養,提高客戶經理主動識別風險、管控風險和化解風險的能力。要全面加強和落實貸款的全流程管理,貸前盡職調查要突出做好多種渠道信息收集,全面摸清和了解項目的真實狀況和真實需求,嚴把項目準入關;貸中審批環節要審慎判斷客戶(項目)的風險承受和化解能力,合理配置產品,防止過度授信;貸后管理要著力建立智能風控體系,做到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化解、早處置,切實防范好信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