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霞 徐亞民
中藥飲片是根據中醫中藥理論將中藥材炮制加工而成的臨床制劑,是中成藥制備和中藥湯劑中最基本的使用單元[1],也是中醫的一大特色。藥物經過炮制后,引起外觀、藥性、化學成分等發生改變,炮制的作用是充分發揮藥物的價值,增強療效,降低藥物毒性,提高用藥安全性。近年來中醫藥取得良好的發展,而如何提高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成為影響中藥治療效果的關鍵,中藥飲片的制作需經過篩選、炮制、貯藏等多個工序[2],其中篩選方式將直接影響后續的制作過程,因此本次研究對甘草中藥飲片進行不同篩選方式的處理,比較其對中藥飲片療效的影響,現將取得的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150例服用同一種甘草中藥飲片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后開始實施,所有患者均無藥物禁忌癥或精神疾病,均嚴格按照醫囑服用藥物,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炮制前篩選方式的不同分為3組,每組50例。A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52.52±12.25)歲。B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53.17±11.82)歲。C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52.78±12.14)歲。3組患者性別、年齡、服用飲片類型等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A組采用隨機篩選的方法,隨機稱取相對外觀、品質較好的20 g生甘草皮樣本,不做其他特殊處理,洗凈后晾干。B組采用抑菌正交法進行篩選,稱取20 g生甘草皮按照抑菌試驗和正交原理,確定甘草的生物活性和有效成分。C組采用高通量篩選方法。經過初篩后,初步判斷甘草有無生物活性,通過初篩后進入復篩,將20 g生甘草片采用60%系列濃度進行細胞分子模型的篩選,確定活性大小,在初篩和復篩的基礎上采用熒光標記檢測技術進一步對甘草的選擇性、細胞毒性及其他有效物質進行篩選,根據藥物活性、藥物代謝理論、一般毒性理論最終進行計算機確證篩選。以上3組飲片均按照蜜炙法進行炮制。稱取3份生甘草片,每份20 g,分別加入煉蜜5 g,拌勻并悶潤24 h,在60 ℃溫度下烘制1 h,取出,放涼。取薄荷5 g,茉莉花5 g,洗凈后放入杯中。于鍋內加水500 ml,放入甘草煮15 min。結束后沖入裝有薄荷何茉莉花的杯中,10 min后飲用。2次/d,2周/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3組治療后的臨床效果。②觀察3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③采用WHO急性、亞急性、毒性標準對3組治療后藥物毒性反應進行評分。
1.4 療效評價標準①治愈:癥狀消失,無不良反應;②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未發生毒性反應,可見輕微不良反應;③有效:癥狀有所改善,存在輕微毒副反應;④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2.00%, B組治療總有效率84.00%,C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C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組與C組(P<0.05);其中A組與C組、B組與C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均有差異(P<0.05),A組與B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00%,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4.00%,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與B組(P<0.05);其中A組與C組、B組與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均有差異(P<0.05),A組與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例,%)
2.3 3組患者治療后毒性反應評分比較3組治療后毒性反應評分比較,有統計學差異(F=5.077,P=0.010<0.05),按毒性反應評分由低到高分別為:C組

表3 3組患者治療后毒性反應評分比較 (例,
中藥飲片是指中藥材經過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醫臨床或制劑生產的處方藥品。中藥歷史悠久,在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與改進后,中藥炮制成為一項具有傳統中醫特色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中藥炮制通過將中藥材進行凈制、切制以及炮炙等一系列操作處理,從而起到降低毒副作用和加強治療效果的作用[3]。多味中藥在經過特殊方法炮制后,藥劑的歸經、性味、毒性和升降浮沉均發生改變,其用法、劑量和功效也產生相應的變化。中藥的炮制方法紛繁復雜,有浸、泡、水飛等水制操作,有蒸、炒、炙、煅等加熱操作[4],還可以在炮制的過程中加入醋、酒等輔料或者其他藥物,讓藥物的內質發生變化,從而達到量變和質變。
炮制方法會對中藥藥性產生影響。所謂四氣五味,是中藥最基本的性能之一。四氣指的是寒熱溫涼四種藥物特性,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5]。炮制對四氣五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改變或增強藥物性味和緩和藥物偏性[6]。中藥中含有苷類、生物堿、多糖、鞣質、有機酸、揮發油和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7],在炮制過程中可改變溶解度,轉化成有效成分。
中藥飲片對臨床疾病的治療效果不但受到炮制方法的影響,還與炮制前的篩選方法有關,因此合理的中藥飲片篩選方法至關重要,炮制前需要對中藥飲片進行嚴格篩選處理,剔除不符合標準的飲片,在炮制過程中根據藥物的特性、辨證施治的需求使飲片均勻炮制,保持其有效成分[8]。本研究結果表明,C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其他2組患者(P<0.05),證實經高通量篩選方法篩選后的中藥飲片對疾病具有更好的干預效果。高通量篩選方法篩選過程中,多個環節的參與保留了中藥的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本研究顯示,3組治療后毒性反應評分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且C組治療后毒性反應低于其他2組,說明高通量篩選方法在緩和藥物毒性,減少不良反應方面和其他2種方法比較具有顯著優勢,有助于提高用藥有效性與安全性。
綜上所述,中藥飲片炮制前的篩選可對中藥飲片的毒性和有效成分產生影響,本研究中高通量篩選方法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甘草飲片的藥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