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雙娥
睡眠是人類必需的生理現象,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人體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隨著社會及生活壓力的劇增,失眠患者越來越多,長期的失眠會導致記憶功能及注意力下降、入睡困難、多夢、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內分泌紊亂、焦慮及中風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西醫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且患者對藥物具有依賴性。中醫針刺療法操作簡單且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采用頭五針與調衛健腦針法對我院失眠患者進行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18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14例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7例,男27例,女30例;年齡28~73歲,平均年齡為(48.42±2.26)歲;病程0.5~8年,平均(3.32±1.08)年。觀察組57例,男25例,女32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為(49.17±2.24)歲;病程0.5~7.5年,平均(3.25±1.06)年。2組患者資料比較,P>0.05。
1.2 中醫診斷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辨證標準。心煩不寐、睡眠不安、入睡困難、多夢、遺精盜汗、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急躁易怒、脈細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近1個月未服用治療睡眠藥物;對本研究臨床試驗知情,家屬及患者均同意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有心、肝、腎等重大器官嚴重疾病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以致不能完成研究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有溝通及精神障礙患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調衛健腦針刺療法。患者處于仰臥位,進行常規消毒,以平補平瀉手法分別針刺百會、四神聰、申脈、照海4個穴位,均留針30 min,每隔10 min行針一次,15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組:患者采用頭五針針刺療法。使患者處于仰臥位,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取患者百會穴,以拇指、食指持32號毫針以15°夾角,沿頭皮與顱骨骨膜間逆督脈前行方向以捻轉手法進針1寸左右,留針30 min,四神聰穴進針方向、深度與手法同百會穴。2個主穴位每隔10 min行針一次。對于表現有心脾兩虛患者,可以配合心俞、脾俞、三陰交穴;心膽氣虛患者可以配合心俞、膽俞、陽陵泉穴;心腎不交患者可以配合心俞、腎俞、太溪穴;肝郁氣滯患者可以配合肝俞、太沖穴。患者每隔1 d治療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療程。
1.5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治愈:癥狀完全消失,睡眠率達75%以上;顯效:癥狀明顯改善,睡眠率達65%以上;有效:癥狀改善不明顯,睡眠率達55%以上;無效:病情無任何改變。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情況。本研究采用的是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其中的6個因子指標(入睡時間、睡眠時長、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及日間功能障礙)進行評估,每個因子0~3分,得分越低說明睡眠質量越好[2]。③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SDS評分及SAS評分情況。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量表評分越高說明抑郁、焦慮情緒越嚴重。④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情況。生活質量采用WHO-QIL-BREFL量表進行評定,此量表從生理、社會關系、環境、心理、獨立性、生活信念6個維度進行生活質量評估,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6個因子得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例,

續表2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SDS、SAS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DS、SAS得分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2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2組患者SDS評分及SAS評分比較 (例,

表4 2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睡眠是生命的根本需要,是大腦神經活動的一部分,是大腦皮質內神經細胞繼續興奮之后產生抑制的一種結果[3]。在睡眠過程中,身體內的各個系統得以恢復休息,而且只有睡眠才能使得神經元和相關組織得以休息。睡眠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保護大腦、恢復精力、增強免疫力、康復機體、促進生長發育,同時有利于調節人的心理健康[4,5]。失眠癥在臨床中是一種表現為持續的睡眠質和/或量令人不滿意的生理障礙,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驚醒、多夢盜汗、醒后疲乏、心悸氣短等癥狀[6,7]。西醫治療主要采用鎮靜催眠藥、抗抑郁藥、抗精神類藥物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患者會出現口干、頭暈、乏力、共濟失調等不良反應,患者停藥后會出現激動、抑郁等情緒,對藥物產生依賴性、成癮性,其治療效果不理想。
失眠,中醫也稱為“不寐”,是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癥。《景岳全書·不寐》中記載:“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有邪氣之擾,一有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是實,無邪者多為虛”[8]。說明不寐的病癥主要在于心,并與肝脾腎有關,基本病因為陽盛陰衰,陰陽失交。病理性質有虛實兩面,肝郁化火、痰熱內擾、心神不安為實,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心神失養為虛,長期失眠可表現為虛實兼夾。針灸是中國傳統中醫的治療手段,其簡單廉驗,作用比較安全,相對于西醫藥物不具有毒副作用,同時針灸療法療程短、起效快,可以對患者進行明確的診斷及治療,在臨床中受到醫護人員及患者的歡迎。針刺療法是指在中醫理論基礎上將毫針按一定角度刺入機體內,用捻、提等針刺手法對患者特定部位進行刺激進行治療,大量臨床研究證實針刺療法在臨床失眠治療中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9,10]。本研究對我院失眠患者采用針刺療法進行治療,但失眠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病理變化較大,為了探究更加有效的針刺療法,分別對我院失眠患者進行頭五針與調衛健腦針針刺治療,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各睡眠因子得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頭五針針刺療法對于失眠癥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百會穴別名“三陽五會”,屬督脈,位于后發際正中上7寸,頭頂正中,同時位于帽狀腱膜中,周圍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11]。百會穴具開竅醒腦、回陽固脫、緩解頭痛的作用;四神聰穴在頭頂部,百會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其有枕大神經、滑車上神經、耳顳神經分布,并有枕動脈、顳淺動脈、額動脈的吻合網分布,具有鎮靜安神,清頭明目,醒腦開竅的作用[12]。兩種針刺法均以百會、四神聰為主穴位進行針刺,具有較好的鎮靜安神、醒腦開竅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失眠癥狀,但不同的失眠癥患者其機體功能狀態差異,致使失眠的影響因素各異,頭五針療法根據不同中醫辨證不同類型的患者分別加以不同的配穴治療,其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更有利于患者的癥狀恢復。中醫認為失眠多由心神不寧、心神失養所致,而其多與肝郁、膽怯、脾腎虧虛等有關,長期失眠癥患者往往食欲下降、免疫力低下、心率加快導致身體部位缺血,使其臟器功能逐漸衰退,生活中常常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3-15]。頭五針針刺法,分別針對心脾兩虛、心膽氣虛、心腎不交、肝郁氣滯患者配以心俞、脾俞、三陰交、膽俞、陽陵泉、太溪、太沖穴治療,有效調節患者的肝郁、膽怯、脾腎虧虛癥狀,恢復機體功能,從而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量。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SDS評分及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頭五針針刺療法治療失眠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睡眠水平,降低不良情緒的產生,使患者身心得到修復,獲得優質的生活質量,應在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