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衛
眩暈為臨床中常見且多發的一種癥狀,可見于腦血管、頸椎病、高血壓、貧血、神經衰弱等病中[1],患者常頭暈目眩、視物旋轉、模糊不清,且反復發作,治療時期長[2]。中醫認為眩暈由風陽上擾、經絡不通等導致腦竅失養、供血不足。患者常伴有頭痛、嘔吐、惡心等癥狀,不僅對患者生理上造成負擔,而且對其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目前眩暈主要以針刺、中藥貼敷、西藥治療,消除患者眩暈癥狀,以達到治療目的[3]。但單純采用某一方式,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臨床治療效果欠佳,患者住院時間被迫延長。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對我院眩暈患者實施針刺配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觀察其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眩暈患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女性23例,男性27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56.15±5.56)歲;病程0.5~7年,平均病程(4.1±1.8)年;輕度眩暈19例,中度18例,重度13例;腦血管9例,頸椎病12例,高血壓11例,貧血10例,神經衰弱8例。觀察組中,女性25例,男性25例;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55.22±6.43)歲;病程0.6~6年,平均病程(4.2±2.1)年;輕度眩暈16例,中度20例,重度14例;腦血管11例,頸椎病11例,高血壓9例,貧血10例,神經衰弱9例。2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確診患有眩暈癥;②個人以及家屬知情基本情況,并簽署知情協議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腫瘤疾??;②臟器功能嚴重損壞;③患有精神疾病無法正常溝通。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西藥治療,即入院后進行全面檢查,確診眩暈原因。根據患者病情對癥進行治療,給予情志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針刺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具體措施如下。①針刺治療:取患者百會、頭維、風池、人迎、內關等為主要穴位,取患者俯臥位,對局部穴位皮膚消毒后,選取無菌毫針,指切法垂直皮膚進針15~30 mm,提插捻轉,得氣后留針25 min左右,使患者有酸、脹、麻感后即可出針,以達到改善局部血液循壞、疏通氣血、改善失眠、緩解情緒的作用。隨癥加減,每天1次,7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2 d。②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貼敷前用75%酒精對穴位皮膚進行消毒,注意相關穴位皮膚清潔干燥,防止因污物而影響療效。叮囑患者貼敷部分避免大幅活動,以防貼敷藥物脫落。將乳香、天麻、當歸、三七、川芎、丹參、冰片、薄荷、紅花、雞血藤等中藥材碾磨成粉,過80~120目篩,用凡士林、生姜汁或食用醋調為黏稠膏狀,貼敷直徑以1 cm,厚度為0.2 cm最佳,置于4 cm×4 cm透氣敷貼內,敷于風池、頸夾脊等穴位。每日換藥1次,5次為一個療程,每療程間隔2 d,共觀察2周。時刻關注貼敷皮膚情況,告知患者局部皮膚輕熱、辣感為正常現象,若出現皮疹、瘙癢等不良反應,立即停用并正確處理,防止皮膚破潰。
1.4 觀察指標①觀察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評定標準:經過醫治后眩暈癥狀治愈,且各項指標正常,說明診治效果顯效;診治后眩暈癥狀有所緩解,惡心、嘔吐、復視消失,則證實治療有效;若治療未達到預想結果,嚴重者病情出現惡化眩暈程度加深,則判定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對患者癥狀進行評分,制定癥狀分級計分表,記錄眩暈主要癥狀,如頭暈、嘔吐、惡心、目眩,根據程度分為4級,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為3分、嚴重為4分,對次要病癥如眼震、平衡障礙、眼花,有計1分,無為0分。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治療后,觀察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 (例,
伴隨老齡化步伐加快,腦血管、高血壓等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4]。因病情影響,患者常伴有眩暈,同時頸椎病也會出現眩暈癥。高血壓患者情緒波動、精神緊張或突然受到某種刺激,導致血壓急速上升,過量服用降壓藥致使血壓大幅降低,血壓波動起伏過大,易引發眩暈。貧血患者常腦缺氧[5],易導致神經系統發生器質性變化,致使眩暈風險大幅增加。腦血管患者動脈硬化、動脈栓塞及血管狹窄,加之血液黏稠,血管阻力增大,血液難以正常循環流通,導致腦內血液含量減少而引發眩暈。臨床資料表明[6],多數眩暈癥因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頸部長期受到勞損,局部組織痙攣,周圍組織退變,導致頸椎不穩,形成骨贅,椎動脈受壓,經絡受阻,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眩暈。許多患者早期并未提高警惕,耽擱治療最佳時期,因此對廣大群眾提高眩暈癥的普及度和認知度也尤為重要,以便早預防、早診斷、及時治療[7]。
中醫認為缺血性眩暈、頸性眩暈、貧血性眩暈均屬于中醫“眩暈”范疇[8],其病因較為復雜,如情志失調、體虛、飲食不當、勞欲過度、年事高等。病機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為虛,風、火、瘀、痰為實[9]。在中醫理論中以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為病,治療以行氣活血、疏經通絡為主?!饵S帝內經》中著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許多中醫論著認為“無虛不作?!?,《醫學正傳》中提出“眩暈者,中風漸也”[10]。因此,對于眩暈癥患者及時找到病因對癥治療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調查發現,常規西藥治療,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同時一定程度上對肝腎功能有所影響。穴位通過經絡與人體五臟六腑緊密聯系,能夠有效反映體內各器官機能,同時也是對疾病治療的最佳刺激點[11]。針刺治療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血管得到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祛風濕寒,對患者血壓及血流速度具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針刺具有舒張血管、增加血流量、促進大腦供氧的作用。通過對相關穴位、經絡進行按壓、推拿刺激,以達到疏通氣血,減輕病情帶來的疼痛感。中藥穴位貼敷將藥物調制成膏狀,直接貼敷與穴位上,通過透皮吸收,刺激穴位,使局部藥物濃度高于未用藥部位,效果更直接,無視血腦屏障,直達病所,激發并調節紊亂機體,通過經絡傳導,影響體內臟腑,血管得到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腦部供血、供氧,使得藥物療效、增強機體功能及穴位刺激達到多重作用,有效緩解患者嘔吐、惡心等癥狀,達到治療和緩解眩暈目的[12]。同時貼敷治療不作用于腸胃,對脾胃無害,在人體代謝中處于穩定狀態,避免長期用藥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毒性。冰片具有促透皮吸收、醒腦開竅作用,以增強穴位貼敷療效。天麻亦有鎮靜、止痛及擴張血管作用,能夠促進細胞能量代謝,維持細胞膜穩定作用。當歸能夠活血化瘀,滋養腦血。川芎、丹參具有通經活絡、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祛風止痛、提高腦細胞抗缺氧作用。針刺與中藥穴位貼敷相結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內治與外治,不影響肝腎正常功能,健脾益腎、調經氣血、疏通血脈,有效改善頭暈、嘔吐、惡心、目眩等眩暈癥狀。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夠緩解并消除患者的顧慮和緊張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使患者積極治療,進而促進治療效果,為治療安全性提供保障。叮囑患者適當休息,避免過度活動,以免二次傷害。建立健康飲食結構,以清淡、易消化、綠色蔬菜、健脾益胃、粗細糧相結合的方式為主,能夠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眩暈患者治療中采取針刺與中藥穴位貼敷相結合的方式,臨床療效顯著,能夠充分發揮藥物療效,有效緩解眩暈,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治療時間及住院費用,具有安全性高、無明顯不良反應、作用時間長等優點。同時中藥貼敷和針刺操作簡單、經濟,患者接受度較高,臨床價值顯著,可廣泛應用于眩暈患者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