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羚
華為并不旨在招募那些智商150+的幸運兒,而是為了尋找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出眾的實干家。
不久前,剛剛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的博士生張霽和姚婷入選華為“天才少年”,并拿到了201萬元和156萬元的年薪。“天才”的標簽加上高額的薪酬,讓這幾名剛剛走出校園的畢業生火遍全網。
提起天才,人們常常想到達·芬奇、莫扎特、圖靈等偉大身影,入選“天才少年”的他們也不例外 :在頂級期刊上發表的科研成果,足以支撐4-5個博士生畢業 ;在苛刻選拔流程中過關斬將,目前拿到華為最高一檔年薪的全球僅有4人;學業、興趣、社工、實習樣樣出眾,令人直呼 :天才的世界難以理解。
但是“天才”這一稱呼也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質疑。從對“少年班”模式的反思,到清北優等生變為“路人甲”的報道,“傷仲永”的憂慮揮之不去。很多人也認為天才智商超群但往往情商不足,因而有了他們不修邊幅、嚴肅無趣的刻板偏見。從這個意義上說,入選華為“天才少年”的俊男靚女,成為一股清流,沖擊著人們對天才的想象與認知。
更具有顛覆性的,是天才的養成過程。張霽第二次高考只考上一所三本院校,第一篇投稿的學術論文被拒絕多次;姚婷也說自己不是“天才型選手”,而是不斷應對變化挑戰的“成長型選手”。相比早慧者而言,他們是靠后天努力超人一頭 ;相比那些在奮斗年紀選擇安逸的天才,他們在選專業、定工作時步步磨礪,使自己經驗更豐富、夢想更堅定。
“天才少年”計劃,是華為近年推出的精英人才儲備計劃,它并不旨在招募那些智商150+的幸運兒,而是為了尋找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出眾的實干家。正如任正非所期望的那樣,“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鉆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從這個意義上說,華為重新定義了“天才少年”,讓其內涵更加厚重、穩健了。
“拖著世界往前走——歡迎來自全球的天才少年加入我們,用科技的力量造福人類!”華為正在遭受來自美國的無端打壓,哪怕損失慘重,但留住人才,就有了屹立不倒、逆勢起飛的基礎。長遠來看,頂尖科技公司要創造標準、領先世界,需要落實決策的人,也需要打破常規的人 ;需要運行A計劃的人,也需要未雨綢繆做好B計劃甚至C計劃的人。將目光放至未來,我們就更能理解華為為什么在2019年研發費用超過凈利潤一倍,為什么要高薪聘請這些從事基礎研究、“內核”攻關的少年。
張霽說,他在華為最艱難時選擇加入,正是為幫助華為渡過難關。從創造“與牛人同行”的科研平臺,到挑戰“向上捅破天”的企業目標,再到營造“沒有天花板”的用人環境,企業能提供這種創造價值、實現自我的舞臺,才能讓天才獲得用武之地、成長之機,從而實現天才與企業的良性互動、互利雙贏。
并不是每一個天才都能成為人才。天才泯然眾人的悲劇提醒我們,要善于呵護并激發他們的天賦。精心育才、眾里識才、高薪引才、科學用才,將過人的智慧投入腳踏實地的事業中,“天才少年”的人生才不會被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