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對于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來說,2020年的夏天或許是他最艱難的時期。抖音海外版TikTok原本是承載他全球夢的旗艦,如今卻遭到美國政府的封殺威脅。而在中國國內,恨鐵不成鋼的網友又讓張一鳴陷入了輿論的汪洋大海。
有封殺華為、拘捕孟晚舟的事情在前,中國民眾對于特朗普政府的霸權行徑早已看清。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前提是“不能超越美國”,中國企業一旦做大做強,就要被扣上“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帽子,大棒隨之而來。
這一次針對字節跳動的封殺,美國政府更是露骨到“不給就搶”的地步。面對這咄咄逼人的蠻橫,字節公司顯得有些驚慌失措,采取了退讓妥協的態度。但在國家較量的大背景之下,字節的“求生欲”極度刺激了中國輿論的情緒,成了中國網民眼中“跪得太快”的軟骨頭。
出海的中國企業當然會遇到各種難題,全球化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字節之所以沒能像華為那樣得到國內民意的一致支持,與其自身表現有直接關系。在張一鳴寫給員工的內部信中,提到外界對字節有“誤解”,要求其員工有足夠大的“格局”,要站在“火星的視角”思考問題。這更引發了外界抨擊。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人最重視自己的根,強調不忘本。張一鳴一再表示要讓字節成為全球化企業,同時卻有意淡化字節的中國烙印。但任何一家土生土長的中國公司,無論做到多大規模,首先還是一家中國公司。企業的國別就像種族、性別一樣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無論字節如何標榜自己的全球化屬性,無論它怎樣逆來順受,在美國政府眼中,它仍然是一家中國公司。
看看那些受益于全球化的美國科技巨頭們,有誰刻意淡化過自己的國家背景?如果問微軟、蘋果、亞馬遜是不是美國公司,他們不會有半點遲疑。他們重視本國消費者的感受、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對自己的出身充滿自豪感。
企業應當具有全球化思維,但并不意味著它要去中國化。全球化和中國化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永遠不存在非中國化的全球化。
張一鳴應該清楚字節的基本盤在哪里,如果沒有廣大中國用戶的支持,他何以發展壯大,何以走向世界?
好在近日人們看到了字節跳動的一些變化,其最近發布的聲明中表示:“我們將全力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確保法治不被摒棄、我們的公司和用戶獲得公正對待。如果美國政府不能給予我們公正的對待,我們將訴諸美國法院。”
無論TikTok的結局如何,都給中國人上了寶貴一課。一家擁有全球化野心的企業,不僅要知道自己去哪里,更要牢記自己是誰、來自哪里。身份認同是企業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張一鳴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根本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美國大棒的威脅下突圍。站直了,別趴下,字節才能繼續跳動,才能跳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