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陸陽
凌晨零點,對有些人來說是一天的開始,對有些人來說是一天的結束。對當代某些年輕人來說,是“網抑云”時間到了。
“到點了,該抑郁了。”一條條散發著抑郁情緒的評論,讓網易云音樂干脆被網友戲稱為“網抑云陰樂”。這些年輕人也被認為是無病呻吟、矯揉造作。
被群嘲的“網抑云”,曾是音樂社交的天堂。當年網易云音樂異軍突起,一大原因是它的評論區形成了氛圍良好的“云村”。年輕人不僅在這里聽歌,也在這里抒發情緒,交流情感。一首首歌的評論區,就是一個個吐露心聲的“樹洞”。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城南花已開》這首歌。
2017年3月,音樂人三畝地在網易云音樂上收到了一條私信。一個ID名為“城南花已開”的粉絲,說自己是骨癌晚期,很喜歡三畝地的音樂,希望他能用自己的ID寫首曲子。幾天后,三畝地真的發布了這首歌,專輯封面是“城南花已開”的頭像。一年后,“城南花已開”離開人世,但這首歌的評論區仍在發酵,直到今天很多網友還會在這里訴說心事。
不知從何時起,當悲春傷秋的文字總能獲得高關注后,有人開始“為賦新詩強說愁”,復制、粘貼,引用名言,強行抑郁、強行抒情、強行喪。寫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太宰治成了“網抑云”之父,很多評論區留言看下來,簡直就是一部《人間失格》。“虛假抑郁風”興起,然后被識破,被解構,被群嘲。
有人總結“網抑云”高贊留言的套路,不外乎“你的婚紗我的夢,愛過恨過放棄過,分手失戀情難了,同桌后桌忘不掉,誰的人生不迷茫”。然后得出結論:這些留言者簡直人人皆抑郁。
“網抑云”被玩成梗,是在嘲笑、反擊那些無病呻吟者。可造成的最大惡意,卻是對真正抑郁癥和抑郁邊緣人群的調侃。本來在網上得以宣泄的情緒,反而成了負累。每個人都有人生中的至暗時刻,如果見到有抑郁情緒的留言,就評價:“裝什么矯情”“老網抑云了”。真正難過的人看到是什么心情?
評論區出現“矯情”的文字,更多也是年輕人面對孤獨、傷痛時的自我排解。趨利避害的本能會讓人們把情緒轉移到自己覺得舒適的領域,比如音樂。互聯網的本質是消除隔閡。面對“網抑云”,首先想到的不該是戲謔,而是為何會有這么多真真假假負面情緒的表達?為何年輕人想用這種方式被認可?
回望過去十年,從最早的“壓力山大”“傷不起”“人間不值得”到最近的“我太難了”,“網抑云”不過是延續和另一種表達。這些詞背后有個共同的名字:“喪文化”。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喪是年輕人對殘酷世界的溫柔抵抗。
真正要警惕的,是與“網抑云”一起出現的那種調侃心理。現代生活中本就“社交冷漠”泛濫,大多數時候人們的悲歡并不相通。在云端傾訴感情,尋求認同,是當代年輕人不得已的選擇。別讓“網抑云”殺死了那點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