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極
李登輝
7月30日,李登輝在臺北病亡。
當晚,臺灣地區的輿論場對李登輝給予了截然相反的評價——某些人稱他是臺灣的“民主先生”“時代的開創者”,也有很多人走上街頭,燃放準備已久的鞭炮,慶祝“民族罪人”終于歸西。
從1988年接任蔣經國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到2000年卸任,李登輝自以為給這塊土地留下了“臺灣意識”和“民主價值”。然而這兩份所謂的“禮物”,卻將臺灣引向一條社會對立、政治黑金、兩岸關系動蕩不安的道路。李登輝的是非功過,終于到了蓋棺定論的時候。
1923年出生的李登輝,一生充滿背叛、算計和收買,沒有忠貞、誠信與恪守。
盡管李登輝從未親口承認,甚至晚年還含糊否認,但他確實加入過中國共產黨。臺籍共產黨員吳克泰生前明確表示,1946年,是他介紹李登輝入黨的,但不久后,李退黨。1947年,李登輝參加了中共臺灣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同志會”,又第二次加入共產黨,1948年春再次退出。
幾年后,“新民主同志會”的成員李蒼降、林如堉被臺當局槍殺,李熏山被判刑7年。他們至死沒有講出李登輝曾是組織成員,這段歷史直到40多年后才被曝光。倒是李登輝,只把自己受到國民黨迫害的故事作為政治資本,其余絕口不提。
從政之前,李登輝是一名農業學者,后來受到蔣經國的賞識,先后任政務委員、臺北市長、臺灣省長。值得一提的是,今日被“臺獨”分子奉為“‘臺獨教父”的李登輝,當年是靠批判“臺獨”上位的。
美國學者陶涵在其撰寫的《蔣經國傳》中提到了那段歷史。“蔣經國正在沉思他的最后抉擇(選接班人)之際,有一天早上讀到李登輝在省議會與議員辯論,駁斥‘臺灣獨立理念的稿子。”當時的李登輝是這樣說的:“中國從來沒有摒棄臺灣,臺灣也絕不能忘掉中國。”看到這番言論的蔣經國,邀請李登輝幾天后到國民黨召開的“中常會”做報告。報告后,“蔣經國很難得地在這種場合做出評語:‘李登輝同志的表現非常好。會場上大家一聽,都曉得李登輝將會是新任‘副總統……”
李登輝(左)和蔣經國在一起。
1995年,李登輝(中)訪美。
此后,蔣經國毫不掩飾對李登輝的培養呵護,指示時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與李登輝多交流,請時任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李潔明與李登輝單獨接觸,對他多方提攜。李登輝自己也說,他如同上了6年“蔣經國學校”,并以蔣經國的學生自居。
李登輝對蔣經國畢恭畢敬,每次聽蔣講話必做筆記,就坐時只坐椅子的1/3,讓蔣經國誤以為他“富有民族意識”,是“可培植的人才”。沒想到若干年后,李登輝在臺灣大力推動“去中國化”,試圖割裂臺灣與大陸的聯結,導致國民黨分崩離析。此外,他還自稱“22歲以前是日本人”,甚至說出“臺灣抗日不是事實”、釣魚島“是日本領土”等言論,“皇民本色”愈老彌堅。這些言行,都徹底背叛了蔣經國。
李登輝病亡后,有消息說,臺當局有意將他葬在新北市的五指山公墓,結果引發退伍軍人協會、新黨等泛藍人士不滿。新黨主席吳成典嘲諷說,如以黨旗覆蓋,李登輝要覆蓋哪一面黨旗呢?
這的確是個問題。因導致國民黨兩次分裂、菁英出走,李登輝于2001年被開除了國民黨黨籍。他扶植民進黨上臺執政,卻不是該黨黨員。
1988年1月,李登輝剛接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腳跟尚未站穩。面對國民黨內既有勢力,他先是縱容時任國民黨秘書長的李煥排擠“行政院長”俞國華,迫使其去職,由李煥接任。之后,他又安排宋楚瑜接任國民黨秘書長,拿掉了李煥的黨權。接著,他利用親信和黨外力量給李煥施政制造障礙,迫使李煥辭去“行政院長”。隨后,李登輝請“國防部長”郝伯村出任“行政院長”,使其交出軍權,再借“立法院”改選之機迫使其下臺。
李登輝還委派宋楚瑜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等到宋楚瑜實力漸增后,他再將臺灣省政府“凍結”。這激怒了宋楚瑜,使其在2000年執意脫黨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結果,分裂的國民黨最終敗給了民進黨籍候選人陳水扁,不但失去了政權,還因為新黨、親民黨的兩次出走而四分五裂,“百年老店”從此一蹶不振。
值得一提的是,連戰代表國民黨參選2000年“大選”失敗,也是李登輝一手導演的。臺灣前“國安局局長”丁渝洲曾透露,2000年選情詭譎,李登輝卻囑咐他“情治單位(情報和治安系統)都不要做民調”。隨后,李登輝的民間好友站出來公開支持陳水扁,他自己則告訴所有人,連戰一定贏。這些伎倆影響了民眾,最終連戰的得票率還不及宋楚瑜,只位列第三。
臺灣政論節目主持人趙少康說,李登輝深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在兩岸關系方面,李登輝同樣展現了這種政治伎倆。1990年10月,他宣布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次年2月通過“國統綱領”,表示將依據“民主、自由、均富”的原則力促中國統一。李登輝還派人與大陸接觸,促成了1993年第一次“汪辜會談”。
然而,到了1998年,在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率團訪問中國大陸前夕,李登輝卻暗中指示成立以蔡英文為召集人的研究小組,提出所謂“強化主權地位”的報告。該報告里首次出現“特殊的國與國關系”字樣,并建議通過修“憲”、修法及廢除“國統綱領”等方式分階段落實兩岸主權上的分立。
1999年7月,當兩岸關系趨于緩和,時任海協會會長汪道涵預定于當年9、10月間訪臺時,李登輝卻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拋出了“特殊的國與國關系”的“兩國論”,剎時讓兩岸關系跌到谷底。
2015年,李登輝在《新·臺灣的主張》一書中透露:“我為了說服國民黨大佬,才制定這項‘國家統一綱領。目的在于制定三個明確條件,以牽制、遏阻統一的動向。然而表面上又不能明講。”
這就是李登輝,靠欺騙和權術翻云覆雨,整垮了國民黨,徹底毀壞了兩岸最初的信任。
為了斬斷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淵源,李登輝借著推動臺灣本土意識的名義偷梁換柱,在教育領域推動“去中國化”,給臺灣年輕人植入“臺獨意識”。
1997年6月,臺灣“教育部”推出了一套面向初中生的教科書《認識臺灣》,包括《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在《歷史篇》中,“我們都是臺灣人”“臺灣魂”“臺灣精神”等字眼隨處可見,并聲稱“臺灣400年前是無主的土地”,同時美化荷蘭、日本等國對臺灣的殖民侵略歷史,將臺灣一切美好的事物歸因于“日據時代的經驗”,稱臺灣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主要來自日據時期。與之相對應,“中國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等詞統統被刪去。
可以說,今天被稱為“天然獨”的臺灣年輕一代,其錯誤認識就始自《認識臺灣》這套教科書。
已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與蔣經國關系密切。李登輝接任初期,李光耀常到臺灣訪問,后來二者漸行漸遠,據說就是因為雙方對于“統獨”的觀點不合。李光耀認為,“李登輝發起的臺灣化進程,強調該島脫離中國,但是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臺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
李登輝死后,新黨發表的聲明中指出,李登輝“錯失兩岸和談最好時機,并將臺灣帶上‘去中國化不歸路,至今仍是臺灣跳不出的泥淖”。
李登輝病亡當天,臺灣媒體曝光多名“立委”涉嫌受賄。有人評價這正是李登輝“黑金政治”的一個縮影。
被某些人稱為“民主先生”的李登輝,個人的民主素養課很可能不及格。上世紀90年代,他想由國民黨代主席扶正為黨主席,提名自己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就不顧眾人反對,拒絕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而是要求國民黨黨員用當面起立的方式來表態。
有人把1996年推動臺灣地區領導人第一次直選作為李登輝的一大“貢獻”。其實,當年他參選時明目張膽地賄選。“臺獨”大老彭明敏最近寫了一篇回憶文章,講到自己1996年代表民進黨參選時,“競選準備中,經由一好友,傳來神秘的提議,說若我退選,可給5億臺幣的代價。我開玩笑地試探:‘10億怎樣?神秘方面說:‘先拿5億退選,另5億以后再商量。”彭明敏沒有退選,但最后僅得到二成選票。
趙少康最近也撰文透露,時任“退輔會主委”許歷農曾告訴他,在(某選舉的)輔選會議上,李登輝對擺不平一些人甚為生氣,很大聲地要求:“要錢給錢,要官給官,有什么人是擺不平的?”
李登輝任內還先后向時任民進黨主席黃信介、施明德、許信良表達過資助之意。一次,他更直接通過當時的國民黨投管會前主委、號稱國民黨“大掌柜”的劉泰英,給施明德1.5億元新臺幣,但施明德沒收。
這如水的銀子從哪里來?李登輝卸任10年后,被“特偵組”起訴,最終這宗涉及數億新臺幣的“國安密賬”案,李登輝被判無罪,同案被告劉泰英則被判了3年。
與其說李登輝推動了臺灣民主化,不如說他是利用這個過程,逐步實現大權獨攬。一方面拉攏財團、地方派系,甚至是一些具有黑社會背景的人參選公職,另一方面大力擴充他可以調動的國民黨黨產,讓黨營事業介入股市及房地產市場。李登輝任黨主席期間,是國民黨黨產增加最快的時期。此外,為了政治利益,他還挑動省籍分裂。“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就始自李登輝之口。
美國學者汪志雄去年撰文指出,李登輝是臺灣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他將臺灣帶進了地方派系分贓結盟的黑金政治體系,同時扶持壯大本土在野力量,讓一批草莽型的野心政客登上了政治舞臺。可以說,今日臺灣政壇民粹當道、黑金籠罩,李登輝是始作俑者。
有句名言說:你可以在所有時間里欺騙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時間里欺騙所有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時間欺騙所有人。
李登輝的真面目,這些年已經被很多人看清。虛偽的謊言終究會被事實戳穿,一心搞“臺獨”、出賣民族利益的人絕沒有好下場;在兩岸統一、民族復興大義上設置障礙的人,終會被永遠地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李登輝(1923年-2020年)
祖籍福建永定,出生于臺灣省臺北縣。早期為農業學者,曾任臺大教授。1988年至2000年接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及中國國民黨主席,任內鼓吹“臺獨”,導致兩岸關系惡化。2001年被國民黨開除黨籍。2020年7月30日在臺北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