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會調節人的心情,而喜怒哀樂這些情緒都可以通過音樂來表現出來。小提琴是世界三大樂器之一,也是現代管弦樂器,它號稱為樂器之王,音域寬廣,音色也十分清澈,表現力極其豐富。喜歡小提琴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學習小提琴的演奏者也隨之增多。小提琴的教育問題也不斷地涌現出來,本文就小提琴的教學現狀以及改革發展做一淺談。
關鍵詞:小提琴;演奏教學;改革發展
前言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才需求的變化成為了令人矚目的問題。如今,國內對于高素質、實踐性人才的需要,推動了國內教育的改革。小提琴教育也是如此。國際文化與國內文化迅速接軌的時代,小提琴也漸漸走入了國人的視野,得到了國內音樂者的喜愛。本文就小提琴演奏教學的現狀及改革發展進行淺談。
一、小提琴在演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不夠多樣化
社會發展在不斷的進步,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上,適者生存,小提琴教育同樣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小提琴教育現在所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他的教育發展并沒有緊跟社會發展的潮流。在過去,小提琴的教育僅僅是圍繞在? 學生技巧,而教學方式卻不夠多樣化。學生的表現力完全沒有被發掘出來,無法保障自己的技巧與能力達到演奏的要求,大家都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
(二)學生的專業基礎不能達到統一
不論是小提琴教育還是文化課教育,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基礎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以及專業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很多。隨著社會的發展,喜歡小提琴的人也越來越多,每個階層的都有,當然,他們的專業基礎以及素養也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一些從小就接觸小提琴的人來說,對這個專業已經有了較深層的理解;而對于一些剛接觸小提琴的人來說,在小提琴專業這里可能并沒有很深的學習興趣,在這樣學生的差異就會顯現出來。而老師教學的開展是針對所有人的,這就對教師開展一些學習活動帶來一定的困難。
(三)學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異
學生可能存在三種情況:第一,從小開始練習小提琴,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第二,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基礎薄弱;教學對象的專業基礎薄弱,對于老師所教授的需求不一樣,,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四)理論教學多于實踐教學
小提琴教學是一門實操性較強的專業教學,理論知識只是一個輔助功能,而實踐才是檢測能力的唯一標準。無論在什么教學上,國內的一些高校總是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理論教學中,小提琴演奏教學亦是如此。學生們再簡單的學習了理論知識之后,并不能切身實的感受到實際場景中自己的不足以及對小提琴的運用。
(五)教材內容不夠豐富
我國大多數院校對于為小提琴專業學生所提供的教材是西方學院所使用的教材,或者是直接用來考級的書用來學習,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不符合,無法讓小提琴專業的學生在專業素養以及基本功的學習方面得到一個很好的引導,有時,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其他的問題。因此,合適的教材對于學生很重要。
二、小提琴演奏教學的改革發展
(一)改變傳統的小提琴專業教學模式
1.一對一教學
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是,老師可以熟悉每一位學生的水平,可以針對每一位學生打造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
2.小組教學模式
將基礎相同的+學生分到一起,這樣就不會出現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教師也不用對此感到苦腦,同時又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同學們一起成長。
3.對學生的音樂素質進行專門的培養
對于學習音樂方面人來說,每個人都應該具備很好的音樂素質,而音樂素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的音樂素質應該需要得到專門的培養,教師們可以通過音樂賞析的方式來對學生的音樂素質進行培養,從而可以增強自身的舞臺表現力。
(二)重視學生基本功訓練
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功是小提琴演奏的基礎。基本功薄弱的一些學生,很難跟上教師教學的節奏,從而與其與基本功扎實的學生形成越來越大的差異。教師對此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對癥下藥,確保每一個同學都能在得到有效的指導的基礎上,得到進步。對于一些基本功薄弱的學生,要讓其一步一步來,不能拔苗助長,在基本功扎實之后,在進行后階段的練習。對于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要讓他們加大學習難度與力度,更快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
(三)轉變教育形式與教育觀念
從國內的教育發展來看,小提琴演奏教學的觀念與形式在不斷改變,但是從效果來看,不容樂觀,受到我國傳統教育的影響,小提琴演奏教學過程中始終把理論知識放在首位,而實踐卻是少之又少,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也是很大。音樂是喜怒哀樂的一種表達方式,注重心靈與情感的共鳴,當一個人在演奏過程中沒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時,那這場演奏是失敗的。
(四)創新課堂模式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們總是很重視學生們的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操能力。畢竟實踐才是檢測能力的唯一標準,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達到課堂效果。在完成課堂任務的情況下,也可以組織一些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會主動地學習,而且還可以加強學生與教師間的交流,共同進步。
(五)重視非技術性因素
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技術性因素與非技術性因素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并且同等重要,在高校教學中,小提琴教師會非常重重理論知識,同時注重它的技術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注重技術性因素的基礎上,也注重非技術性因素。
首先,培養學生興趣。無論是干什么事情,都要培養對其的興趣,興趣的多少對學生學習小提琴演奏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一旦自身興趣濃厚以后,他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訓練與活動中去。很多教師也是過度的培養學生自身的技術性因素,對其灌輸很多的理論知識,有了扎實的演奏水平,卻沒有對小提琴演奏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能力就會低下,同時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針對此種情況的發生,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合理的為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訓練任務,加深其對小提琴演奏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使學生能夠在小提琴演奏中得到樂趣。
其次,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增強學生自身能力的同時,教師也要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因此,教師也要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不斷學習,接受更多先進的教學方式,掌握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當然,學校也為教師提供更多更多出國進修的機會,使教師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最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在小提琴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夠打動觀眾,與聆聽者形成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音樂作品的同時,對作家的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社會背景等進行多方面的分析。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從而能在演奏的過程中展現出音樂的魅力,是自身的審美因素得到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小提琴演奏教學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作為教師,也要學會靈活變通,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新。小提琴演奏是一門面向大眾的舞臺藝術,同時因為其具備極強的專業性,從而使小提琴演奏者在學習過程中會很辛苦,目前,小提琴演奏者也越來越多,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合理改革。這樣才能讓我國小提琴演奏教學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念.小提琴教學中音樂作品的節奏訓練步驟[J].黃河之聲,2020(06):26.
[2]汪鷺,余曼.新媒體視閾下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20(05):88-89.
[3]陸斌.“互聯網+”對現代小提琴教學與實踐的影響及改革研究[J].歌海,2020(01):89-91+98.
作者簡介:
代拓(1985,10)男,籍貫:貴州省貴陽市,仡佬族,碩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