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創業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高失敗事件,尤其是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極低。基于對浙江省11個地區24所高校207位在校生的問卷調研顯示,創業失敗歸因主要包括創業時間缺少、創業意志不堅、團隊意識不夠、政策支持不夠、初期資金不足、市場分析不足、市場環境不好和市場經驗缺乏八個方面。要提高大學生創業率,應當強化大學生創業實訓,完善大學生創業政策,搭建大學生創業平臺。
關鍵詞:創業失敗;原因;對策;案例研究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大學生的創業熱情被迅速點燃,創業團隊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但是,創業本身是一件高風險、高失敗的事情。根據第三方社會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8屆應屆畢業生創業率2.7%。即使在浙江等創業環境較好的省份,大學生創業率也不超過5%。在以往的實踐中,創業者更關注創業成功帶來的正向效應;同樣在學術界,學者們主要關注創業成功的效應以及如何創業成功。但是,創業失敗相對于創業成功而言,正確認識創業失敗及創業失敗的原因更具有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對此,本文基于浙江省大學生創業失敗案例,對創業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對策。
一、創業失敗概述
創業失敗(entrepreneurial failure)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詞匯,但是其科學概念的界定卻還比較模糊。主流的觀點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觀點基于過程視角(如Politis,2009),認為創業失敗是指新創辦的企業在運營和業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出現了問題或者發生了錯誤,導致實際結果沒有達到期初設立的目標;第二種觀點基于結果觀(如Shepherd,2003),將創業失敗定義為創業者在實現其創業目標的過程中終止新創企業。本文對創業失敗的定義更傾向于第二種觀點,即創業者因未能實現創業目標或期望而終止經營新企業創業失敗。
創業失敗研究涉及創業理論、學習理論等多種理論。在中國知網上以“創業失敗”(2010-2019)進行檢索,共有248條文獻(見圖1),文獻量并不算大。在創業研究領域,現有的研究更多還是聚焦于取得成功的創業者和最佳創業實踐。對248條文獻關鍵詞的分析發現,創業失敗原因是最高頻的研究點,供給出現61次,占所有文獻量的24.6%。然而,現有的創業失敗歸因研究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有的把創業失敗歸因于創業者過度自信(Franco,2010),創業者缺乏經驗( Hayward,2010)或者錯誤的商業模式(Zacharakis,1999)等內因;有的則把創業失敗歸因于創業資源不足(Shepherd,2006),融資渠道少(Franco,2011)等外因。Cardon等(2011)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無論創業者把創業失敗歸因于內因還是外因,主要受當地文化的影響。目前,上述研究都缺乏對大學生創業群體及其特定情境的考察,并在研究方法、研究內容方面尚有一定的研究空間。
二、大學生創業失敗原因分析
浙江擁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本科院校(含獨立學院)59所,專科院校49所。絕大多數高校都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或者創業學院,開展大學生創業孵化。本研究利用問卷星平臺對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嘉興等11個地區的24所高校的207位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研。結果顯示,66.7%的同學參加過創業訓練或課程,47.34%的學生具有創業意向,19.8%的同學開展過創業實踐,注冊公司的學生僅4.35%。
對大學生創業失敗歸因的調研發現(見圖3),失敗原因主要集中在創業時間缺少、創業意志不堅、團隊意識不夠、政策支持不夠、初期資金不足、市場分析不足、市場環境不好和市場經驗缺乏八個方面。
從大學生創業失敗歸因的分類看,可以分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具體分析如下:
1.內部歸因分析
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完備程度在促成創業成功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調研發現,內部歸因主要包括市場經驗缺乏、市場分析不足、團隊意識不夠和創業意志不堅,其中市場經驗缺乏的比例最高(73.91%)。由于大學生一直生活在校園的象牙塔內,進入社會的時間短,對市場、技術、管理等認知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踐鍛煉,容易對市場進行誤判,以致一旦面對市場的變動就會束手無策。而且部分大學生對知識產權、財務知識、稅務知識都是空白,不懂得如何保護自身權益,甚至還有在無意識中侵犯客戶或者其他公司的權利。
2.外部歸因分析
大學生創業的成功,既需要大學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調研發現,外部歸因主要包括創業時間缺少、政策支持不夠、初期資金不足和市場環境不好,其中市場環境不好的比例最高(69.08%)。外部環境不好與新冠疫情、全球經濟減速、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不無關系,而且國內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不斷涌現,而這些新出現的事物多大學生而言并不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例如,直播帶貨雖然帶動了不少在校大學生成為了網紅主播,但是其商業模式的成功還是離不開成熟的團隊管理、產品管理以及供應鏈管理,大學生在這些方面仍然是缺乏經驗的。
三、提高大學生創業率的對策
1.強化大學生創業實訓
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提升大學生創業素養,是提升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重要的因素。作為高校,一是要構建課程課程體系,形成分層分類的課程模塊,在低年級講授創業基礎課,高年級逐漸引入到創業實踐課;二是要探索課程制度改革,推出彈性學制等;三是重點提供創業實踐訓練項目,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業競賽、創業訓練項目等。另外,部分高校開設針對具有創業意向學生的創業班是比較有效的方式。針對大學生本身而言,則應當積極學生創業知識,主動開展創業實踐,不斷積累創業經驗。
2.完善大學生創業政策
盡管地方政府、高校都出臺了大量支持創業的政策,以寧波為例,寧波市中小微企業的支持甚至明確允許創業失敗。但是絕大多數政策對于大學生這一群體的關注度不高,重點集中在高層次人才創業、科技創業等領域。另外,創業政策宣傳力度不夠,也是大學生不了解創業政策,從而享受不到創業政策的原因。從政府角度看,在法律法規、稅收、注冊、業務辦理等方面要制定針對大學省群體的創業政策,基于必要傾斜,降低政策門檻;從高校角度看,要推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校內政策,例如休學創業、學分頂替、評獎評優。引入必要的資金支持政策也非常必要,以寧波大學為例,每年就有50萬元的免息貸款。
3.搭建大學生創業平臺
大學生創業園、眾創空間、孵化器其、創業實踐基地等開展大學會創業實訓的必要活動場所,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創業的實踐能力、實踐經驗,在真實或擬真實的創業環境中驗證創業想法,規避創業風險。但是絕大多數創業平臺屬于校內創業園,市場化程度地,僅僅扮演著創業競賽路演、創業產品展示等角色,沒有發揮出創業平臺應有的作用。高校應當打破高校與市場的壁壘,構建起共建共贏的創業平臺,將投資人、企業家引入創業平臺。有條件的高校甚至可以將創業平臺搬到校外,真正接受市場檢驗,讓學生在真實市場中得到錘煉。
參考文獻:
[1]李悅然. 創業失敗研究綜述:傳統議題、新興話題與評介展望[J]. 教育現代化, 2018(4):57-61.
[2]彭學兵, 徐錫勉, 劉玥伶. 創業失敗歸因與失敗學習的關系研究[J]. 特區經濟, 2019, 360(1):161-163.
[3]張秀娥, 李欣哲, 陳晨,等. 創業失敗研究回顧與展望[J]. 科技與管理, 2018, 20(1):63-69.
作者簡介:
戚家超(1988.05-),男,漢族,浙江諸暨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和高校人力資源研究。
寧波大學科研基金項目“浙江大學生創業失敗現狀研究”(項目編號:XS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