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斌
摘 要:山體隧道施工過程中埋深150余米處發生涌水突泥。 介紹涌水突泥處治措施及處治后的效果, 為隧道后續施工提供經驗。
關鍵詞:山體隧道;涌水突泥;處治措施
一、工程概況
隧道屬低山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局部較陡,隧道進口基巖露出,隧道出口土層及全風化層較厚。測區工程地質條件一般。
二、施工情況
當事故發生后,等待涌水突泥情況逐漸平息,清理現場,進行帷幕注漿,對涌水突泥處進行止漿墻封堵。
(1)本階段帷幕注漿專業施工歷經20余日全部完成,共完成帷幕注漿145孔,注漿加固完成DK326+738~+717段隧道洞內堆積體及洞周5m范圍內圍巖固結,注漿加固采用由外圈向內圈、跳孔注漿作業方法。
(2)之后緊接著施作了5孔檢查孔,采用孔內成像和采集注漿孔出水量方法檢查孔周圍巖固結情況,驗證注漿加固效果,檢查孔數據獲取后對檢查孔進行了注漿封堵處理。
(3)帷幕注漿施工開始5d后,止漿墻后方DK326+750~+738段已施作初支段出現不同程度的滲水及收斂變形情況,注漿期間,先后分多次對DK326+750~738段初支進行徑向注漿加固工作,通過監控量測數據分析反映該段初支體系基本穩定。
(4)施工期間,每日定專人對隧道出水量進行檢測,最大日出水量350m3/h,平均出水量340m3/h。
三、監控量測情況
(一)施工前期在未對止漿墻后方DK326+738~750段的初支進行加固前,帷幕注漿過程中通過監控量測數據顯示該段落最大收斂變形量為8mm/12h,最大拱頂沉降量為5mm/12h。隨即現場對該段落采取了徑向Φ76鋼花管結合Φ42鋼花管對初支進行注漿加固,經過加固后通過對監控量測數據進行分析該段最大收斂變形量為1mm/d:拱頂沉降為0.5mm/d。該段落自加固開始到結束最大累計收斂值為39mm,最大累計沉降值為18mm,初支經過加固后趨于穩定。
(二)地表變形情況
通過對地表沉陷區設臵截水天溝及彩條布覆蓋沉陷區后,地表沉陷區范圍內的5個沉降變形監測點,帷幕注漿期間每日定時進行觀測,所設臵的5個監控量測點日最大變形量均未超過5mm,累計變形量分別為44.6mm、43.3mm、44.5mm、44.1mm、46.7mm,變形基本穩定。
四、注漿效果評價
(一)鉆探取芯
根據地表鉆探及溜坍資料,注漿段位于DK326+721~DK326+736坍方段,巖體呈散體結構,巖芯為碎石(局部為塊徑大于20cm的塊石)含量為50~60%,角礫含量為20%,余為粘粒及砂粒充填,約占20~30%;角礫、碎石、塊石巖質為泥巖、砂質泥巖及泥質砂巖;空穴率約20%。
取芯鉆2孔,巖芯采取率達70%,鉆探芯除去混凝土條帶及混凝土塊,其余成分基本與地表鉆探一致;在6MPa~8MPa分形劈裂注漿后,漿液在原巖體裂隙及孔隙中形成條帶及團塊,并擠壓出注漿體內含水量,但不能改變原巖的破碎程度,不能提高原巖的完整度;只能將松散粘粒及砂粒固結成塊。能夠適當提高原巖的抗壓強度,對抗剪強度提高較大(主要是改變內摩擦角Φ值)。
(二)鉆孔成像
鉆孔成像共布臵5孔(孔徑為9cm),成孔過程中無掉塊卡鉆現象;孔內成像顯示:孔型完整,孔壁圓滑,孔壁上能清晰見到碎石、塊石、混凝土條帶及初支鋼拱架、支護小導管、連接筋等施工材料;未見明顯的張開裂隙及孔穴,致密性較好;成孔穩定后,水流觀察,未見股狀水,但有線狀水沿孔壁底部流出。
(三)應力及應變的傳遞
注漿壓力為6MPa~8MPa,分形劈裂注漿后,在DK326+738~+755已開挖段形成應力及應變傳遞,局部噴錨層鼓脹脫落(已通過徑向注漿補強),說明注漿效果較好。
(四)彈塑體形成及范圍
注漿的目的就是將圍巖流塑體凝固為彈塑體,從鉆探取芯及成像判斷,通過注漿,DK326+721~DK326+738段圍巖界定為彈塑體,圍巖級別可以提高到軟巖Ⅳ~Ⅴ級。
(五)地下水評價
涌水突泥時地下水位標高約為530米左右,圍巖裂隙發育寬張,處于高壓地下水滲流帶,通過注漿,在DK326+721~DK326+738段未見明顯裂隙,地下水處于繞流狀態,極大提高隧道掘進環境。
(六)在高壓分形劈裂注漿后,因注入應力較大,會出現應力回彈現象,在開挖錨噴層出現局部鼓脹、開裂、掉塊是正?,F象。
五、措施意見
(一)經研討分析認為帷幕注漿效果達到設計要求,可進行下步施工。
(二)進一步明確下階段應重視和落實的有關措施:
(1)掌子面掘進至DK326+723時停止掌子面掘進,于DK326+726~+723施作下一循環止漿墻。
(2)DK326+738~DK326+723段變更為Vd加強型復合式(有砟)襯砌,Vd加強型復合式(有砟)襯砌二襯厚度為55cm鋼筋混凝土,初期支護厚度為27cm,加強支護采用全環I20b型鋼,縱向間距0.6m/榀,每處鎖腳錨管采用3根5m長Φ76鋼管注漿加固。拱部超前支護采用拱部180°Φ108管棚及45°外插角Φ42小導管。于DK326+738里程處施做超前支護Φ108管棚,單根長15m,環向間距0.4m,縱向間距10m,每環32根。45°外插角Φ42超前小導管,單根長4m,環向間距0.4m,縱向間距3m,每環32根,與管棚交錯布置。拱墻系統錨管采用45°外插角Φ42小導管,單根長4m,環向間距1m,縱向間距1m,每環22根,交錯布置。施工方法由臺階法變更為三臺階法施工(上部第一級臺階和第二級臺階增設臨時仰拱)。掌子面一級及二級臺階采用臨時噴砼及玻璃纖維錨桿加固,噴砼厚10cm,0.6m一循環,錨桿采用Φ25玻璃纖維錨桿,單根長6m,間距1.2m*1.2m,梅花形布置,縱向3.0m一循環,輔以超前鉆孔探測、地震波和地質雷達法進行超前地質預測預報。施工過程中每隔5m于左右邊墻每側各施工3孔Φ89鋼花管泄水孔(設置止水閥),單根長度7m(泄水孔具體長度依據鉆進驗證注漿加固范圍可適當加長),施工過程中加強出水觀測,若出水呈渾水流出及下循環注漿施工時漿液流出則關閉止水閥。
(3)DK326+738~DK326+723段開挖后若局部有出水量較大處則采用Φ42小導管徑向注漿加固,單根長5m,注漿漿液為雙液漿,間距1.5m*1.5m(環*縱),注漿壓力2.5~3.5MPa。局部出水量較大處進行適當加密。注漿前進行壓水試驗,據此修正注漿壓力、配合比等有關參數?,F場注漿堵水布置Φ42小導管數量及注漿量由現場監理及時簽認。
(4)DK326+738~DK326+723段仰拱施工前檢測基地承載力是否滿足180KPa,承載力低于180KPa時隧底增加鋼花管注漿加固措施(具體長度視現場檢測情況而定),鋼花管采用Φ76鋼管,長度5m,鋼花管間距1m*1m,鋼花管內采用水泥漿注漿處理,注漿量需監理工程師現場確認。仰拱開挖后盡快施作隧底注漿,施工中嚴格控制隧底開挖進尺,及時施作初期支護,以確保施工安全。
(5)DK326+738~DK326+723段開挖后若局部有出水量較大處則拱墻增設一道環向排水盲管,仰拱局部出水量較大處增設一道排水盲溝將出水引排至側溝。
參考文獻:
[1] 張通國.嶺腳隧道涌水突泥段結構受力與變形特性分析[D].西安:長安大學,2014.
[2] 李森森.嶺腳隧道斷層破碎帶涌水突泥地質災害處治技術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3.
[3] 李箐;李斯兵;趙青;曲道來.某隧道內溶洞涌水突泥處治方案設計[J].公路工程,2012,37(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