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鵬
摘 要:本文結合市政道路工程設計的實踐經驗,對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應用中的個別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市政道路工程;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瀝青路面在市政道路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瀝青路面具有行車平順、噪音小、道路面層施工期較短及面層可再生重復利用等特點。市政道路瀝青路面達到設計基準期后,其性能將無法完全滿足道路行車要求,通常采用將道路面層進行銑刨后罩面瀝青混凝土的方式對道路進行升級改造,但該方式將無法避免的造成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為了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大力推廣瀝青路面再生技術的應用。瀝青路面再生利用技術類型包括:廠拌熱再生技術、廠拌冷再生技術、就地熱再生技術、就地冷再生技術。本文僅僅對市政道路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應用中的個別問題進行探討。
瀝青路面熱再生工程一般為舊路改造,道路平面與現狀道路基本保持一致,局部可進行微調。縱斷面原則上應保持現有縱坡不變,在局部細節的處理上,如銜接處、變形引起縱坡變化處等,均可考慮在一定范圍內采取順坡的方式調整縱斷面。
1原路情況調查
市政道路瀝青路面再生工程實施之前,應對道路原路面結構、交通量、路面及基層病害情況、路段現狀存在問題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實地調查和綜合分析,為道路路面再生設計提供基本依據。然而就地熱再生技術的應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該技術適用于淺層輕微病害的瀝青混凝土路面表面層的再生利用,再生層可以作為上面層或者中面層使用。原路彎沉值需經測定滿足設計相應要求,同時原路面瀝青25℃針入度應≥20(0.1mm)。
2原路病害處理
就地熱再生施工前,必須對原路就地熱再生本身無法修復的路面病害進行預處理。其中:破損松散類病害的深度往往已經超過了就地熱再生的施工深度(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的深度一般為20mm至50mm),故應予以挖補;對于變形類病害,應根據所采用再生設備的不同對原路面進行局部銑刨處理;裂縫類病害處理時,應對裂縫病害的成因進行全面分析,針對不同成因及深度的裂縫進行相應的技術處理。
3道路結構設計
(1)就地熱再生處理行車道結構:
2cm AC-13C密級配細粒式瀝青混凝土(為提高路面的抗車轍能力添加2‰聚酯纖維);
4cm瀝青混凝土就地熱再生處理層。
(2)局部新建行車道結構:
4cm AC-13C密級配細粒式瀝青混凝土,頂面竣工驗收彎沉值:24.5(1/100mm);
6cm AC-20F密級配中粒式瀝青混凝土,頂面竣工驗收彎沉值:27.0(1/100mm);
20cm 6%水泥穩定碎石,頂面竣工驗收彎沉值:30.9(1/100mm);
20cm 5%水泥穩定碎石,頂面竣工驗收彎沉值:60.8(1/100mm);
30cm碎石土墊層,頂面竣工驗收彎沉值:168.3(1/100mm)。
4就地熱再生主要工藝流程
(1)施工前準備工作:對道路沿線周邊的環境進行實地調查,對加熱作業過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綠化帶、油氣站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隔離措施。
(2)加熱作業:加熱作業過程中必須控制好溫度閾值以保障路面再生質量。加熱溫度不足將造成銑刨時瀝青混凝土集料破碎,加熱溫度過高將造成瀝青混凝土中瀝青過度老化。
(3)再生劑噴灑:再生劑噴灑劑量應根據原路銑刨深度、再生復拌機前進速度、再生劑流動性及與原路瀝青融合性等因素綜合確定并進行動態控制。
(4)原路面耙松:原路面經過加熱作業并均勻噴灑再生劑后,使用液壓氣動復合式疏松耙將原路面耙松,該方式不會改變原路瀝青混合料級配。施工人員需嚴格控制耙松深度與寬度。
(5)整形作業:原路面經過耙松處理后,使用再生設備的熨平板及前導板對耙松的路面材料進行初步整形。
(6)攤鋪作業:攤鋪作業前應根據試驗確定道路松鋪系數,對瀝青混合料松鋪厚度進行精確控制。再生瀝青混合料的攤鋪溫度相比新拌瀝青混合料的攤鋪溫度稍低,一般宜控制在120℃至150℃之間。瀝青混合料碾壓一般按照初壓、復壓、終壓三階段進行作業。就地熱再生瀝青混合料的碾壓應使用大噸位振動雙鋼輪壓路機及輪胎壓路機等壓實機具進行作業。為減少熱量散失,壓路機應緊隨攤鋪機進行壓實作業。壓實作業應按照先兩側后中間,先靜壓后振動,先慢壓后快壓及低振幅高頻率壓實的原則進行壓實作業。
(7)路面養生:就地熱再生壓實作業完成之后,經過測定當路面溫度下降到低于50℃后便可開放交通。
5結語
瀝青路面再生技術最早在我國公路建設和養護中得以推廣應用,直到近年來在市政道路工程中也逐步進行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成功。該項技術既可以節省大量建筑材料資源及建設資金,也可以避免造成環境污染破壞,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項技術必然有著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JTG F41-2008,公路瀝青路面再生技術規范[S]
[2]施偉斌,張義甫.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研究與應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