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金家寶 高萌淵 薛怡新


摘 要:在當前的社會消費群體中,大學生作為一類特殊的消費群體,有自己獨有的消費特征,但面對日前復雜的消費市場環境以及各種新興消費方式的出現,再加之大學生購買能力不足且理性消費觀念欠缺,在消費過程中極容易出現不理性的消費行為。他們缺乏危機的防范意識,又不具有獨立且穩定的經濟來源,與此同時,大學生理性消費觀念,基本的法治意識和金融知識的缺失,使得他們成為了“校園貸”的重點關注對象。近年來,校園貸所造成的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深入分析并解決校園貸問題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诖耍疚牧⒆阌谛聲r代價值觀的立場上,對校園貸問題的防范進行研究。
關鍵詞:校園貸;法治;價值觀
一、高校大學生“校園貸”的問卷調查狀況分析
(1)調查主體狀況
本次我們組就陜西某高校不同年級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各占比10.64%、7.45%、22.34%以及59.57%。在對其經濟能力調查中,月生活費低于500元的占比為0,處于500ˉ1000元之間的占比21.28%,處于1000-1500元之間的占比54.26%,處于1500元以上的占比24.47%。
(2)對校園貸的了解及途徑
在對學生的問卷過程中,我們就其對校園貸的了解進行了調查,其中十分了解的僅占比重的9.57%,59.57%的學生對其有所了解,27.66%的同學僅限于聽說過的層面,3.19%的同學對其沒有了解;在詢問及其對校園貸了解的途徑進行調查時,其中70.21%的同學的認知來自于電視新聞,通過手機熱搜的方式了解校園貸的學生占比74.47%,41.49%的同學,通過親戚朋友的討論獲得了解,69.56%的同學通過學校宣傳對校園貸有所了解,39.36%的同學,從網頁廣告上了解到校園貸,通過海報了解的同學占比18.09%。(見圖一)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校園貸的認識不夠,方式簡單片面。
(3)借貸平臺使用狀況
據統計,高校學生借貸手段主要是花唄、借唄、京東白條,該手段的使用人數占比87.23%,通過校園網貸的學生占比13.83%,17.02%的同學通過信用卡進行借款,11.7%的同學通過其他手段獲得貸款,(見圖二)在調查過程中,10.64%同學對網貸產品不太了解。在詢問其是否會將其貸款行為告知父母或老師時,51.06%的同學選擇了不告訴。對于借貸產品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識,13.83%的同學對此十分了解,39.36%同學等到用時才會進行了解,當出了問題才進行了解的同學占比20.21%,不了解的同學占比26.6%。在詢問是否認真查看過何貸款合同時,55.32%的同學并沒有認真閱讀,44.6%班同學認真觀看了相關問題。以上數據表明,絕大多數的同學對于校園帶所涉及的法律知識認識并不足夠,缺乏法律保護意識。
(4)借貸款用途及還款方式調查
數據分析表明,大學生借貸款的主要用途包括:飲食娛樂消費占比87.23%,生活用品消費占比78.72%,學習用品消費占比46.81%,日常交際消費占比50%。還款方式主要通過生活費還款,兼職還款、借新款還舊款等方式為主。
二、我國高校大學生“校園貸”的成因
1.缺乏經濟規劃能力和基本金融知識。
進入大學以后,學生們往往遠離父母的監管,因而獲得了經濟的支配能力,但大學生對經濟的規劃能力嚴重欠缺,在大學這個相對自由且松散的環境下,他們將自己的經濟任意支配,而不作任何規劃,把生活所需的費用,投入到其他領域,如追星,購物、影視等娛樂性的活動中,從而導致生活費用的不足,從而使得校園貸有了趁虛而入的空間。同時,當代大學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對金融風險的認識不足,只追求當前欲望的滿足,而忽視金融風險所帶來的危害,缺乏對危機的長遠的認識。
2.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
當代部分大學生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盲目消費、從眾心理,攀比心理十分嚴重。不考慮自身經濟實力,僅僅為滿足自身的欲望和虛榮心而大肆消費,而值此時機,校園帶打著“低息、分期、手續簡單”的宣傳口號,涌進了當代大學生的視野之中,使得他們陷入了校園貸之中,不可自拔。正是由于這種錯誤的思想,使得當代大學生忽視自身的實際能力和以此可能造成的后果,奮不顧身的扎入校園貸的泥潭中。
3.資助體系不夠健全。
雖然國家為了減輕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提供了無利息的國家助學金貸款,然而,同社會上所提供的各種各樣的網貸相比,國家助學金貸款手續復雜,到款時間長,難以滿足學生迫切的消費需求,這就使得了校園貸有其生存的空間,與此同時,大學生們對校園貸本身的認識不足,法律意識欠缺,法治意識淡薄,因此很容易落入校園貸的陷阱之中。
4.缺乏有力的市場監管。
校園貸的存在,一方面在于其靈活性和機動性,校園貸往往是單個個體私下放貸,很難對其進行管控,另一方面,國家對校園貸的防控和懲處力度不夠,對于校園貸的條約規定和責任的主體不明確,這就造成了網上校園貸市場管理缺乏監督從而使得放貸者甘愿冒著風險從事放貸行為。很多校園貸利用市場監管的縫隙,不斷進行違法的網上貸款。
5.校園安全教育的匱乏。
初入校園的大學生們,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識,十分容易受到外來誘惑的影響,對誘惑沒有抵抗能力。同時,部分高校并沒有組織有效的校園安全教育活動,學校、社會、家庭對校園貸問題的重視程度不足,對學生的教育和監督不夠,致使學生缺乏風險 防范意識和相關的法律知識,因此,大學生在高校中很容易成為校園貸所針對的對象,他們并沒有充分的金融知識,對貸款的所承擔的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并不足夠,不能清楚的認識到校園貸的危害。面對校園貸的虛假宣傳與誘惑,很容易此類陷入到陷阱之中。
三、大學生校園貸亂象的防范對策
(一)國家層面的防范對策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應當出臺相關政策與法規,明確規定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門法律,對貸款的對象,貸款的率利,貸款的金額數量以及受貸主體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規定,明確違法的法律后果。
2.建立健全市場監管。明確設立監管部門,對違規行為進行懲處,提高違法成本,使其不敢違法。將校園貸納入到法律監管的范圍,剔除掉不符合規范的貸款平臺和貸款主體。
3.建立聯動監管機制。國家應將校園貸進行規范化,嚴格限制高利貸以及其他違法性的貸款,將校園貸平臺的注冊運行以及發展等過程全程納入到國家的規范性程序之中,在多個部門中對校園貸進行監管。如在校園貸平臺進行注冊時,工商部門要嚴格審查,對該平臺的目的、資金、利率等多方面進行核查,嚴格限制牟取暴利的平臺的生存。在業務開展過程中,金融監管部門,對校園貸平臺進行嚴格的監控,同時校園貸平臺貸款的主體為學生,因此,要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加強學校教育等。通過多部門的聯合合作,建立健全聯動的監管機制,嚴格整治校園貸混亂狀態,形成有序合理的貸款環境。
4.建立健全資助體系。國家要加強對貧困學生的幫扶,真正做到資助落實于學生,對資助金額以及獲助學生名單進行公示,同時由國家出面建設設立緊急幫扶平臺,對急需資金的大學生進行免息貸款,從而縮小校園貸平臺的生存空間,從根本上限制校園貸。
5.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國家要在全社會建立起社會信用體系,加強社會成員的誠信教育,培育社會誠信意識,促使校園貸平臺以及貸款主體從根源上減少欺騙行為。
6.增強網絡監管力度。近年來,隨著網絡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為大學生所廣泛接觸的一個交往媒介,但同時也使得了各種不良信息不斷的涌入學生群體,從而使得學生被迫成為了受害者。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利用經濟手段、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等途徑從源頭上對不良信息進行遏制,嚴厲批評校園貸的傳播。
(二)學校層面的防范對策
1. 加強校園安全教育。學校應當積極組織各種安全教育活動,增強學生安全意識,加強學校安全防范,對來往的陌生人進行重點關注。同時向學生進行普法教育,在全校開展校園貸危害的專題講座,通過安全教育課堂、主題班會以及設置閱報欄等途徑,教育引導大學生自 覺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得學生對校園貸欺詐的實質有所認識,從而使得學生不易受到校園貸的欺詐。
2. 健全校園關懷機制。學校應做到以生為本,加強對學生的認識與了解,通過老師以及輔導員等對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環境進行了解,從而為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同時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心理認知。
3.加強家校合作交流。雖然大學生普遍屬于成人,有了自己的認知,并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大學生對社會安全的認識確實有所欠缺,容易上當受騙,因此,學校有必要同家長一道,共同承擔起為大學生保駕護航的責任,引導大學生接觸社會,提高社會防范意識。
(三)大學生層面的防范對策
1.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一般而言,大學生是一個對新興事物的好奇心比較濃厚的群體,因此他們很容易被各種新奇事物所誘惑,從而形成了不正確的消費觀念。然而因為欠缺收入來源,使得他們走向了校園貸的不歸之路。因此,應當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做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2.增強安全意識。在面對社會和他人時,首先應當樹立一種防范意識,不要聽信他人的巧言巧語,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一定要多學習相關安全知識,提高安全意識,從而在面對校園貸的欺詐時,能夠識破 或是避免落入校園貸的陷阱之中。
參考文獻:
[1]吳緒峰,陳冬.大學校園貸的風險及思想政治教育導向[J].經濟研究導刊,2020(13):186-189.
[2]樂娟.大學生校園網絡借貸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J].國際公關,2020(04):47-48.
[3]王志新.大學生校園網絡行為特點及教育對策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03):87-89.
[4]白云濤,吳昊,劉振濤.高?!靶@貸”的成因及風險防控[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3):223.
[5]黃海蘭.當前高?!靶@貸”的問題及對策[J].法制博覽,2019(15):97-98.
[6]張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校園貸”防范與有效引導[J].教育現代化,2018,5(52):213-215.
[7]高潤芳,陳傳革.淺談“校園貸”存在的問題及其防范措施[J].才智,2017(17):147.
本文指導教師,宋莉,女,陜西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法學。
基金項目: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大創項目 :新時代價值觀視角下大學生校園貸防范問題研究? ?項目編號: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