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
(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西藏研究》編輯部,西藏 拉薩 850000)
《西藏通覽》是日本山縣初男撰寫的一部方志性著作,刊印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因其編寫原因是便于日本侵略軍順利展開對西藏的攻占與攫取行動,所以書中反映的信息較為真實可靠。作者在編撰過程中甄別、參考了前人關于西藏的著述,使本書的體例更加完備,內容更加詳盡[1]。近年在涉藏漢文文獻研究中多有討論,但所涉研究大多集中于此書的文獻價值和版本研究方面,語言方面的研究較為少見。此書為清光緒年間旅日留學生所譯,書中所用語言多為清代時期的書面語,其行文更加精確、審慎,使得此書書面語色彩更加濃重。書中許多詞語在清代以前的文獻中多有出現,但其中部分詞語未被《漢語大詞典》收錄,給讀者在閱讀上造成了一些障礙,現擇取幾例以做分析,一為疏通句意,一為補《漢語大詞典》之缺。
招拉筆筒寺,在布達拉宮之西南,山下為平地突涌之石山,其頂有寺,形如磨盤,漢人呼為磨盤山[2]220。
按:“突涌”義為“凸出”。《說文·穴部》釋為“突,犬從穴中暫出也。從犬在穴中。一曰:滑也。”[3]150《集韻·沒韻》:“突,出貌。”[4]卷九42即凸出,隆起之義。《莊子·說劍》:“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5]351“涌”同“湧”,《集韻·腫韻》:“涌,或作湧。”[4]卷五51《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西則有涌泉清也,激水推移。”[6]3004
“突涌”現在主要用在工程學類書籍中,為建筑學中的一個專有術語。義為“當基坑開挖后,基坑底面下不透水土層的自重壓力小于下部承壓水水頭壓力時,引起基坑底土體隆起破壞并同時發生噴水涌砂的現象。”[7]現代工程學中此詞的含義與所考釋之詞含義有相似之處,泥沙噴涌會形成如石頭某一尖銳部分裸露出地面的柱狀結構,在形狀上有近似之處。
到開市及有事時,則附近人民輻輳而來,帳幕云接,市街霧擁[2]308。
按:“霧擁”義為“形容人多,似云霧一般”。《說文·雨部》:“霚,地氣發,天不應。從雨、敄聲。”[3]242即霧氣之義,因霧氣為水蒸氣凝結而成,形容數量多,密集。《史記·淮陰侯列傳》:“天下之士,云合霧集。”[6]2623《說文·手部》:“擁,抱也。從手、雝聲。”[3]255抱的動作為雙臂將人(物)圍住,即圍裹之義。故此處“霧擁”應釋為人摩肩擦踵,呈云霧般的蜂擁之態。
《大藏經·宋高僧傳卷第七》:“今許王錢氏在兩浙日,累請開演,私署凈光大師并紫方袍,辭讓不卻受而不稱,及興螺溪道場。四方學侶霧擁云屯。”[8]此處“霧擁”也為人數眾多之義。
每歲二月八日,用迎佛之威儀往迎之,且命禮部尚書、郎中專督迎接,及其卒而歸葬于舍利也,又命百官出郭祭餞[2]330。
按:“祭餞”義為“祭奠”。《說文·示部》:“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3]2《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9]5358《說文·食部》:“餞,送去也。從食,戔聲。《詩》曰:“顯父餞之。”[3]103《詩·邶風·泉水》:“出宿于泲,飲餞于禰。”毛傳:“祖而舍軷,飲酒于其側曰餞。”陸德明釋文:“送行飲酒謂之餞。”陳奐傳曰:“祭軷畢,而即于道神之側送之者,設飲酒焉,是曰餞。”[9]651此處謂祭奠之義。
此為《西藏通覽》作者抄襲《元史》之中的原話:“用每歲二月八日迎佛,威儀往迓,且命禮部尚書、郎中專督迎接。及其卒而歸葬舍利,又命百官出郭祭餞。”[10]《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虹”:“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擺設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謝,花神退位,須要踐行。”[11]此處“祭餞”與上同義。
達賴喇嘛襟懷貞朗,德量淵深,定慧雙修,色空俱泯,用能宣揚釋教,悔導愚蒙[2]352。
按:“悔導”義為“教導,教誨”。《說文·心部》:“悔,悔恨也。從心、每聲。”[3]221因有悔恨之心,故有悔過之意,《玉篇·心部》:“悔,呼對切,改也,恨也。”[12]卷八3《后漢書·魯恭轉》:“亭長乃慚悔,還牛,詣獄受罪。”[13]《說文·寸部》:“導,導引也。從寸、道聲。”[3]61《玉篇·寸部》:“導,教也。”[12]卷三十5《孟子·盡心上》:“導其妻子,使養其老。”[9]6024即教導之義。此詞暫未在其他文獻中查到。
因責喀部待達賴無理,詬斥之。遂為土謝圖汗所殺,噶爾丹遂以報仇為名襲擾其部,土謝圖汗東走,訴之中國,圣祖命達賴遣使罷兵,第巴桑結使濟隆呼圖克圖往反陰嗾之[2]356。
事……陰令,王所求為于北宮。’”[9]1477義為“秘密的”。《說文·口部》:“嗾,使犬聲。從口、族聲。”[3]28段玉裁注:“使犬聲,從口族聲。《春秋傳》曰:公嗾夫獒。”[14]《方言》曰:“秦、晉之西鄙,自冀、隴而西,使犬曰哨。”[15]本義為使狗咬人的聲音,引申為教唆,指使。
《宋史·列傳》:“方叔因倡言玠失利戎之心,非我調停,且旦夕有變,又陰嗾世安密求玠之短,陳于帝前。”[16]此處“陰嗾”與上同義。
拉藏汗與藏人所立……第六世達賴喇嘛者,青海諸蒙古復不信之,而別奉里塘之……為真六世達賴喇嘛。康熙二十二年轉生,二歲著靈異,至是二十歲矣,諸蒙古迎至青海坐床……上恐其構釁,詔青海達賴居西寧洪山寺,旋移塔爾寺[2]360。
按:“旋移”義為“返回,返回到……”。《廣雅·釋詁四》:“旋,還也。”[17]59《詩·小雅·黃鳥》:“言旋言歸,復我邦族。”[9]929朱熹注:“旋,回;復,反也”[9]929,即“返回”之義。《廣雅·釋詁四》:“移,轉也。”[17]59《廣韻·支韻》:“移,徙也。”[18]《書·多士》:“移爾遐逖。”孔穎達疏:“移徙汝居于遠。”[9]469
因西藏和諸蒙古在確立六世達賴喇嘛的人選上有不同意見,康熙帝偏向于蒙古所尋出生在理塘的靈童為六世達賴喇嘛,本應在青海塔爾寺坐床,但恐拉藏汗再生事端,故先將出生于理塘的靈童確立為六世達賴喇嘛,并在青海紅山寺舉行坐床典禮,而后再返回塔爾寺。
通過查找歷代文獻資料,“旋移”一詞多有出現,且意義也有不同。《舊五代史·梁書十四》:“三年七月,出為宿州團練使,旋移州刺史。其后累歷近職,連典禁軍。”[19]此處為“不久”之義;《明史·孫巖房勝傳》:“孫巖,鳳陽人。……燕師起,通州守將房勝以城降。王以巖宿將,使與勝協守。南軍至,攻城甚急,樓堞皆毀。巖、勝多方捍御。已,復突門力戰,……獲餉舟三百,累擢都指揮僉事。論功,以舊臣有守城功,封應城伯,祿千石。永樂十一年備開平,旋移通州。”[20]此處“旋移”謂“返回”之義。
時鄂輝為四川總督,成德為四川將軍,因盡以罪委之巴忠,謂巴忠解唐古特語,故私議皆其一人所為,己二人不知也。即奉命赴藏剿御,又按程緩進[2]372。
按:“剿御”義為“抗擊,抵抗”。《說文·力部》:“剿(剿),勞也。《春秋傳》曰:安用剿民。從力、巢聲。”[3]294“剿”與“劋”相通,《說文·刀部》:“劋,絕也。從刀、喿聲。《周書》曰:天用劋絕其命。”[3]86《正字通·刀部》:“剿,絕截也;殺也。”[21]故“剿殺”連用常出現于古代文獻中。
《清史稿·董衛國傳》:“吳三桂反,陷長沙,……上命副都統根特自兗州移兵赴援。耿精忠亦反,侵寧都、廣昌、南豐諸府縣,饒州參將程鳳、廣信副將柯升叛應之,……衛國密疏聞,上命定南將軍希爾根會衛國剿御。”[8]9795此處亦為“抗擊”之義。
始飲茶復大宴之伊剌固克散呼圖克圖及與之同來之喇嘛等,各獻鴕鳥及西番菩提數珠、黑狐皮絨、褐花毯、茶葉、狐腋裘、狼皮等物,乃酌納之[2]343。
按:“酌納”義為 “收納,接納”。《玉篇·酉部》:“酌,取也。”[12]卷三十11《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9]108李斯祚集解引虞翻曰:“酌,取也。”[22]《廣雅·釋詁三》:“納,入也。”[17]26《史記·刺客列傳》:“今秦已擄韓王,盡納其地。”[6]2531“納”為“接受”之義。
《清史稿·太宗本紀一》:“秋七月丁酉朔,復以書約明張家口守臣信誓敦好,善保始終,且謂和議遼東地方在內,爾須遣官往告。率大軍還。庚子,至上都河,明以和議成,來饋禮物,酌納之。”[23]40此處義為“收納”,與前義相同。
康熙六十年,定西將軍、護國公策旺諾爾布毀之,改筑西南百堤。自東北郎路山下起,至布達拉對面小山招拉筆筒止,長約三十里,以遏藏江水勢。今呼為神堤,每歲正月,各寺喇嘛居于倉內,念大經畢,使眾喇嘛各增添砌,此乃喇嘛之要役也[2]383。
按:“添砌”義為“添加,堆砌”,此處義為“筑堤”。《玉篇·水部》:“添,益也。”[12]卷十九12《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權親征皖,引見諸將,問以計策。”南朝裴松之注引《吳書》:“諸將皆動作土山,添工具。”[24]即“增加”之意。《玉篇·石部》:“砌,階砌也。”[12]卷二十二11班固《西都賦》:“于是玄墀扣砌,玉階彤庭。”[25]后引申為“將磚石層層壘起”,即“堆積”之義。
《清史稿·河渠志》:“十八年夏,大雨,河水陡漲,南上汛灰壩漫口四十余丈。給事中洪良品言北岸頭工關系最重,請接連石景山以下添砌石堤,以資捍衛。”[23]3813此處亦為“堆砌,筑堤”之義。
《西藏通覽》對于研究清代西藏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對書中的一般性詞匯進行考釋,可以在詞匯層面上疏通文義,破除在閱讀中形成的語言障礙,整理闡釋這類詞匯也是漢語史研究以及辭書編纂的一項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