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梅芳
摘要
集團化辦學要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育科研、績效評估等方面統一管理,揚其所長,避其所短,處理好品牌與效益、規模與質量、共性與個性等問題,實現管理、師資、設備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達到互惠互助,優質均衡,共同成長。
關鍵詞
共融 共通 共享 共進
進入新時代,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和文化的繁榮興盛日益成為全社會關心的話題。為了進一步加快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化、優質化進程,擴充名校優質資源,實現優質教育平民化、普及化,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江蘇省常熟市實驗中學崇文校區、湘江校區和昭文校區(原常熟市興隆中學)正式組建了一體化的實驗辦學集團,開始了新的征程。目前三個校區共有108個班級,5183名學生,405名在校教師。
實驗辦學集團成立以來,積極按照市教育局的工作思路與要求,采取“統籌管理、師資共享、文化融合、互促互進”的舉措,求真務實,和諧進取,努力推進實驗辦學集團良性、快速、高質發展。下面從管理共融、師資共通、研訓共享、質量共進四個方面簡述集團的管理舉措。
一、管理共融
既要求“形的統一”,又要求“質的融合”,這是實驗辦學集團在多校區辦學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所追求的管理目標。
1.提高政治站位。集團化辦學的根本宗旨是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常熟市教育局要求在“班子組建、教師統籌、教學一體、共同考核”等方面進一步深化集團辦學,加快捆綁提升。為此,作為一體化辦學的首批試點學校,實驗辦學集團立足新的起點,提高政治站位,從“幸福教育,學在常熟”的大局出發,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充分發揮實驗中學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加強管理協同。
建設好一個高效務實的領導班子是辦好教育集團的先決條件。為此,實驗辦學集團首先組建了集團的最高管理機構——校務管理委員會,由總校長、執行校長、執行委員三級構成。總校長對集團的發展有規劃、有方法、有落實、有促進,對集團的發展全面負責;三位執行校長在各校區貫徹并執行集團的各項決策;執行委員由三個校區的副校長擔任,職責是讓校務管理委員會擬定的各項辦學舉措能真正落地。校務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明確整個集團的發展定位和階段性的發展走向,為一學期乃至今后更長時間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校務管理委員會成員經常集中學習,提高教育智慧、道德覺悟、決策能力;認真討論交流,確立集團辦學理念,研制集團發展戰略;認真開展行動研究、過程研究,決策集團重大事件。校務管理委員會在組織上保障了集團管理的高效、同步、協調。
3.打造管理團隊。
有一支優秀的管理干部隊伍才可能造就優秀的教師隊伍。實驗辦學集團十分重視加強管理干部的學習和培訓,精心策劃學習課程,系統學習政治與時事、管理與智慧、課程與教學、人事與績效等相關知識。每學期召開兩次集團全體行政會議,學習管理經驗,交流管理心得。去年暑假,三個校區的中層進行了競聘,讓“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教師脫穎而出,把“有能力、有魄力、有魅力”的教職工充實到學校管理、服務隊伍中。特別可喜的是,在湘江和崇文校區交流結束后返回昭文校區的兩位教師分別走上了校中層領導崗位,為昭文校區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師資共通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實驗辦學集團成立伊始,就把師資共育定位為集團發展的核心要素,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搭建多種平臺,共同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專業化教師隊伍。
1.提升教師交流實效。
實驗集團制定實施方案,從2018年秋季七年級開始,三校區教師課務統一編排。最重要的是選派優秀骨干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到昭文校區交流,目前在昭文校區七年級任教的湘江、崇文校區主課教師比例已超過百分之五十,班主任全部是交流派去的骨干,并有三位教師分別任七年級、八年級的年級組長和數學教研組組長。這些教師發揮了骨干的輻射作用,帶動了昭文校區教育教學工作的長足進步。同時,昭文校區的交流教師來到崇文或湘江校區后,在同組其他教師的幫助和影響下,也能夠快速適應新環境下的教學工作,而且相對來說更容易突破教育教學中的“高原效應”,激發他們產生全新的工作動力,業務能力有了二次提升。“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教師合理、有序、定期輪換流動,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質量的優化,促進了各校區教育教學一體化、均衡化發展。
2.協作模式多樣化。
以會議、活動、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共同、高效開展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活動,如教研組活動、課題活動、特色建設活動、素質教育展示活動、學科研討活動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集團的教研組活動,按學科按時間每周開展一次,由三個校區輪流承辦,切實做到教研活動的“三定四有”(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有主題、有課例、有研討、有講座),加強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及時共享集團內各校區教育教學成果及資源。這一系列各條線、各層面活動的開展,有效助推了集團內各校區教師與學科教學的快速成長和發展。
3.強化一體意識。
為了加強各校區教師的一體意識,集團定期組織召開集團全體教職工會議,建立了集團的釘釘工作群,集團的管理模式也在常熟電視臺的“民聲匯”節目中進行了宣傳。通過一系列統一的管理措施和積極的宣傳,逐漸消除了各校區教師間心理上的隔閡,一體化辦學的思想逐漸得到了強化,教師的身份從“單位人”或
“學校人”逐步過渡為“集團人”或“教育人”,有力支撐了集團的發展。
師資共通,三校區教師就是“一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教師彼此取長補短,經驗共享,成果共育,充分發揮了教育主體在于教師的優勢。
三、研訓共享
方向永遠比速度更重要。集團的研訓工作就確保了方向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協調開展好研訓工作是一體化集團辦學的一項重頭戲。
1.注重集團科研建設。
目前實驗辦學集團積極籌劃申報以集團辦學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如“學有優教:基于初中集團化辦學的實踐研究”“學生社團共建初中幸福校園的實踐研究”等,并以此為平臺,邀請各校區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的實踐與研究,在提高集團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幫助各位教師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2.加強研訓過程指導。
實驗辦學集團充分發揮集團內部師資的作用,跨校區以老帶新,結成科研對子,有經驗的教師對年輕教師的科研過程進行全程跟蹤與指導,做好科研引領工作。同時定期聘請各方面的專家做專題講座,努力提升集團內廣大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和業務水平。如邀請了江蘇省語文教研員對集團語文教師進行培訓,常熟市教研室主任為集團骨干教師作專題報告,蘇州市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對集團班主任進行培訓等。實驗辦學集團還經常組織集團教師分學科到省內外名校實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開闊視野,提升水平。
研訓共享,扎實推進,成效顯著。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三個校區新培養蘇州市學科帶頭人2名、常熟市學科帶頭人10名、常熟市教學能手20名、校級骨干50多名。研訓共享的成效對集團的改革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動力。
四、質量共進
實驗辦學集團致力于高效課堂的實踐和探索,堅持聚焦課堂、問診課堂、改進課堂的總基調,“向課堂要質量,由有效到高效”,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增添課堂的活力,提高教學的魅力。
1.強化教育教學常規一體化管理。
實驗辦學集團內相關年級各學科統一教學進度和要求,統一教輔資料使用,統一階段自主監測和質量分析,聯合開展教研活動,統一學生集體活動等。特別是昭文校區,利用實驗中學各備課組高質量的學科試卷監測,讓教師看清教的方向,讓學生看到學的目標,全體師生都在奔跑的路上。集團內結對師徒定期開展教育教學展示、課程文化建設推進等教學研討活動,積極開展校區間的同課異構、送課交流等活動。集團成立以來,昭文校區的教學質量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各年級成績名列全市前茅。
2.努力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需求。
實驗辦學集團積極開設適合學生發展的微課程,不斷豐富課程文化建設的內涵,拓展課程文化建設的空間。如跨校區共同組織集團藝術展演活動,相互指導參加市文藝會演節目等。在去年的常熟市文藝會演中,集團分校區推出的節目雙雙獲得特等獎,“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主題活動”入選到“學習強國”平臺。實驗辦學集團還依托課程基地開展了一系列課程活動,如愛心書市、書香班級、閱讀之星評比、紅旗下的演講等,將集團文化與各校區的本色文化充分融合,適度創新。
集團辦學是“共建、共享和共贏”的優化過程,是互助互惠“1+1>2”的共同進步。質量共進,推動了課堂改革,促進了課程建設,提高了教學質量,引領了教師專業成長。集團辦學畢竟時間尚短,我們不能指望短時間內能夠做成多少事情,我們應該想一想未來能夠做哪些事情,做成哪些事情。如當代著名教育家邁克·富蘭所言,未來不是我們要到達的地方,而是需要我們創造的地方。相信在實驗中學品牌的統領下,實驗辦學集團協同奮斗,融匯彼此特色,貫穿各自文化,兼容并蓄,與時俱進,一定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