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敏


人物名片
張文宏,浙江溫州人,中學就讀于浙江瑞安中學,后被保送至上海醫科大學。他于2000年獲得復旦大學博士學位,隨后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微生物與免疫系做博士后,現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長期從事感染病與肝病專業的臨床研究,2008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0年被選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2015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2017年獲得首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獎;2020年入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
“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沒有討價還價。“”不能欺負老實人。“”防火、防盜、防同事。”“現在開始,每一位都是戰士,這點很重要。我們只要悶兩個星期,就能把病毒給悶死了。所以,你現在在家里,在干什么呢?你在家不是隔離,是在戰斗啊!你是在悶啊,把誰給悶死了?你很悶的時候,也把病毒給悶死了。”......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以下簡稱“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成了“超級網紅”,許多人喜歡上了這個說話幽默、人很實在的“黑眼圈”專家。
專業過硬
華山醫院感染科有多強?它已連續九年穩居中國感染病學科榜首,而張文宏就是這個科室的主任。
張文宏領銜的華山醫院感染科是我國重要的感染病臨床醫療中心之一,這個科室經受了一次次疫情的考驗。在張文宏的身先士卒下,感染科形成了“不放過任何細節,不放棄任何病人”的治療理念。不計其數的疑難雜癥在華山醫院感染科得到很好的控制,很多病人最終得以治愈。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張文宏白天要仔細研究300多個確診病例,摸索新冠病毒的“脾氣”;深夜還要撰寫當天的疫情解讀文章。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一直在“華山感染”微信公眾號上更新疫情分析文章,如《恐慌與激情過后:該如何冷靜思考我們的未來抗擊新冠之路》《節后日子怎么過:政府和民眾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面對的難題與可能的答案》等。這些天來,“華山感染”微信公眾號已經成了很多普通人和專業人士的“每日必讀”。張文宏還抽空寫了本書——《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告訴人們如何在居家、外出等情況下做好防護。這本書(數字版)不僅受到上海市民關注,而且引起全國各地網友的熱議、轉發。在返城、返崗高峰到來之前,這本書以其權威、實用、簡潔、針對性強的內容受到讀者的肯定和歡迎。
其實,早在2003年,張文宏就參與了非典的救治和防疫工作,并參與主編國內首部介紹SARS的專業書籍;2013年,H7N9流行,他第一時間在國際上客觀報道了中國案例;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他參加了援助西非的緊急救援隊。這些經歷使他成為一名更專業的醫生。
語言幽默
張文宏為什么被稱為“醫學界的李佳琦”?因為他說大家都聽得懂的話,而且說得妙趣橫生。他為網民講解為什么要隔離時,沒有講一套一套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通俗幽默的語言說:“現在開始,每一位都是戰士,這點很重要。我們只要悶兩個星期,就能把病毒給悶死了。所以,你現在在家里,在干什么呢?你在家不是隔離,是在戰斗啊!你是在悶啊,把誰給悶死了?你很悶的時候,也把病毒給悶死了。悶兩個禮拜,事情就解決了。”
他對企業老板們說,給隔離員工開工資就是重大貢獻,“你老是給我們捐什么東西,捐這個,捐那個,其實,我們不要的。你只要員工待在隔離點或者在家工作,給他們照常發工資,就是對社會做了重大貢獻”。
不僅是在這次防疫中,在平時的生活中和坐診中,張文宏也是一個段子手。一個網友給“央視新聞”講了一個故事,“我因為長期發燒,去看他的門診。他直接給我說,你沒病,你就是最近生活有點不順”。
有人情味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張文宏作為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在分派任務上,干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選得力的醫生上;第二件是讓黨員上;第三件是讓他自己上。“我也上。領導在關鍵時刻,不能只在后面指手畫腳,要到一線去跟病人親密接觸。”在華山醫院感染科,醫生們信服張文宏,因為他以身作則,辦事公平。所以,感染科的醫護人員平時都管張文宏叫“張爸”。張文宏身上有一股難得的人情味。
一位醫生講述說:“30多年前,我到上海醫科大學詢問研究生考試成績,突遇冷空氣。我到學生宿舍求助,在樓梯口碰到了一位醫學生,也就是張文宏,他毫不猶豫地把毛衣借給我穿上。”上海市民徐如洋講述說:“有一次,我媽媽一個人去看病。張醫生見我媽聽力不好、腿腳不便,就取出一張處方紙,在上面一筆一畫地寫著:1.先去掛號收費處繳費;2.去1樓抽血;3.下禮拜一再到1樓拿報告;4.拿到報告后到XX號診室給我看;5.不要再掛號!張醫生平時字跡有點潦草,但這一次,字寫得很大很清楚。”一位網民講述說:“我們一家在華山醫院看完病后,提著大包小包,在醫院門口等車,恰好被開車的張醫生看到了,他立刻按下車窗說‘:快點上來,我送你們!”
不作秀
張文宏意外成為“網紅”之后,很多媒體要采訪他,但他都一一拒絕了。“多一些時間,我們就可能多救一個病人。”采訪時,一談到他自己,他就會立刻開始回避,“我們醫務人員只想救好病人,不需要講自己”“我就是個醫生。從現在開始,采訪我,除了疫情防控的問題,不要談別的了”。
很多人都送過錦旗給張文宏,但他都一一拒絕了。他唯一掛出來的錦旗,是一位重病患者康復后送給他的。他喜歡那幅錦旗上的一句話:我只是你們工作中的匆匆過客,而你們是我的人生轉折。他覺得這句話可以鞭策自己,可以鞭策整個科室。他從不收紅包,也禁止科室的醫生們收紅包,“無論紅包多厚,我都不會因為它毀壞掉醫生的形象”“何況很多病人經濟并不寬裕,本應把錢用在治療上”。很多人都覺得張文宏了不起,有的人甚至覺得他偉大。張文宏卻這么說:“我并不偉大,這是我的天命。什么是天命呢?我不做這個事,晚上就睡不著。”
張文宏更像金庸筆下的“張真人”,雖然“武藝”超群,但身上沒有一點“名門正派”的傲慢,沒有一點“名門正派”的官僚氣。他是一副活潑潑、活生生的人的樣子,身上充滿了人情味。
(選自2020年2月10號拾遺微信公眾號和2020年第12期《科學導報》,本刊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粉絲心語:
瀏陽河:點贊上海華山醫院張文宏醫生!他毫無“名門正派”的官僚氣,敢做敢當敢言,引導國民崇尚科學、敬畏未知并積極探索未知!
Jane付:突然間迷上了張文宏醫生,他是我的新晉男神。昨天下午,我正在微博上看他的演講視頻,家人湊過來問我干啥,我說在學習醫學科普。許多時候,科普知識比專業知識更難講透徹講明白,更何況還要說得生動有趣,利于傳播。很幸運,中國有這樣的人。學霸很多,但活寶一樣的學霸,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