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及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的出現晚于鄉村,早于國家,但關于城市起源的具體時間,還沒有定論,甚至還未被人類準確探知。
根據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和相關研究,人類社會最早的城市聚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或稱為城市的雛形。在此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同規模等級、不同功能性質的城市斷斷續續地產生或沒落,并沒有確切的城市形成時間分割線。但是世界城市的形成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時期:
一是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是世界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時期。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我國的黃河流域,是世界早期城市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出現了烏爾、巴比倫、開羅、哈拉帕、鎬京等世界最古老的城市。到公元前2500年,城市的全部基本特征已經形成,城墻圈圍、街道、街坊、市場、宗廟區、行政管理區、作坊區等,在初級社區中應有盡有。
二是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隨著以城市為核心,與周邊腹地在經濟社會上融為一體的小型主權實體“城邦”的興起,以及一些統一大帝國的建立,更多的城市開始形成,并造就了羅馬城等引領世界的都城大邑。其中,羅馬城發展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口過百萬的大都市,也是對其他城市產生重要影響的典范城市。
三是中世紀后期。11~15世紀,是歐洲舊城復興和新城產生的重要時期。15~17世紀,新航線的開辟、手工業和商業貿易的發展,再次促成了歐洲新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同時也促成了新大陸地區一批殖民地城市的建設發展。
四是工業社會時期。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掀開了世界城市發展史的新篇章,促進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西方工業化國家,不僅城市規模明顯擴張,而且城市數量也快速增長,不同功能性質的城市相繼涌現,倫敦、紐約等發展為世界中心城市。
五是當代城市產生期。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大和平發展時期的到來及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促成了當代新興城市的形成發展。
(《城市學概論》,朱建江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年版,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