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陽



我們正在經歷的當下,將會成為未來反復回味的歷史片段,任何一個作家和戲劇家的作品都很難超越這歷史本身。翻看再多的人物傳記,都不及當下的現實更能讓中國年輕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觀。
在關乎選擇、擔當和道義的時刻,他們看到不少閃光的個人和群體,宛若星辰一般散射著光輝。他們拾起的幾個名字,成為非常時期的“全民偶像”。如鐘南山,曾號召“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的院士,今年以84歲高齡再次掛帥出征;如陳薇,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硬仗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女院士,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沖鋒向前。
日新月異的時代,深刻變革的中國,年輕一代是最直接的感知者。有的人曾認為不少“90后”“00后”淪于英雄虛無主義,而事實證明,他們擅長在當今社會發掘閃光的偶像,并賦予崇拜行為全新的含義。人類群星閃耀古今,對他們來說,最好的偶像就在當下。
“我們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態,而是用他們的精神引導日常生活”
誰是你的偶像?
歲月流轉,掠過滿天星斗。從董存瑞、雷鋒到錢學森、陳景潤,再到“四大天王”和周杰倫......到了思想觀念多元的“00后”一代,已再難有統一的答案。偶像的更迭,映射著時代的變遷,也不斷改寫著“偶像”的內核外延。
有學者在研究中寫道,當前青少年對偶像的崇拜,已從“仰望”向“共生”改變。青年媒體人黃帥說:“不少“90后”青年也會為白芳禮、叢飛等‘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流下熱淚,在面對這些偶像人物時,我們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態,而是用他們的精神引導日常生活。”
不久前,“硬核醫生”張文宏成了“網紅”。這位在疫情中講真話、金句頻出的醫生具備鎮定人心的才能,受到年輕人的喜愛。“90后”學生文文在朋友圈接連轉發了3條張文宏的公開演講視頻,稱自己已是張醫生的“迷妹”:“簡直字字珠璣,字字鉆進我心里!”
中央團校教授吳慶評價,新時代青年的偶像觀呈現出價值多樣和內涵提升的雙重趨勢。價值多樣是指當前青年的崇拜對象已不集中在少數類型幾個人物身上,甚至崇拜自己這顆“夜空中最亮的星”;內涵提升是指隨著精神文明的不斷豐富,年輕一代的英雄觀正走向成熟。
2019年9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線上線下都火了。先是袁老九十大壽的小視頻在網上點擊量過億,網友們紛紛送上生日祝福;緊接著,袁老在湖南農業大學演講,學生們歡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現場”。
袁隆平、屠呦呦、黃旭華、于敏、孫家棟、張富清、李延年......2019年9月,“共和國勛章”頒發后,這些閃亮的名字頻頻出現在社交媒體,年輕的粉絲群體將追星對象指向了他們——共和國最閃亮的星。
數據顯示,在“共和國勛章”相關討論中,“貢獻者”“中國贊”“人民英雄”等詞語成為關鍵標簽。這意味著,網友追捧這些大科學家、大知識分子等作為明星,指向的是他們所代表的科學精神、奉獻精神與社會責任感。
這樣的精神引領無數科研工作者沖在一線拓荒、甘為人梯奉獻,鑄就了中國的今時今日,也激勵著青年人緊隨榜樣的步伐,在強國征程中不斷筑夢圓夢。
從這個角度而言,與其說年輕人在追“星”,不如說是在和當下各個領域的大家交心,并向他們致敬。
從“因為偉大,所以崇拜”到“為我所用,所以關注”傳播方式的變革,重塑著崇拜行為。
曾經大眾媒體將英雄人物、典型模范、文體明星推送到人們眼前,而在網絡時代,各行各業的風云人物都“近在眼前”,人們只需動動手指,就可挑選幾位長期訂閱、跟隨。因此有媒體提出,如今中國年輕人的偶像崇拜已從“因為偉大,所以崇拜”進入一個“為我所用,所以關注”的新流程。
“95后”女孩張夢楚的選擇代表著一批年輕人的想法。專業是國際政治和新聞的她非常熱愛軍事,曾長期追過軍事專家張召忠的電視節目。后來,“局座”張召忠在新媒體上“火”了,她成了一名“小橘子”(張召忠粉絲自稱“小橘子”),并在畢業后加入了“局座”工作室。
現在,“局座”儼然是對張召忠的昵稱,但在5年前并不是這樣。那時張召忠在電視節目中提出的說法被一些觀眾斷章取義理解為“海帶纏潛艇”“霧霾防激光”,觀眾認為這“不符合常識”,嘲諷他為“戰略忽悠局”局長,“局座”一稱由此得來。而這位老干部卻欣然接受了這個“黑稱”,主動走近年輕人,開通“局座召忠”公眾號,入駐年輕人聚集的視頻平臺B站等,在年輕人中逐漸扭轉了口碑。
從好口碑到真崇拜,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在知乎話題“為什么很多人對張召忠由黑轉粉”下,有一個回答獲得了3萬多的贊同:“‘局座絕不是那些半吊子水平的所謂‘專家,之所以能圈粉是因為他有真才實學,不講大道理,愿意把深奧的東西淺顯地講給你聽。”
不少“小橘子”說,張召忠的粉絲都是“學習粉”,他們在張召忠發布在網絡上的科普文章和視頻下“打卡”學習,還有人自發曬出自己的學習筆記,與其說是崇拜偶像,不如說找了個老師。
與張召忠類似,“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經濟學家陳平等知名學者的視頻也在B站獲得了年輕人的追捧。他們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向年輕人介紹了中國在軍事、外交、經濟等領域的成就,使年輕人對高速發展的中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學識日益增長、思想日益發散的年輕人,對認知當今國際局勢和祖國發展有著迫切需求。這些專家正好提供了一個機會。”來自知乎社區的胡楊說。
(選自2020年2月23日《光明日報》,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