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8月8日,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新城廣場西側的明秦王府城墻遺址南墻西段修復保護砌體約20米突然坍塌,事故致4車受損4人擦傷。經專家現場勘察,坍塌為近期連續大雨所致。
網上流傳的一段視頻記錄下這一刻,城墻墻體轟然倒下,實在令人痛心。
作為一座有著3000年建城史和1000年國都史的古都,西安是全人類的西安。這個城市每一段歷史遺存,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都承載著公眾殷切的關注。一段城墻坍塌,絕非一件輕飄飄的小事。
墻體轟然倒塌,必然會導致內核夯土墻基的損壞,導致歷史文化信息的流失,何況,新修墻體本身也是“修舊如舊”的產物,墻是新的,城磚則未必是新的,倒塌也會導致次生傷害。
一段城墻坍塌了,定非“一日之功”,而應該有一個長期的浸泡、開裂過程。據報道,去年夏天這段城墻就出現過裂縫,今年當地文物部門已發現該城墻相關墻體出現裂縫,并于8月初在城墻北側拉起了隔離帶。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早就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為何沒有及時處置,以避免城墻坍塌?還有,在西安眾多與之時代相近的露天遺跡中,為什么這一段坍塌了而其他段落卻安然無事?這中間,是否存在修復工程質量不過關的問題?
文物古建的修繕確實有其特殊性、針對性和不確定性,但這些都不是忽視質量的理由。隨著工藝改進和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情況應該越來越好才是,何以會出現脆弱的斷裂?
西安城墻目前已經成為當地一處標志性的文物地標,能不能給公眾一個穩穩的安全預期,不僅關系到文物本身的安全、牢固,也關系到公眾對整個西安的觀感。也因此,回應西安明城墻坍塌之問,就顯得異常迫切和嚴峻。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折扣可打,也不應該打折扣。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乃至一般民眾,應該多一些“敬畏之心”,要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文物。
一方面,要借力現代科技摸清文物的底數,西安城墻修復加固的質量如何,各段落存在哪些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科技的手段摸排調查,有什么隱患,隱患在何處,如何及時止損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可查可考。當地一直在嘗試打造一個網紅形象,曾搞過千架無人機表演,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搞一點更實在的墻體探測?另一方面,安全防護要做好常態化管理。古建筑的“天敵”不外乎水與火,而這些都可以做到預先防范。這實際涉及一個防護責任的問題,只要真正依規編制并落實了應急預案,做好后續相關排險工作,就會消除絕大多數隱患。
城墻無言,這個城市的更多文物,同樣靜默著。人們的呵護多一分,則其屹立不倒的時間就會長一些。由此,其所傳承的文脈才會源遠流長。
保護文物,傳承歷史記憶,留住一個地方最為寶貴的歷史文化信息。這中間,人的“敬畏之心”是主要的,不要動輒就把文物損毀、消失的責任推給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