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必成

浙江省委政法委副書記衛中強帶領省督導組一行考察浦江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運行情況。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各種矛盾問題易發多發,各種利益訴求不斷涌現,各種不穩定因素交織疊加,使得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復雜。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而迫切的課題和任務。
近年來,浙江省浦江縣通過打造綜合便民服務平臺、深化“領導下訪”體制機制、建設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等措施,為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供了有益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治理的最好辦法,就是將矛盾消解于未然,將風險化解于無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
第一,有利于打好社會治理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松。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關乎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第二,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有利于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把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
第三,有利于適應新的社會主要矛盾。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對物質、文化、公平、正義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無疑要求我們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聚焦人民群眾需求的增長點,找準各方利益的結合點,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
矛盾糾紛易發多發,不易化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征地拆遷、安置補償、涉法涉訴等問題不斷增多,各種新的利益訴求不斷涌現,這些矛盾和糾紛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輕易化解,這給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難題。
政府服務能力滯后,難以滿足群眾新要求。不少基層社會治理機構受資金、人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約,難以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優質化、科學化和人性化的社會服務和利益訴求,存在數量不足、質量不佳、方式落后等問題。
治理方式創新不足,治理機制尚不健全。一些地方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方式方法缺乏有效創新,治理機制尚不健全。遇到突發事件,相關指揮員只能前往縣110指揮中心,開展簡單的應急指揮;也存在群眾訴求“多中心”受理情況,不同訴求需要跑不同部門,訴求內容復雜的,往往需多地跑、反復跑;還存在矛盾糾紛調解“單兵作戰”情況,矛盾糾紛調解涉及的部門大多各自為戰,形不成合力。
近年來,浦江縣不斷推出社會治理創新舉措,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實踐:
資源整合,打造綜合便民服務平臺。近年來,浦江縣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創建了以市民需求為導向、以公共信息服務和破解效能投訴為重點,為市民提供各種非應急訴求的8890便民服務平臺。一是整合全縣社保、公積金、市場監管、環境衛生、食品藥品等45條非應急服務熱線,集成開通了88900000便民服務熱線,為全縣百姓提供365天24小時全天候服務。二是建立健全8890平臺知識庫。老百姓只需要撥打一個電話,平臺就可以提供咨詢求助、生活服務和效能訴求服務,實現“一個號碼找政府、一條熱線管服務”。三是制定出臺訴求辦理考核辦法,壓緊壓實責任,確保8890平臺訴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四是推出“預約鄉村旅游”“預約醫院掛號”等多項貼近生活的便民服務,打通服務群眾生活的“最后一公里”,不讓群眾多跑一趟路、多上一次網、多打一次電話。五是開展豐富多彩的便民服務活動,打造了“8890光明電影院”“8890便民惠萬家”等一系列品牌。
浦江縣8890便民服務平臺自2014年10月成立運行以來,累計話務量超83萬個,受理市民有效訴求35.7萬余件,辦結率和回訪滿意率分別達到99.51%和98.95%以上,大大提升了浦江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感。
創新思路,深化“領導下訪”工作機制。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基層信訪問題,身體力行倡導領導下訪接待群眾制度。
2003年9月18日,習近平同志把浦江作為領導干部下訪接訪的第一站,率領省直15個有關部門負責人和金華市、浦江縣黨政主要領導,在浦江中學接待來訪群眾。習近平同志親自接待了9批次20余名來訪群眾,解決了山區百姓出行道路建設、學前樓拆遷等一批久拖不決的難題。
作為領導下訪的首站,浦江縣持續深化“領導下訪”工作機制,主動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掀開浦江信訪工作的嶄新一頁。
一是全面構建“縣級領導開門接訪、鄉級領導隨時接訪、村級干部上門走訪”三級接訪機制。雷打不動堅持每月15日縣領導帶領相關部門到聯系鄉鎮(街道)下訪約訪;雷打不動堅持縣級領導班子每月2~3天到聯系鄉鎮(街道)調研,指導解決各類矛盾糾紛和疑難信訪案件;雷打不動堅持每周一名縣領導到信訪局接訪。同時,整合國土、建設、執法等10余部門進駐群眾工作中心,實行聯合接訪,實現“一站式”服務,“一條龍”辦理,“一攬子”解決,并全面推行“簡單信訪馬上辦、一般信訪快速辦”的信訪處置機制。
二是全面推行“信訪積案領導包辦”制度,按照一個案件、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每年集中梳理一批信訪突出問題,確定領導包案負責化解。
三是全面推行民情民訪代辦制度。以2019年為例,全縣組建了244支由縣管領導干部、機關干部、政法干部、紀檢干部和鄉鎮班子成員、聯村干部組成的“4+2”聯心服務團,固定聯系每個村(社區)和企業,既當聯系員、代辦員,又當調解員、服務員,成為在群眾企業身邊的“工作隊”。
通過主動代辦、委托代辦、指定代辦等方式,讓群眾最多跑一次甚至不用跑也能辦成事。2019年度,共代辦民情民訪事項1870件,成功解決1846件,解決率98.71%。
2011年,浦江信訪工作得到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批示肯定,被中聯辦、國家信訪局總結推廣為信訪工作“浦江經驗”。通過努力,浦江推動信訪總量從2002年最高峰的10307(人)次銳減到2018年的874(人)次,降幅達91.52%,近年來更是連續實現“初信初訪歸零”,成功捧獲“平安金鼎”,曾經的信訪大縣一躍成為全國信訪先進縣。
順勢而為,建設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了解群眾矛盾糾紛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模式運行情況。習近平強調,要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把黨員、干部下訪和群眾上訪結合起來,把群眾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規范起來,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
2019年末以來,浦江積極貫徹落實浙江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多措并舉,推進浦江縣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建設。
一是注重資源整合,實現“多中心”變“一中心”。成建制進駐縣綜治中心、人民來訪接待中心、民情民訪代辦中心、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等機構,實現紀委監委、政法委、信訪、公安、法院、檢察院等18個部門人員常駐,交通等4個部門輪駐。

浦江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
二是做優一窗受理,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設立無差別受理窗口,實行“一個口子”受理群眾訴求,對通過電話、信件、網絡等渠道反映的群眾訴求,實現自動導入、分流處理、集成辦理,實現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反映訴求、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能力。
三是集成多元手段,打造矛盾糾紛化解“聯合調處”模式。綜合運用在線矛盾糾紛化解平臺、“移動微法院”“浙里調”微信小程序等信息平臺,實行“線上調”“掌上辦”,為群眾開展遠程調解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對重大疑難矛盾糾紛和群體性矛盾糾紛實行聯合接訪、聯合調處、聯合督辦,真正把矛調中心打造成為回應群眾訴求的服務站、化解矛盾糾紛的終點站。
四是推進上下聯動,提升社會治理整體效能。著力抓好縣級矛調中心和鄉鎮(街道)“基層治理四平臺”建設,構建村(社區)全科網格,強化鎮村兩級社會矛盾糾紛綜合調處化解工作,推進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支撐作用,綜合集成基層社會治理綜合信息系統、視頻監控、視聯網等信息化資源,強化各類渠道信息的統一歸集和分流,形成縣、鄉、村、網格四級聯動技術鏈條。打造集線上流轉辦事、動態管理、調度指揮、預測預警、精準決策于一體的縣域社會治理“智慧大腦”。
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浦江的一系列生動實踐無疑為全國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供了有益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