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宿州蕭縣新莊鎮溝頭村,醫生上門體檢。
子女均在外務工,79歲的獨居老人孟美玲外出買菜成了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孟美玲的兒子將情況反映給了村干部。
考慮到孟美玲的實際情況,宿州市碭山縣趙屯鎮蔣莊村黨總支安排自然村網格黨員承擔起幫老人買菜、代繳電費等任務,為一家人消除了后顧之憂。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緊迫問題”重要指示精神,宿州市委組織部經過深入基層調研、研究謀劃,在全市創新實施為民服務“送到家”工作,推動服務資源下沉,以村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
孟美玲的案例是宿州為民服務“送到家”工作開展的一個縮影。這項工作開展以來,該市累計有33個部門下沉村級職能事項93類,累計服務群眾超過290萬人次。
“現在太方便了,各項服務都送到了家門口。”宿州市泗縣墩集鎮石梁河村村民尹小丹說。
種植了18畝草莓,趕上采摘季,不僅全家齊上陣,尹小丹還要雇人幫忙。
社保繳納、農合繳納、水電費繳納、小額存取款、網上轉賬、手機繳費、交通違法處理……因為服務資源下沉,原來需要跑到鎮上或縣城辦理的事項,如今均可在村部辦理。
為民服務帶來的便利,遠不止這些。
尹小丹介紹:“有時人在外地,打個電話給村里,網格員就可幫助寄取快遞、購買農資,幫忙協調農技人,甚至代售農產品。”
工作開展以來,各種服務資源不斷下沉到村。宿州市蕭縣將農商銀行“金農惠民寶”服務終端搬進全縣233個村級服務大廳,累計辦理業務108.21萬筆,交易金額4.637億元。
在實施為民服務“送到家”工作中,宿州市鼓勵基層創新創造、積極探索,先后多次召開現場會觀摩交流、調度推進。
除了政策、民生、金融、健康、關懷、跑腿、矛盾化解等常規為民服務內容外,碭山縣李莊鎮還根據群眾的不同需求,探索開展“菜單式服務”送到家。
兒子兒媳都外出打工,70多歲的周道民和老伴種植了7畝多梨樹。每到9月梨子收獲季,他就為水果銷售問題發愁,尤其是遇到裝箱、搬運等力氣活兒時,老兩口只能干著急。
為幫助村民售賣黃桃罐頭、酥梨、香油等農產品,周道民所在的李莊鎮李園新村,依托本村電商企業在村級活動場所設置電商服務點,從而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地處皖北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宿州常住人口570萬人,其中鄉村人口319.43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市和勞務輸出大市。
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日益增加,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
為了破解這些問題,宿州市委組織部推動各級各類服務群眾資源,以村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落地。
在開展為民服務“送到家”工作過程中,宿州市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組織村黨員干部深入群眾征集服務事項,并以縣區為單位梳理匯總,問需于民、服務于民,寓治理于服務之中。
為順應群眾民生關切點,宿州積極拓展服務方式,多渠道、多層次開展為民服務,推動由數量向質量、傳統向新型、物質向精神轉變。
宿州要求,“干部要入村頭、下地頭去聽取群眾的實際需求,與群眾同坐小板凳,同喝大碗茶,虛心接受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多干群眾急需的事,多干群眾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礎、利長遠的事。”
通過深入群眾、服務群眾,基層黨員干部才能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引導群眾成為鄉村振興的建設者、鄉村治理的參與者、鄉風文明的守護者,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離群眾最近、與群眾最親,這是基層黨組織的優勢。”泗縣墩集鎮黨委組織委員李慶龍說,通過為群眾零距離服務,加強了黨群、干群關系的密切程度,村黨組織也因此贏得了群眾支持,樹立了組織威信,開展各項工作更加順暢了。
堅持就近就便、規模適中原則,宿州市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劃分服務網格。
根據駐村幫扶干部、村(社區)干部、扶貧小組長、黨員等居住地或聯系網格劃分責任區,定點聯系網格群眾,宿州共劃分服務網格1.5萬個,組建服務隊伍6228支,織密上下聯動、全域覆蓋的為民服務網絡。
經過探索實踐,宿州開展為民服務“送到家”工作的成效正逐步顯現,廣大基層黨組織在服務群眾中樹立威信,贏得支持。
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效保障了3.79萬戶居家隔離觀察和生活困難群眾的生活必需品供應。
靈璧縣成立疫情防控保障小分隊1200余個,每天通過上門了解、微信群收集、網格員反饋等方式,及時了解群眾生活需求,提供代買代辦及心理疏導服務86.3萬余人次。
埇橋區針對因疫情導致的群眾就業難問題,對接本地企業,開通“就業直通車”12批次,為群眾提供從家門到廠門“一站式”服務。
試點先行、抓點擴面、逐步規范,這是宿州推進開展為民服務“送到家”工作的總體思路。
為順應群眾民生關切點,宿州積極拓展服務方式,多渠道、多層次開展為民服務,推動由數量向質量、傳統向新型、物質向精神轉變。
“為確保群眾辦事明了、干部服務明白,墩集鎮各村都將為民服務‘送到家的相關服務內容張貼于墻,從而做到網格到人、服務進戶。”李慶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