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苦等近五個月之后,因疫情停擺多日的CBA在6月20日迎來了復賽。復賽首日,球迷們暫時顧不上談論比賽勝負,而是紛紛發出“總算有比賽看了”的感慨。CBA在此時的率先復賽,其實具有超越籃球自身范疇的特殊意義。
突如其來的這場疫情,對于全世界的原有秩序構成了極大的破壞。疫情徹底消散之前,如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盡可能恢復秩序,將疫情對經濟和生活的影響降低到最低,成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本備受關注的各項體育賽事能否重新舉辦,以及舉辦過程中會產生何種效應,對整個社會都具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國內各大職業聯賽中,CBA搶在了中超之前復賽。如果在籃球范疇內進行國際對比,CBA的動作也比NBA快得多。作為先行者,CBA必定會在秩序維護和方案調整等方面付出更多的代價。但只要趕在其它職業賽事之前恢復,也意味著CBA會在一段時間內獨自占據體育舞臺的中央。能否利用好這段“獨占期”,將關系到CBA未來發展前景。
當然,如果僅從復賽首日各隊的表現來看,還是可以挑出不少毛病。比如明顯感覺到部分球隊備戰不力,導致球員在重回賽場之后遲遲找不到狀態;又比如隨著外援登場人次的大幅度減少,部分比賽的對抗強度有所下降;再加上出于安全考慮的空場安排,導致現場氣氛遠不及復賽之前,多少也影響到了場上球員的興奮度。
這些現象其實都在提醒CBA,“獨占期”固然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機會,卻不代表必然成功。此時固然沒有來自對手的競爭,但觀眾也不承擔必須重新觀看比賽直播的義務。想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需要CBA自己展現出足夠的魅力,并且在專業化包裝之后把故事講得更加精彩。
比如,外援大量缺位,肯定讓CBA的競技水平降低不少,但也為本土球員提供了更多出頭機會。又比如以往在每個比賽日的數據統計榜上,幾乎總是外援占據最醒目的位置。這次復賽首日,最出風頭的卻是收獲22分、15個籃板和6次蓋帽的周琦,還有26分、17個籃板和4次蓋帽的胡金秋。除了這些成名已久的國手之外,還有一批本土新秀也把握住突破外援籠罩的機遇,相繼交出令人驚喜的答卷。比如在南京同曦陣中,年僅22歲的李泓澎單場連中7個三分球,儼然有成為新一代“小李飛刀”的勢頭。在李泓澎的身邊,本賽季榜眼秀孫思堯也首次拿到“兩雙數據”,回應了外界關于他能否勝任CBA的質疑。
僅從比分來看,南京同曦其實是首個比賽日中的失敗者,而且是以雙外援陣容輸給了全華班的浙江廣廈。但李泓澎和孫思堯這兩名球員所具有的故事性,卻可能成為南京同曦乃至整個CBA的一筆財富。職業籃球成功與否,除了建立在高水平競技的基礎上,一定要擅長為各種賽場表現賦予故事屬性。比如在復賽首日與郭艾倫展開直接對話的林書豪,當初就勝演出一段名為“林瘋狂”的傳奇。一名此前還在為生計奔波的華裔高學歷球員成功把握住一夜成名的機會,接連打出堪比明星球員的華麗數據。如此具有勵志意義的經歷,固然離不開林書豪自身的努力,但也不可否認他所處的環境的確擅長演繹這類故事,通過包裝故事發展到包裝個人,進而實現對于賽事的成功包裝,最終將其兌換成市場上的真金白銀。
作為一個后來者和追趕者,CBA顯然不可能簡單復制別人的成功之作,但作為一項職業賽事,必須學會這種講故事的思維和套路。尤其在如此難得的“獨占期”,國內體育媒體尚處于長期無米下鍋的窘境,此時作為新聞素材最主要的貢獻者,CBA需要整合球隊、媒體、商家以及球迷等各方資源,一方面鼓勵球員在場內打好比賽,另一方面更要在場外講好故事,為整個賽事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如果能把握好機遇,這個因為疫情而被意外中斷的賽季或許能成為CBA邁向新高度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