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杰
截止到2020年7月,我國已公布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的名單,共計6819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也成為學術界廣泛關注的課題,如今傳統村落的保護有旅游開發式、生態博物館式等等。但這些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不能達到全要素保護的目標。而數字化技術能很好地實現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的要素記錄、情景展示和延伸發展等要求,逐漸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方式。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傳統村落的數字化保護有一定的研究,但是還不夠豐富。如何用數字化技術對傳統村落進行數據留存、信息加工、展示傳播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問題,對此需要予以重視并及時糾正。我國傳統村落的數字化保護任重而道遠。
傳統村落的數字化保護,即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傳統村落及其文化進行保存、守護和傳承,將現有的文字、圖像及空間資料轉化為數字形式的文獻、數據庫、靜止的圖像和3D動態圖像等等。

傳統村落數字化最早由聯合國教科文提出組織并進行推動,旨在將全世界文化遺產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保存和傳承。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世界記憶”項目,在全世界范圍內選擇典型的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和信息化保護。
我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起步較晚,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實踐,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如影響力比較大的數字化項目有:敦煌莫高窟藝術數字化保護項目、故宮博物院虛擬旅游、三峽文化遺產數字化展覽工程、國家博物館數字化工程等。
近年來,隨著傳統村落的遺產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學者們開始關注傳統村落物質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信息采集與數據標準化處理等問題,數字化技術手段也不斷更新,但總體來看,我國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還需深入探索。

目前,我國傳統村落數字化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數據留存技術:以圖形圖像、空間數據采集和存儲為核心;(2)信息加工技術:以三維模型構建和文化數據創意為核心;(3)展示傳播技術:以虛擬現實和網絡化展示為核心。這三個方面數字化技術的集成應用成為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的趨勢。
數據留存技術 對傳統村落的信息進行采集和儲存是傳統村落保護最基礎、最關鍵的環節。首先要獲取真實全面的數據,才能對傳統村落進行有效的保護。傳統村落的數據采集和存儲技術經歷了從紙質資料到數字化發展的過程,如今的數據留存技術主要包括圖形圖像以及空間數據采集和存儲。
圖形圖像的采集主要是采用平面掃描獲取繪畫、書籍、樂譜、剪紙等二維圖像、應用高清拍攝記錄村落景觀、民居古建、文物外觀,運用攝錄技術采集文化演出、傳承人描述等。傳統村落中景觀、民居、文物、表演等各類資源都可通過圖形、圖像進行數字化記錄。這類技術應用較早、發展很快、相對成熟,當前已成為傳統村落調查中一種較為常規的技術手段。空間數據獲取技術:傳統村落本身是一種物理空間意義上的特殊景觀,且村落中的民居、古建筑、文物等物質性遺產都具有顯著的地理空間特性。以遙感、三維激光掃描為代表的空間數據采集技術成為傳統村落三維空間數據獲取的主要手段。遙感技術主要應用于對村落大范圍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收集、村落景觀中要素的解譯以及村落環境動態變化數據的獲取。三維激光掃描以其獲取數據非接觸、速度快、精度高等優勢而成為傳統村落中民居古建、文物等空間數據獲取的有效手段。
信息加工技術 對傳統村落數字化信息的加工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技術為支撐,通過數據分析,為傳統村落的物理保護規劃設計、文化研究等提供翔實的數據支撐和決策支持;二是通過數據提取和三維模型構建,為傳統村落展示和傳播奠定基礎。空間分析技術:地理信息技術(GIS)以其在空間分析方面的優勢,已被廣泛應用于傳統村落不同尺度的空間形態、景觀格局、民居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和信息系統構建,并成為保護規劃、修復設計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三維建模技術:傳統村落的三維建模主要涉及兩種類型:一是對村域及其周邊構建三維地形模型,為全域查詢或展示提供基礎地理骨架支撐;二是對村落中物質形態要素如建筑、構件、文物等構建三維數字模型。
展示傳播技術 展示傳播是傳統村落保護和傳承的重要環節。虛擬現實技術和“互聯網+”傳統村落是傳統村落展示傳播的主要手段。
虛擬現實技術:村落信息涉及面廣、數據量大,單一靜態的展示不能滿足全域性、活態性的需求。而虛擬現實技術為實現傳統村落的逼真、形象表達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學者們將虛擬現實技術與不同時空的數據進行結合,以動態交互的方式開展全景沉浸式體驗,從而達到有效展播和傳承的目的。此外,虛擬現實技術還可以應用于傳統村落景觀創作、虛擬旅游產品開發、數字化博物館建設、與3D打印相結合的文化保護等。
“互聯網+”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數據來源豐富、種類多樣、專業性強,這對數據管理、分析和共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互聯網+”模式為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應用大數據存儲可以緩解海量時空數據管理和分析壓力,采用分布式計算能夠提升數據挖掘和信息提取能力,通過互聯網可以提高信息展示的交互性和文化交流的互動性,這些特點使“互聯網+ 傳統村落”成為當前的新方向,學術界和實務界已在相關方法、框架及應用方面開展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和初步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