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曉澍 王希
如果說古村落是人類最早的聚落形式,那么古鎮則是產生了小商品經濟后的形態。丙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地之一,以丙安古鎮為中心的丙安風景名勝區是赤水八大景區之一。丙安古鎮原始生態完整,森林覆蓋率高達82.9%,竹資源和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面積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世界自然遺產地赤水丹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丙安古鎮位于赤水河彎道處的三角地塊中,古鎮建筑群立于懸崖之上,下方就是赤水河。其形態緊湊,由三橋分立,其中紅軍橋橫跨赤水,連接的是公路和集鎮,而雙龍橋連接的是古鹽道和集鎮,并且是橫跨丙安河。另外一座橋是供市政交通使用,可通車連接公路和鹽道。而在集鎮主要道路上,則是由兩道門:太平門和東華門鎮守。整個集鎮,包含主街道和上面的村子,都是建在山體的巖石之上,從一個組團到另一個組團都要上上下下,樓梯仿佛縈繞在聚落間隙,村子也架設在巖梯上盤旋而上。河流彎道處發生環流作用,使泥沙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在太平門下方就有一處河流沖積形成的遺跡。洪水期河流斷面擴大,引起河漫灘洪水流速減小,洪水挾帶的細粒泥沙覆蓋在河床沉積物上,形成下部為粗沙河礫石組成的河床沉積物。上部為細沙或粘土組成的河漫灘沉積物。這種上粗下細的結構就是河流的二元結構。

古鎮立于水邊,水和橋相輔相成,整個古鎮由三座橋串聯,形成了閉合環路。
紅軍橋是為紀念紅軍長征時的四渡赤水而修建的。紅軍橋是一座懸索橋,橋墩是由鋼筋混凝土制作,橋板為木材和鋼筋。行走在橋面搖搖晃晃,能夠很好的重現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緊張危險的場景。紅軍橋是丙安古鎮旅游區的重要節點,從丙安市區打車前來,司機和乘客共同認可的目的地就是“紅軍橋”。雙龍橋原名“雙龍八墩橋”,始建于明代,幾經毀建,最后一次修建于清乾隆年間并得以保存。橋面用條石鋪砌,中間兩礅鑿有一雌一雄兩條龍昂首向上流方向,龍頭高出橋面。橋長32米,看1.6米,為當時赤水最早最大的一座石橋。從出東華門下高約20米的臺階即可看到。這座橋架設于赤水河的分流丙安河上。據傳在赤水至習水的公路沒有修通之前,雙龍橋是赤水通往土城的官道。而車行橋是唯一可以通車的橋梁,這座橋連接著古鎮對岸的公路和游客中心附近的道路。

不同于西方建筑以石材居多,在中華民族的廣袤土地上,自古以來木材資源尤為豐富,木結構建筑是中國建筑的標志性特征。而丙安古鎮的建筑素有“明清建筑活化石”之稱,自建鎮以來就以懸崖上的吊腳樓聞名一方,多年屹立不倒。
丙安古鎮吊腳樓建筑群建造在河灘的巖石上,因此也被稱為大石頭上的一座城。依山而建木質懸空吊腳樓,巧妙利用山勢、涵洞,鑿巖立柱,就地取材,充滿力量之美。
古鎮上有些建筑的墻體已經破損,通過破損墻體可以看到,墻體由竹篾作為“鋼筋”,用泥土作為“混凝土”筑墻;門窗有些仍沿用木窗,花紋樣式也相當精美。新建古建筑“鹽運茶館”,其檁條、椽子、雀替、橫梁等完全仿制古建筑。
鹽運古道位于赤水河畔,是雙龍橋和古鎮之間的一段石板路,位于仁岸鹽道必經之路,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境內現存近20處摩崖石刻。鹽道墻壁上保留了當年船夫將船栓到岸上的“石鼻子”,還有拴船的“石墩子”,沿岸還有一些纖道景觀小品。
一步街和葫蘆街是兩道城門之間的古街。一步街靠近太平門。一層業態多為飯館、民宿等。繼續往前就是葫蘆街。街道形似一個倒掛的葫蘆。當地人將葫蘆街比喻成古人裝錢的口袋,隨著赤水流來財富,從東華門流進古鎮囊中,而太平門如口袋出口。街面也是容財寬,耗財窄,有藏風聚氣之寓意。葫蘆街是古鎮的主要街道,也是游客主要游覽區域,長800米,與一步街接壤的地帶是最窄處,約為2.1米。

太平門和東華門分別位于街道兩頭。其中,太平門位于一步街入口,東華門位于葫蘆街出口;城門上方都是有建筑的,與“騎樓”類似。兩座門尺度大小相似,但所處的街道格局和視覺界面卻較為迥異,給人的感受也不相同。
東華門建于20余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其朝向如其名字一樣朝東,是觀日出河赤水河的好地方。它見證了南宋袁世盟平蠻,明朝李化龍平播,石達開部屬犯境,民國時川黔軍閥爭斗等。赤水河的滔滔河浪,在沿河一側的民居內清晰可聞。從葫蘆街較寬處約4-5米穿行出東華門,仿佛到了盡頭,出門之后豁然開朗,樓梯急轉直下,面向滔滔河水,大氣磅礴,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

經分析,以上文化空間可以分為幾大塊:主要街道區域、民居聚落區域、棧橋過度區域以及古鹽道區域。道路方面自成環線,主要環線通過三座橋相連,次要環線是山上的聚落民居。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主要環線上分布有雕塑、紅軍橋、太平門、東華門、雙龍橋以及游客中心。次要環線上分布有紅一軍團陳列館、耿飆將軍紀念館等等。
節點由道路串聯,而道路又經過了主要區域。這些元素是系統的,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丙安的古鎮印象。
丙安,又稱丙灘,是位于赤水河轉角處的大險灘。丙安古鎮位于赤水市中南部,距離赤水市區25公里。東與葫市鎮接壤,南與兩河口鄉相連,西與復興鎮共界,北與旺隆鎮相鄰,赤水河依畔而下,習赤公路至東向西穿境而過,是赤水聯接黔中各地的必經之路。
川鹽入黔,主要途徑是河運。由于赤水河灘多灘險,運鹽時必須分段易船進行,沿途集鎮分設鹽號,形成巨大的川鹽運銷網絡。鼎盛時期,土城鹽號多達十多家。現在的土城鹽號舊址建于晚清,是赤水河流域的重要鹽號。
丙安古鎮以紅色文化為契機大力發展旅游,其中,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是典型的標志物,位于葫蘆街和一步街交界處,陳列面積達390平方米,展品包括紅一軍團將士榜、革命回憶錄、敵我軍事檔案等,是紅色教育和主題活動的重要根據地。而紅軍客棧、紅軍超市等意象,也加深了古鎮紅色文化的氛圍。

視覺可達
大量的吊腳樓建筑屹立不倒,這已經成為古鎮的標志。在實際游覽中,建筑一側只能感受街道氛圍,無法去到河邊近距離觀賞木構之美;河對岸又較遠。建議在河邊設置步道,附以雕塑小品,為游客提供近距離的視覺可達性和觀賞氛圍。
歷史承載
在丙安古鎮,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是紅色文化。結合當前可視化、體驗式旅游方式依舊火熱的現狀,可以通過更多樣的方式來呈現歷史。例如建設可視化歷史博物館,新增體驗式旅游,例如村民劃船,河中進行表演,重現當年的鹽運文化;增設游船,讓游客親身體驗這種承載著上千年文化的鹽道。挖掘并展示當地其他歷史文化,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來說有著較大意義。
建筑安全
吊腳樓是丙安古鎮最為璀璨和引人注目的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以傳統的吊腳樓形式結構支撐在懸崖上,受力相對穩定。但經過多年風雨吹打,木材受到侵蝕,有些樓宇已經岌岌可危;通過詢問當地村民的意愿,大多數都希望對家宅進行加固與修繕工作,以保證居住安全。在多方努力下,吊腳樓的修繕已經被提上日程;通過政府的招投標,已經在進行之中。
人居環境
主要街道葫蘆街上,除了民宿業態較新,其他大多數的自住民居較為陳舊。目前課題組以“共同締造”為契機,由規劃師、村民共同實現人居環境的改善。通過房前屋后的自主治理,尋找專業人士進行托管。用更加現代、科學和經濟的方式,在發展旅游業和商業的基礎上,將這一片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發源地,進一步發揚光大。
丙安古鎮的意向空間是豐富的,并且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赤水河作為邊界,哺育著世世代代的鎮上居民,也流淌著鹽運文化,見證了歷史的進程。應當充分挖掘其潛力,將旅游開發與古鎮保護相結合,更好的發揚其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
(編輯/侯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