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太空軍軍旗的公布,太空,也逐步演變為大國角力的新戰場。
近日,美國公布太空軍軍旗,將太空認定為“作戰領域”。在美國的推波助瀾下,全球掀起太空軍事化浪潮,日本、英國等國均表示要發展太空軍事實力,北約也于2019年7月通過北約新太空政策,構建太空防御體系。可以看到,隨著越來越多的進攻性武器在地球上空日夜運行,太空或將逐步演變為大國角力的新戰場。
人類戰爭的演進與科技發展緊密相隨,伴隨著陸戰技術、海戰技術、空戰技術及電子戰技術的不斷發展,戰爭演進的軌跡一路從陸地延伸到海洋、空中及網電空間。相應的軍隊建設,也由陸軍、海軍拓展到空軍和電子戰部隊。而自自1960年8月美國成功發射并回收“發現者”13號偵察衛星以來,伴隨著美、俄、英等國對外層空間的軍事利用的不斷加強,太空軍事化已引發廣泛關注。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國家利益本位”階段,太空軍事化進展正呈現出加速態勢。
當前,隨著大量各類衛星等航天器的研究制造和在軍事上的應用,把傳統的進攻和防御的方式也帶進了空間領域。太空爆發沖突的概率大大增加。當然,由于美國在太空領域占據著絕對優勢,因此,未來太空戰的爆發與否,與美國的態度直接相關。從目前來看,美軍有關未來太空戰也有爭議:有一派認為,由于美國在軍用和民用方面都依賴太空,主宰太空是本質要求,因為太空代表著“最后的高空間”,因此一旦有國家要在太空領域構成對其威脅的話,應當主動介入遏制其發展,這顯然就給沖突埋下了隱患。可見,這一派認為太空軍事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果美國不為此進行準備就是失職。還有一派別承認太空的重要性,但試圖保持現狀,通過軍控協定將太空軍事化限制在被動系統,或者至少是防御系統。從外,還有一個學派聲音比較弱,其可以被稱為“太空避難所”派,有時被稱為“太空鴿派”,主張禁止太空的軍事活動,避免發生太空戰。
未來太空戰爆發的概率,主要看世界主要國家太空實力的對比,以及是否嚴重威脅到美國的太空利益,還有就是美國軍方不同派別意見的內部博弈,可以講充滿了變數,但從準備聯合作戰的角度而言,太空領域的對抗肯定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科技發展趨勢及戰爭演進規律的宏觀研判,可以為我們做好太空戰相關應對提供借鑒:
其一,要關注太空信息支援保障對抗?;诤教旒夹g的發展,未來太空作戰的一種形式是太空對地球表面的信息支援保障。這種太空作戰形式是利用各類人造衛星等天基信息資源的優勢,如不受國界、氣候以及晝夜限制的特點,通過在太空實施大范圍的機動,為整個戰爭系統提供全天時的偵察、導航、通信、指揮、控制等方面的作戰支援,并利用太空衛星等天基信息資源將陸、海、空戰場和電子信息系統緊密結合,為聯合作戰提供保障,使地面武器系統力量能力倍增。
其二,要關注太空信息干擾及致盲作戰。未來太空作戰的第二種形式是太空信息干擾、致盲作戰。這種太空作戰實際上就是太空信息戰,具體作戰樣式主要是干擾和致盲作戰。這種作戰主要是破壞敵方的兩種系統:一種是破壞敵人的指揮系統,割斷和破壞敵人指揮系統、作戰系統、武器系統和保障系統等相互間的聯系;另一種是破壞敵人的軍事信息系統,包括探測偵察設備、計算機設備、通信設施、指揮控制設施以及信息處理與顯示設備等。
其三,應關注奪取太空控制權。未來太空作戰的第三種形式是太空控制、摧毀作戰。軍用衛星作為軍隊在太空中的“眼睛”和“耳朵”,對部隊的軍事行動有著巨大的支援作用。特別是以空間站和天基武器系統組成的作戰平臺,是太空作戰賴以依托的“制高點”。奪取太空戰場的主動權,必須首先著眼于摧毀對方的軍用衛星和太空基地。因此,未來太空作戰的一種形式就是以摧毀軍用衛星和太空基地為目的的太空控制作戰。
其四,要關注服務于地面戰場的太空對抗。未來太空作戰的第四種形式是利用武器系統從地球表面或太空直接擊毀敵方天基系統或利用天基武器系統對地面實施打擊。這是未來太空作戰最高級的作戰形式,可能將是未來太空戰的主要作戰樣式。所使用的武器種類包括激光、部署在軌道上可機動的反衛星導彈以及地面的導彈等。其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確、快速、全球的打擊能力,阻止侵略或打擊軍事目標。太空戰場的重要使命是服務于地面戰場,為地面作戰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美國計劃組建打造的這支太空軍部隊主要是應對其宣稱的所謂“太空潛在威脅”,部隊屬性也是空間作戰,主要職能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攔截對美國有威脅的洲際導彈;二是配合美國軍方在戰時摧毀敵國衛星。因此,美國太空軍所裝備的武器,主要包括各類微波武器,天基激光武器,高能定向武器,以及常規的攔截導彈等等。我們反觀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其誕生于美蘇冷戰對抗的大背景下,其主要功能還是一支依托戰略洲際導彈來完成大氣層內空間作戰任務的部隊。這與美國提出的空間作戰有較大區別。
具體而言,俄羅斯戰略火箭軍部隊地位和陸??杖娖降?,承擔著重大的核威懾任務。當年蘇聯的戰略火箭軍強大無比,坐擁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核武庫,讓美國都心驚不已。而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也繼承了這支強大的部隊,時至今日俄羅斯的戰略火箭軍也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核武庫,就連美國的導彈部隊也不一定比俄羅斯的戰略火箭軍更強。

相比于俄羅斯的戰略火箭軍,美國卻走了另外一條路,美國并沒有專門的戰略導彈部隊,而是將這一軍種打散分布在了海空軍之中,比如美國的所有陸基洲際導彈和核彈頭都歸屬于空軍,而潛射洲際導彈和核彈頭則隸屬于海軍,不過不論海軍還是空軍,這兩者都不具備有使用核武器和洲際導彈的權限,而是必須通過總統和司令部的核密碼授權,缺一不可。由此可見,美國的太空軍與俄羅斯的戰略火箭軍還是存有明顯的差別。
以現階段軍事技術發展水平來看,太空戰必將先于對手的衛星發起攻擊,使對手喪失太空偵察與通信能力,進而使得地面軍事力量處于癱瘓狀態。

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都極其依賴軍事衛星來指揮部隊和通信,大大小小的導彈發射任務乃至使用核武器的命令都要通過衛星來完成信息的轉達和任務的執行。而且,從地面或者空中發射的反衛星武器能夠直接摧毀衛星,通過高科技手段,諸如信號干擾、黑客行為乃至激光武器,都會嚴重擾亂衛星的上行和下行數據傳輸。因此,在太空這個新的戰爭領域,如果真的發生了類似“星球大戰”這種層面的較量,那么其所帶來的后果將會是無比可怕的——互聯網中斷、通信信號大受影響、GPS無法使用、金融市場崩潰。對壘雙方的軍隊,一旦有一方處于劣勢地位,則將面臨高科技優勢一方的非對稱打擊,其作戰力量一旦聽不到、看不到,面對到來的敵方來襲,將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這對于軍事活動來講,無異于災難性的。
此外,一旦爆發太空戰,很有可能就會產生海量太空垃圾,并且垃圾在超過閾值后可能會導致不可逆轉的衛星被毀的連鎖反應,如果近地軌道的碎片增加,那么就將增大與其他軌道物體的碰撞概率,在彼此碰撞后產生更多碎片,進而不斷惡性循環,使得軌道上所有衛星全部被摧毀的情況出現。任何衛星在軌被摧毀都有可能給世界各國的其他衛星帶來不可預知的損失,很多碎片過小但是飛行速度極快,根本無法計算軌道。
由此可見,未來如果發生太空戰,本身不會毀滅地球,但是一旦失控,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升級,尤其是對于有核國家而言,倘若引發了核力量的觸發,那將是災難性的,這對于地球瞬間毀滅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編輯/高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