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剛
人工智能高速發展,會形成怎樣的新物種?這除了是很多科幻作家的浪漫問尋,更是科學家們一直想要尋找的答案。那么,即將到來的“新物種”是誰?
顯然,無論他們是誰,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自然人,我們不能稱之為“他”或“她”。而且他們有了與人類相似的情感和主觀意志,我們也不能把他們看作普通動物或普通物體,因此也不能稱之為“它”。
科幻界給了這樣一種稱呼——他者。比如外星智慧生物、擁有較高智能水平的機器人、生物工程技術復制或改進過的人、人工干預使之擁有智慧的動物、幾十萬年前智人的兄弟物種尼安德特人……我們把這些不是自然人、不是普通動物、不是普通物體的智能物種統稱為“他者”。
電視劇《慶余年》中的五竹,就是這樣一位“他者”。
五竹本來一直是一位沒有感情的絕頂高手,為守護范閑而生,他具備的所有特征都讓觀眾開始猜測他是個機器人。
慶國的四大宗師已經達到了人間武力值的巔峰,而毫無真氣的五竹叔卻能輕易將大宗師之一的苦荷拖住,可見他們目前基本處于同一水平。而五竹叔一直蒙著但依然能視物的雙眼,肯定隱藏著更大的力量,畢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是人力修煉所能及的。
我們知道,目前的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經遠超人類,但優勢大多集中在與情感無關的方面。可是只要我們還希望人與人工智能進行交互,機器的情感問題就不能逃避。阿里巴巴與清華大學在2018年已經簽署了一項戰略合作,成立人機交互實驗室,探索下一代人機交互方式,使人工智能具備“五感”——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并能對人類的情感和情緒進行分析和理解,并進行反饋。雖然目前機器人在這塊領地上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但五竹提醒了我們,情感這塊似乎是人類專屬的領地可能也會不堪一擊。
如果五竹叔一直是這個沒有好奇、沒有欲望的高手,無論他多么的強大,在“圖靈測試”面前也只能給他59分,他終究只是個乖巧而順從的機器人,是我們人類智慧生產出的完美工具。
但當他聽到前主人葉輕眉給他的信時,突然毫無征兆地露出笑容,場面十分溫暖。我們本著嚴肅的態度回過頭來審視這一場景,卻發現一個世界已經坍塌,這個微笑足以給他再加上1分,他在“圖靈測試”面前及格了,他已經邁過了強人工智能的門檻。
很多人都曾對人工智能憂心忡忡,大都是因為這個可能存在的笑容,它代表著機器人侵入了人類最后一塊領地,在人機大戰的擂臺上,人類只能顆粒無收。
有人可能覺得,這只是電視劇而已,五竹的笑只是編劇讓他笑,人類的情感如此復雜,這一天還很遠。對,恰恰是因為人類的情感過于復雜,復雜到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到底是什么東西,它是來自大腦、來自神經、來自內分泌系統、還是來自心房的顫動?我們目前很難肯定地給出答案。我們更加不能肯定的是,如今已經漸漸復雜到成為“黑箱子”的機器人,在算法和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是否會突然產生情感和自主意識。這種偶然的突破可能類似于智人的進化,也可能是一種我們完全沒有想到的方式,我們從飛機的發明過程可以思考這種可能性的存在,人類模仿了上千年的鳥類飛行,最終取得突破的飛機和鳥類的飛行原理本質上并不一樣,但性能要強大太多。
不管你持怎樣的觀點,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對人類自身的威脅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經發出警告:“完全人工智能的研發意味著人類的末日。”一直對人類未來憂心忡忡的埃隆·馬斯克也曾說:“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人工智能。如果必須預測我們面臨的最大現實威脅,恐怕就是人工智能。”
雖然有著眾多的不可能?但是,他者的出現,會給人類帶來什么呢?
這是一個和倫理有關的話題,被討論過很多,但在這個故事的場景下,仍然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最近的幾百年,人類的身上一直彌漫著一種難以置信的樂觀主義,似乎未來總是充滿光明,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歷史也一次次證明,這種匪夷所思的瘋狂大多時候并沒有錯。或許尼采說的對,“人是一根系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繩索”,人的使命就在于永不停歇地進化,不斷和過去的自己揮手告別。

今天的我們,仍然沒有必要過于憂慮,弱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能還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我們以上的討論是有前提的,就是人類科技在很長時間內仍然會以加速形式躍進。但極有可能出現的是,特定的科技經過一定時間的快速發展,會遇到一些難以逾越的瓶頸。計算機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們一般用摩爾定律來衡量,但連提出摩爾定律的高登·摩爾本人也在2015年說:“我猜我可以看見摩爾定律會在大約10年內失效,但這并不是一件令人吃驚的事。”
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之間的鴻溝,可能要比我們想象的大很多,類似的故事仍然會長期存在于科幻小說里,我們可以放心的擁抱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的更多可能性,迎接那未知但依然讓我們憧憬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