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志昳

摘? ? 要:一部優秀的電視專題片,就是一曲催人奮進的時代號角,她能感動人、鼓舞人,并引領人。她能讓人們的精神家園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那么,怎樣才能攝制出優秀的電視專題片呢?作為一名電視工作者,結合工作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從電視專題片定位、電視專題片文本、電視專題片剪輯等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關鍵詞:電視專題片;要素;方法
一、深思并精準化確立專題片定位
我們都知道,電視專題片是運用現在時或過去時的紀實,對社會生活的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給予集中深入的報道。它是介乎新聞和電視藝術之間的一種電視文化形態,既要有新聞的真實性,又要具備藝術的審美性。
在日常電視節目觀看中,我們會看到各型各色的電視專題片,各類型的電視專題片從社會紀實到大千宇宙奇觀無所不括。其中不難發現,凡優秀的專題片其定位都十分精準,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認為應當把握五個要素。
(一)背景要素
電視專題片中的畫面背景,就是在拍攝過程中的周圍環境,是電視專題片的基本構成因素,也是電視專題片所反映的人物的性格、命運和事件賴以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根據和基穿。一般來說,電視專題片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時代背景、文化背景、自然背景。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定位來選擇不同的背景。一個大的背景塑造是電視專題片塑造氛圍的要素之一,這樣就能讓廣大電視受眾更好地體會專題片的意境。
(二)真實要素
電視專題片的真實性包括外在和內在真實的統一。電視專題片在表現或保留生活真實面貌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部成功的電視專題片,它是形象真實和內在情感真實的完整統一。因此,在拍攝電視專題片時,一定避免一些人為的擺布和虛假的東西,力保專題片的真實性。任何時候,以最真實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是專題片的使命所在,這也是“電視人”的使命。
(三)構思要素
電視專題片的構思:一要完整,二要新穎,三要科學。在攝制過程中,要本著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宗旨,堅持“以視為主,以聽為輔”,協調和處理好畫面、同期聲、字幕,解說詞等方面的關系,使電視專題片諸要素及構成諸要素的子要素之間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共同為突出主題服務。構思精巧、情節跌宕,才能更好吸引觀眾。
(四)典型要素
所謂典型就是所選取的人或事在一個時期一個地方具有時代性、現實性、代表性。大國工匠、兩彈一星元勛、感動中國人物等先進人物都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典型人物。他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都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發展需要。將類似于這樣的典型制作成電視專題片,就會收到很好的社會效益。
(五)細節要素
細節是表現人物、事件、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單位,典型的細節能以少勝多,以小見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只有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鮮明的攝影攝像畫面、生動感人的生活場景才能達到表現情、蘊含理的效果。而要表現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動感人的生活場景,就必需表現細節。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
以上五個要素相互融合,把握運用好了將對專題片定位精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嚴謹并藝術化創作專題片文本
電視專題片文本是電視專題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專題片專遞信息的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電視專題片解說詞,二是電視專題片分鏡頭腳本。
(一)解說詞創作技法
就電視專題片的解說詞而言,它是對電視畫面內容的文字解釋和說明。解說詞與電視畫面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之間互為作用、相互補充和印證,她就像一根鏈條把電視畫面與同期聲連接起來,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的集合體。
電視專題片解說詞要求敘事干凈利落,語言力求口語化、形象化。寫好解說詞,等于專題片成功了一半。就此我們可以從 “開頭、正文、結尾”三個方面去探討。
1.開頭。在一個完整的構思框架內,開始要介紹事件發生的地點和環境,事件情節要有特點,開始就要抓住電視觀眾。通常的開頭有兩種結構。第一種為標題前面小序型:在出現標題之前有一段畫面或文字說明,對標題加以解釋;第二種標題開門見山稱之為直接型:開始為標題,隨后出現與正文和畫面。
2.正文。專題片解說詞的正文部分寫作,對應畫面來講也就是聲畫組合。一般有三種寫法:第一種是聲畫合一方式。第二種是聲畫組合方式的空位解說方式。此方法擺脫了“寫實”,走向“寫意”并產生含蓄淡雅的藝術效果。第三種是聲畫組合方式的聲畫對位。也就是聲音和畫面按照本身表現事物規律的方法去發展,為了充分地表現主題,遵照其畫面和解說詞之間取長補短的方式。
3.結尾。解說詞的結尾和寫文章的結尾一樣,也要和開頭構成呼應關系。結尾一般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自然結尾型,事件說完就自然結束全部節目。第二種是回應全文式,多數寫一些總結、評論、抒情和展望等語言,配一些畫面,用以加強對觀眾的感染力。怎樣才能把解說詞寫好?我三點實踐感悟。第一對采訪對象的詳實了解、深入體驗是寫好解說詞的前提;第二融入真摯情感;第三、苦練扎實的文字功底和文學藝術修養。
(二)分鏡頭腳本創作技法
一個好的分鏡頭腳本是拍攝電視專題片的標本。那么它包括哪些內容?第一、鏡頭運用和場景調度。鏡頭運用和場景調度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情節時段里,確定拍攝反應專題片主題的特定場景,確定拍攝手法,確定運用那些拍攝技巧,如有運動鏡頭還是定格鏡頭,是外景還是內景,先拍攝那個鏡頭等等。
第二、鏡頭拍攝時長調度。反應不同的主體和情節,鏡頭時長有所不同。
三、尊重并運用好專題片剪輯規律技巧
電視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后期剪輯是電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專題片的剪輯不同于新聞與電視劇等片種的剪輯,它有著自己的剪輯規律和技巧。制作一部好的專題片需要很多條件,比如選題好、拍攝精、細節感人、解說優美、節奏性強的剪輯等等,下面就從剪輯的角度探討一下如何把一部專題片剪出彩來。
(一)要根據專題片的特點
電視專題片具有“一短四多”的特點,一短就是時間短,一般為10~30分鐘,最長不超過30分鐘;四多就是鏡頭多、語言多、特技多、字幕多。針對這“一短四多”的特點,剪輯師要在符合觀眾思維方式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來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二)必須遵循電視剪輯規律
在剪輯過程中除了遵循鏡頭“動接動”、“靜接靜”的組接規律外,在剪輯人物的回頭、低頭、抬頭、轉身這些動作時,如何找到正確的剪輯點呢?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通過回放一幀幀畫面可以看到,一個人受客觀意識所支配,每次在回頭、低頭、抬頭、轉身這些動作前,都要眨一下眼睛,這也許是人體自身的一種生理現象,但抓住這個特點,剪輯就得心應手了,剪輯后的動作就非常流暢。例如,上個鏡頭和下個鏡頭都有眼睛閉實的那一幀。在剪接時,找到上下鏡頭眼睛閉實的那一幀作為兩個鏡頭的剪接點,接起來就非常流暢。如果上個鏡頭眼睛有閉實的那一幀,而下個鏡頭眼睛沒有閉實的那一幀,這種情況下,在剪接時上個鏡頭用眼睛閉實的那一幀,下個鏡頭用眼睛睜開前虛的那一個幀;同樣,上個鏡頭用眼睛剛閉虛的那一幀,下個鏡頭就用眼睛閉實的那一個幀。這兩種情況,剪出來的效果都仍然流暢。還有上下鏡頭眼睛都沒有閉實的那一幀,剪接時要選用上下鏡頭中眼睛閉虛的那一幀或第二幀作為兩個鏡頭的剪接點,組接起來非常流暢。
(三)要把握鏡頭組接的節奏
專題片節奏除了通過鏡頭的轉換、音樂的配合、配音的抑揚頓挫等因素體現外,還需運用組接手段,控制鏡頭的長度和數量、調整鏡頭順序、刪除多余的枝節來完成。對于鏡頭的長度,一般情況是遠景、中景等鏡頭畫面包含的內容較多,觀眾看清這些需要的時間就長,畫面停留時間可長些;對于近景、特寫等鏡頭,畫面包含的內容較少,觀眾只需短時間即可看清,畫面停留時間可短些;還有就是比較亮的畫面要比暗的畫面要長一些;表現靜的畫面要比表現動的畫面停留時間要長一些。
但是,處理任何一組畫面,它的節奏和鏡頭的長度,都要服從專題片所要表達的內容,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內容決定形式,而不是用形式框內容。如果在一個寧靜祥和的環境里用了快節奏的鏡頭轉換,就會使觀眾覺得突兀跳躍,心理上難以接受。而在一些節奏強烈,激蕩人心的場面中,就應該考慮到種種沖擊因素,使鏡頭的變化速率與觀眾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強觀眾的激動情緒,達到吸引人的目的。
(四)整部專題片的影調色彩要統一
對于一部專題片來說,畫面應該保持影調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對比強烈的兩個鏡頭組接在一起(特殊需要除外),就會使觀眾感到生硬、不連貫,影響內容流暢表達。如果前期拍攝沒有達到影調和色彩一致,那剪輯師就要在調色上下工夫了。
(五)背景聲的處理要得當
一部電視專題片,需要在畫面、解說、音響、音樂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取得完美的藝術效果。事實上,我們經常在觀看某種東西時,會去側耳傾聽一個來自別處的聲音。盡管影片中可以容納多種聲音,但在同一時間內,只能突出一種聲音。因此就要盡可能地不在同一時間使用各種聲音,使它們在影片中交錯開來。總之,影片中的各種聲音,要有目標、有變化、有重點地來運用,應避免聲音運用得盲目、單調和重復。當我們運用一種聲音時,必須讓聲音和畫面密切結合,發揮聲畫結合的表現力。
專題片剪輯不是簡單的素材堆砌,而是精華的提煉,是畫面、聲音、動畫、文字等的完美融合。要根據專題片的特點,找出最容易出現的剪接點、節奏、影調色彩、背景聲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剪輯。隨著科技的發展,影視后期剪輯及特效設計越來越有時代氣息,所以這些剪輯的知識和技巧還需要進一步總結。
綜上所述,我認為要攝制出高質量電視專題片的必然途徑是:一、深思并精準化確立專題片定位、二、 嚴謹并藝術化創作專題片文本、尊重并運用好專題片剪輯規律技巧,三者綜合具備,就能成就一部觀眾喜聞樂見、具有時代烙印、優秀的電視專題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