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悅
摘? ? 要:《我的人生哲學》為梁實秋先生談一些日常瑣事,通過閱讀了解梁先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教育學中的人的發展特點和人的身心發展主要的影響因素理論結合做出延伸解釋并引發思考。
關鍵詞:教育觀;人的發展特點;人的身心發展主要的影響因素
梁實秋 (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杭縣(今杭州)人。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我的人生哲學》是梁實秋最為大眾珍視的散文作品集,囊括了人生的諸多方面,他談生活常態、談超凡情愫、談心靈性情、談脫俗雅趣等,博古通今,真知灼見。《我的人生哲學》分為“做人從早起起”“學識生滋味”“人生貴適意”“生活有真知”四個部分,大多是日常瑣事,是我們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一個“顯微鏡”。作者從生活小事入手,從中闡述了自己對人生道德和思想修養以及日常生活常態的解讀,見解獨到,深入人心。讀者可從中體會到他的儒雅人文情懷、以及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時也能夠為讀者指點迷津,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三言兩語道盡人生智慧,點點滴滴皆是生活本真”。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生活本真即為教育,我們從生活點滴接受教育,培養知識技能和思想品德,最終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
一、《我的人生哲學》與人的發展特點
人的發展特點可從不同角度來區分,這里從哲學、人類學和教育人類學來看,分為未完成性和能動性。
人是未完成的動物,杜威認為生長的條件是“未成熟狀態”并指出:“未完成的人為生長而有的特殊適應能力,構成他的可塑性。人的可塑性不同于油灰或蠟的可塑性。他并不是因為外來的壓力就改變形式的一種能力。......人的可塑性主要是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是從以前的經驗的結果為基礎,改變自己行為的力量,發展各種傾向的力量。”在“做人從早起”這一部分作者從一天初始要干的事情,早起說起。因為人是未完成性的動物,而每個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想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需要從每件小事中培養習慣,構成可塑性,比如早起。文中還提到“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在幼小的時候最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之后,要想改變過來卻還不容易。”這也就印證了杜威說的在塑造中形成改變自己的力量,通俗來說就是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將習慣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養成后,便無勉強之意,遇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適合于“自然”的生活。而在中國的古諺語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說法,比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在長輩口口相傳中已經將這些道理對我們重復很多遍,不經感嘆中華文化魅力的強大,將道理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中。
人是能動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人必須自我完成,必須自我決定進入某種特殊的事物,必須憑借自身的努力力圖解決自身出現的問題。”人的能動性具體表現在人的能動、自主、自覺、自決和自我塑造等方面。他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設,為教育活動指明了方向,也為教育活動提供了基本的依據。在“做人從早起”這一部分中的制服里敘述了人的能動性,青年因為不愿按規定穿制服的事情和教官發生沖突,并擬予開除處分,梁實秋先生對該生進行勸說談話,其中讓我觸動最深的這句為“天下本沒有絕對的自由。為了紀律,犧牲一點自由,也是常有的事。如果你太重視自己的主張,甘愿接受后果也不肯讓步,我對你這份為了原則而不放棄立場的道德勇氣,也是很能欣賞的。”因為這一席話,改變了固執不已的學生。首先我要贊揚梁先生的談話方式,作為老師他做到了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的原則,并未強制性的要求此學生必須明天起穿上制服,而是將道理授予他,尊重他的選擇也欣賞他的勇敢,這是一位教師對自己專業素養的高度自信也是“民主型”師生關系的范例。其實我還要贊美這位學生,雖然年輕時會因一時沖動做出出格的事情,但因為他具有自主能動性,在對待事情做抉擇時,選擇了對的方向,迷途悔改是很多人都無法辦到的事情,多得是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氣勢。
二、《我的人生哲學》與人的身心發展主要的影響因素
人的身心發展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三方面:遺傳素質,環境和個體能動性。
遺傳是指人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和神經系統的特點等。這些遺傳的生理特點也叫遺傳素質。遺傳作為基礎性條件決定我們的生理和物質基礎,但不可過分夸大。
環境是圍繞在個體周圍,并對個體自發地發生影響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作用的主要是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包括所處的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經濟生活、文化生活、風俗習慣以及家庭、鄰里、親戚、朋友、學校、娛樂場所等。在“做人從早起”的胡須和頭發部分,提到了“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因為受環境影響年輕人留起了小胡子,大概率是想展示自己的“可靠”,但總是有些讓人啼笑皆非。按照“身體膚發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說法,作為傳統觀念來說,我們不可輕易的做出一些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這也是環境對我們的影響。綜上兩點,我們不必太擔心社會環境會對孩子造成太壞的引導,善和惡是一直存在的,若只盯著惡那必然會結出惡果,作為家長需要做的事告訴孩子是非對錯,才能在人生路途中一直保持心中的善,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
人的能動性是在人的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并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人在以自己的活動為中介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接受著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改造著環境,并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改造著自己。與上述道理相同,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變環境中壞的影響,這樣我們才能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
梁實秋先生的人生哲學中包含生活瑣事甚至細節,有時可能會在閱讀到某個片段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描寫有趣的場景腦補出畫面哈哈大笑,卻又在下個句子中陷入沉思,思考人生的意義,而這些都是扎實的文字功底給我們帶來的閱讀體驗,也讓我們延伸到教育領域多思考一些,探尋教育方法中的親近感。
參考文獻:
[1]梁實秋.我的人生哲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