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思

抗美援朝的蘇聯飛行員和蘇聯戰機
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時,蘇聯空軍也參加了抗美援朝,中蘇兩國都為朝鮮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過去人們對于蘇聯空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貢獻有所忽略。在紀念抗美援朝戰爭70 周年之際,這一史實值得記上一筆。
1950 年6 月25 日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共中央領導人和蘇共中央領導人都高度關注局勢的發展。朝鮮戰爭每天的戰況材料,毛澤東、斯大林都在第一時間閱讀、分析。支持朝鮮人民軍是中共中央和蘇共中央的共同想法。6 月27 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軍直接介入朝鮮戰爭,并命令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7 月7 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并糾集15個國家拼湊成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緊急入朝,支援南朝鮮李承晚政府。美軍仁川登陸后,朝鮮戰爭局勢發生了變化。此時,中共中央開始考慮派兵入朝作戰問題,斯大林也在考慮這個問題。考慮到如果蘇聯直接派兵入朝作戰,將與美國發生正面軍事沖突,很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當時蘇聯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損失很大,還沒有完全恢復,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僅沒有傷筋動骨,而且撈到了好處。此時如果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明顯對蘇聯不利。因此,中共中央和蘇共中央都考慮由中國派兵支持朝鮮人民軍作戰的可能性。但是中共中央在作出這個決定時,考慮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沒有建立起空軍部隊,沒有制空權,無法為志愿軍地面部隊提供支持,而美國則有空軍支持,志愿軍入朝作戰將遭受美軍空軍轟炸,會遭受很大損失。因此,中共中央向蘇聯方面提出,請求蘇聯派出空軍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地面部隊作戰。
斯大林早在中共中央決定出兵朝鮮之前,就初步考慮了由中國出動地面部隊,蘇聯出動空軍部隊,共同對美李軍作戰的方案。7 月13 日,斯大林在經蘇聯駐中國大使羅申轉給中共領導人的一封電報中說:“我們尚不知道您是否已經決定在中朝邊界部署九個中國師。如果您已經做出這樣的決定,那么我們準備給您派去一個配備124 架飛機的噴氣式殲擊師,用于掩護這些部隊。”“我們打算由我們的飛行員培訓中國飛行員兩到三個月,然后把全部裝備轉交給你們的飛行員。我們打算讓在上海的航空師也這樣做。”斯大林主動與中國方面聯系,目的是想敲定這個方案。
斯大林的這個電報,不僅明確了蘇聯要派空軍入朝作戰,而且確定了派出空軍入朝作戰的具體數量,特別是蘇聯方面答應為中國提供空軍裝備,將已經在上海的空軍師也交給中國,這是最實際的支持,對中國盡快組建起空軍十分有利。收到斯大林的來電后,中方由周恩來主持起草、經毛澤東審定,于7 月20 日發出了一份以毛澤東名義給斯大林的回電。回電表示:對于您的這一提議我們十分歡迎,對您和蘇聯政府所給予的援助和支持深表感謝。電報中還提出了空軍裝備交接、改裝、人員培訓的方案。25 日,蘇聯政府通過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轉告毛澤東、周恩來,受斯大林的委托,擬議的訓練中國的噴氣式飛機飛行員的方式和期限,已經通過。這份電文與此前的斯大林口徑相同,大意是:已經確定把蘇聯移交給中國軍機之事敲定下來了,還特別提到將在上海的蘇聯空軍師交給中國。另外,斯大林還決定,派蘇聯空軍到中國東北地區擔任防空任務。
當時的東北地區,實際上已經是抗擊美國侵略朝鮮的后方基地。隨后,蘇聯空軍在1950 年8月和9 月,僅僅用兩個月時間,就把一個噴氣式殲擊機空軍師派駐到中國東北,這個師有3 個團,120 架噴氣式飛機。當時蘇聯的噴氣式戰機是世界上比較先進的,美國的戰機比之也稍遜一籌。有這個蘇聯空軍師進駐中國東北,無疑使中國東北地區的防空力量大增,美國派空軍對中國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轟炸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中國有了東北地區這個大后方基地,派出志愿軍入朝作戰就有了底氣,減少了后顧之憂。
蘇共中央與中共中央領導人在1950 年7 月共同作出的決定和當年8 月和9 月就實施到位的這個計劃,對于中共中央在10 月作出派志愿軍抗美援朝的決定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9 月15 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主力遭受重大損失。美國軍隊和“聯合國軍”以及李承晚部隊不顧中國方面的警告,先后越過三八線持續向北推進,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處于被滅亡的危險境地,金日成寫親筆信派人送到中國,請求中國派兵支援。毛澤東于10 月初收到這封信后,中國是否派兵赴朝參戰的問題迅速提到中共中央日程。10 月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出這個決定,是以蘇聯派空軍掩護中國入朝參戰部隊為重大考慮因素的。但是中共中央沒有想到蘇聯卻在這個問題上開始猶豫不決了。
同是10 月5 日這一天,斯大林召集蘇共中央政治局成員討論朝鮮危機問題。經過反復研究,最后形成了一個一致意見:如果蘇聯與美國發生正面軍事沖突,將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蘇聯目前的情況沒有把握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蘇聯應該不惜任何代價避免蘇、美在朝鮮的直接沖突。而對于蘇聯方面的猶豫,中共中央還一無所知。10 月8 日,毛澤東發布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志愿軍的先頭部隊已經集結在中朝邊界準備進入朝鮮。
斯大林為什么在這個重大問題上態度變化了呢?原來,他是在審視世界軍事格局和蘇聯的實際情況后才猶豫不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蒙受重大損失的蘇聯在整體實力上,不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不大卻獲得很多利益的美國。戰后,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當時蘇聯與美國對抗的主要方向是歐洲。在歐洲方向,美國建有很多軍事基地,有包括空軍在內的大批駐軍,蘇聯方面當時并不知道美國在歐洲到底部署多少戰機,但把西方陣營中其他國家的軍事力量綜合起來考慮,認為蘇聯在歐洲方向上不占優勢。蘇聯在西伯利亞方向上的軍事力量總體看也不強,如果蘇聯在遠東與美國發生正面軍事沖突,必將把歐洲方向的一些軍事力量東調,這樣會造成蘇聯總體戰備失衡。如果此時在歐洲方向上發生兩大陣營的軍事沖突,對蘇聯會產生致命威脅。另外,蘇聯如果把主要軍事力量東調,需要時間。從軍事角度看,調動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很多軍事漏洞,調動后蘇聯在歐洲方向上對西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將大為降低。蘇聯如果派空軍赴朝鮮參戰,就不能只調一兩個空軍師的兵力,必須在遠東地區形成對美國的空中優勢才有打勝的把握,否則只能是給對手提供空中靶子。如果馬上調動歐洲方面的空軍去朝鮮參戰,歐洲方向上的空中防衛結構也會被打破。這是任何有軍事常識的人都不能匆忙作出的決定。

1959 年的毛澤東
10 月8 日下午4 時,麥克阿瑟派出兩架美國F-80 戰斗機侵入蘇聯濱海地區領空做低空飛行,并對蘇亞哈河地區距邊界100公里處的一個蘇聯軍用機場進行機槍掃射。這個事件不能不引起斯大林的注意,他要對美國的軍事意圖進行研判。他至少認定,美國這次挑釁,是對蘇聯的警告。在遠東蘇聯空軍與美國空軍占比處于很大劣勢情況下,他要考慮出動空軍赴朝鮮參戰的后果。
然而斯大林畢竟是一個國際主義者,他雖然從世界政治格局整體考慮,在出動蘇聯空軍赴朝作戰問題上猶豫了,但他在內心還是有支援朝鮮人民軍和中國志愿軍作戰的打算的。他當時一方面從蘇聯面對的軍事危險狀況考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考慮遠東方向的戰略問題。朝鮮與蘇聯,朝鮮與中國,都領土相連。中國與朝鮮是唇齒相依的關系,蘇聯與朝鮮也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對蘇聯來說,朝鮮如果亡國了,對蘇聯也有一個唇亡齒寒的問題。斯大林為首的蘇共中央不可能見死不救,眼看著讓朝鮮滅亡。中共中央在出兵朝鮮問題上是動了腦筋的,使用的是志愿軍的這種表面民間的名義。對此,蘇聯方面是知道的,那么,蘇聯出動空軍進入朝鮮上空與美國軍隊作戰,是采取民間名義還是采用秘密方式,也要考慮成熟才能行動。更重要的是,斯大林要考慮調整歐洲方向上的軍事防務,要考慮調動空軍時需要新增多少力量和多長時間才能補上哪些可能出現的漏洞。在今天看來,在當時這個重大歷史背景下,斯大林猶豫不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斯大林出兵朝鮮的決心是下定了的。在他和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與到訪蘇聯的周恩來、林彪會談時,斯大林明確表態:蘇聯方面可以為中國的志愿軍提供武器裝備,在兩個月或者兩個半月后出動空軍支援中國的志愿軍。但他沒有回答蘇聯派出的空軍是否要進入朝鮮上空支援志愿軍作戰的問題。他為什么這樣表態,就是因為他需要在歐洲方向上進行一段時間的軍事防務調整。這也是從蘇聯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的。中國與蘇聯畢竟是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斯大林這樣表態,已經確定了一個大原則:蘇聯要出兵朝鮮。但他不可能把一切細節全部說清楚,更不能講明出動空軍作戰的范圍。考慮事關重大,周恩來建議,采取周恩來與斯大林聯名致電毛澤東的方式回復。蘇聯方面同意這樣做。這封電報于10 月11 日發出。
10 月11 日當天毛澤東收到了這份電報。對于電報中說的“蘇聯可以完全滿足中國提出的飛機、坦克、大炮等項裝備,但是蘇聯空軍尚未準備好,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后才能出動空軍”這句話,毛澤東反復琢磨,覺得蘇聯是否派空軍進入朝鮮領空協助志愿軍作戰還是沒有準確的話。如果蘇聯不出動空軍,志愿軍將付出比原來估計大得多的犧牲且不說,還極有可能在朝鮮站立不住而被打回來。而且,美國有借機將戰火燒到中國東北地區和南部中國地區的可能,剛剛建立起來的新中國人民政權將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對此,毛澤東不能不慎重考慮。因此毛澤東復電周恩來,要他明確提出希望蘇聯方面為志愿軍提供空軍支持。
周恩來收到毛澤東電報后立即面見斯大林,雙方又進行了會談。周恩來明確提出中國派志愿軍需要蘇聯空軍支持的意見,但斯大林仍然沒有表態。周恩來則表示,中國志愿軍在沒有蘇聯空軍支援的情況下無法進入朝鮮作戰。討論中,斯大林也試探性地提出一個方案:如果中國方面不派志愿軍入朝作戰,讓金日成及其政權和軍隊暫時退到中國的東北地區。對此,周恩來和林彪沒有表態。
周恩來與林彪聯名將會談情況致電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后,毛澤東反復研究了電報中斯大林說的話,感覺斯大林并未把話說死,只是做了兩手準備,說的是可進可退,進退自如的話。不僅毛澤東這樣認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很多同志也持這種看法。在13 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上的討論中,大家都相信,蘇聯會在兩個月后出動空軍支援志愿軍,甚至能進入朝鮮領空直接配合志愿軍作戰。因此會議決定,不管蘇聯方面派不派空軍支援志愿軍,中國人民志愿軍依然出兵朝鮮,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毛澤東把這個決定電告周恩來,同時在電報中還說了這樣的話:“兩個月后,蘇聯志愿空軍就可以到達。”斯大林高度關注朝鮮戰局。當周恩來告訴他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沒有蘇聯空軍支援的情況下仍毅然決定派志愿軍進入朝鮮作戰時,斯大林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10 月19 日,早已集結于中朝邊境地區的志愿軍秘密進入朝鮮。10 月25 日,志愿軍首戰告捷,殲滅包括美國軍隊在內的大量侵略軍,迫使美國軍隊不得不停止北進。
關注朝鮮戰況的斯大林對志愿軍首戰告捷十分高興。他知道,志愿軍進入朝鮮作戰,朝鮮這個中蘇兩國共同的友好鄰邦有救了,遠東地區的戰略格局將對社會主義陣營有利。他下定決心,派蘇聯空軍進入朝鮮領空參加抗擊美國侵略者的戰爭。蘇聯情報人員經過細心調查,發現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空軍已調出一部分去朝鮮半島作戰,美國在歐洲僅剩150 架作戰飛機,編制不足一個師。雖然美國的盟友有大量空軍戰機,但與蘇聯新制造出來的飛機相比,性能要落后一些,因此斷定:美國和它的西方盟友要想在歐洲方向與蘇聯打一場大規模戰爭,空軍力量是不行的,沒有三年的準備,他們不敢輕舉妄動。蘇聯經過對歐洲方向蘇聯空軍的戰略調整,在確保能夠保衛蘇聯領空的情況下,決定不能坐視美國在遠東擴張勢力,不能坐視朝鮮滅亡。如果朝鮮滅亡,日本海將被美國所控制,蘇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不凍港將被封死,蘇聯在太平洋的艦隊將無用武之地。如果朝鮮滅亡,蘇聯將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來自歐洲和亞洲兩個方面的夾擊,蘇聯將在戰略上處于極為被動的局面。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損失慘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急需休養生息,積聚國力,迫切需要搞和平建設,不想打仗,但美國把戰火燒到中國家門口,也燒到蘇聯家門口,就不能任由它欺人太甚。因此,斯大林決定秘密出兵,狠狠地打擊美國侵略者,給它一個教訓,使它再不敢在遠東胡作非為。斯大林的這種戰略考慮,與毛澤東的戰略考慮,有總體相似之處。
斯大林下達秘密命令:將蘇聯部分空軍部隊調到遠東方向,大部分空軍秘密進駐東北地區的中國機場,進入朝鮮上空參加作戰。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取得第一次戰役勝利還不到一個月的11月的第一個星期天,蘇聯第六十四防空集團軍軍長羅波夫率一個只有32 架飛機的缺編團隊悄悄飛抵丹東浪頭機場。當11 月初,中國人民志愿軍再次向“聯合國軍”發起進攻并取得勝利時,蘇聯空軍也出現在鴨綠江上空,并且越過鴨綠江,掩護中國人民志愿軍運送武器裝備的通道,而且蘇聯空軍飛行員作戰十分勇敢,對美國空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可見,斯大林雖然口頭上沒有向中國領導人保證要派空軍赴朝直接支援志愿軍作戰,但仍然秘密命令蘇聯空軍進駐中國,并且在剛剛進駐、還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就飛到朝鮮上空支援志愿軍作戰。
斯大林經過慎重考慮,決定蘇聯空軍不使用志愿軍的名義,而是采取將蘇聯空軍扮成中國軍隊的方式。這樣,能夠防止暴露身份,避免與美國發生正面軍事沖突。在斯大林親自過問下,蘇軍空軍制定了多項保密措施,如將蘇軍飛機上涂上中國軍隊的“八一”標記;飛行員穿中國空軍服裝;禁止飛行員到美軍控制區和海上作戰,因為一旦迫降,極有可能被美軍俘獲;飛行員不能在電臺中講俄語;蘇聯空軍不在蘇聯機場起飛,只在中國東北機場起飛等。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得知蘇聯方面已經決定派空軍進入朝鮮領空作戰,空軍先頭部隊已經進駐中國丹東的消息后,非常高興,也同意蘇聯空軍采取的上述做法。中朝兩國共同商議后,決定中朝成立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即空聯司),便于統一指揮空軍并提供統一的地勤服務。這個司令部,指揮的實際上都是蘇聯空軍。因此,空聯司提出請羅波夫中將參加。羅波夫按照蘇聯國內的指示謝絕參加,但他參加實際的作戰指揮工作。
第一批蘇聯空軍進駐中國東北地區后,陸續又調來一些空軍精銳力量進駐中國,而且調動速度非常快。僅僅1950 年11 月一個月內,斯大林就派出13 個航空兵師進入中國,擔任防空任務,同時尋機進入朝鮮領空直接支援志愿軍地面部隊作戰。1951 年1 月,隨著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戰線向南推進,斯大林又命令蘇聯兩個航空兵師直接進入朝鮮,掩護志愿軍清川江以北100多公里的交通線。
斯大林在直接派空軍和志愿軍攜手作戰的同時,還下決心以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建制為依托,幫助中國組建一支強大的空軍部隊。除了此前已經移交給中國的兩個空軍師外,斯大林親自拍板決定,以半價或者折價的形式出售給志愿軍大量空軍武器裝備,其中很多是賒購的,賒購的貸款年利僅為1%。1950 年底中蘇兩國進行購買戰斗機談判時,蘇聯軍方只同意賣給中國性能略微落后于美國F-84 型戰斗機的米格-9 型戰斗機。中方沒有提出異議。報告送給斯大林看時,他十分生氣,立即把蘇聯空軍領導人叫來進行嚴厲批評,并當場決定,蘇聯向志愿軍提供372 架性能優于美國F-84 型戰斗機的米格-15型戰斗機,而且一個盧布也不要,是無償給予。這種戰斗機是蘇聯剛剛投入生產的,當時只有不到500 架,卻一下子給中國372 架。到朝鮮戰爭結束,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4 個陸軍師和22 個空軍師的裝備,其中有20 個師的裝備是斯大林親自作出的特別決定,無償贈送給中國的。斯大林的這個決定,不僅是對赴朝作戰的中國志愿軍最切實的支持,也是對中國空軍建設的極大幫助。來到中國的蘇聯空軍官兵們,為培養中國飛行員和地面部隊花費了大量心血。他們幫助中國培訓飛行員、教中國空軍技術人員掌握飛機機械修理技術、教中國空軍地面指揮、教中國飛行員空中戰機之間協同作戰,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可以說,中國空軍是在蘇聯幫助下建立起來的。中國志愿軍飛行員劉玉堤、羅滄海能夠在空戰中單機打掉多架敵機,勇敢是主要因素,但也與蘇聯教練員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大批蘇聯空軍赴朝與美國空軍直接作戰不久,剛剛建立的中國空軍也進入朝鮮上空與美國空軍作戰。經過重組的朝鮮人民軍空軍雖然數量不多,但也升空對美國戰機作戰。當時在朝鮮戰場上與美國空軍作戰的空軍,分屬三個國家:蘇聯、中國、朝鮮,而以蘇聯空軍為作戰的主力。我國空軍原司令員王海上將在他的自傳中寫道:抗美援朝戰爭的“空戰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后來的大機群作戰,特別是與F-86 大機群作戰,仍由蘇聯空軍唱主角”。
盡管蘇聯空軍采取了偽裝措施,還是被美國發現了。奇怪的是,美國一直沒有把這層窗戶紙捅破。美國這樣做,也是迫于現實:美國當時要想與蘇聯打一場全面戰爭,也沒做好準備。它也竭力避免與蘇聯發生正面軍事沖突。
蘇聯并不是隨便派空軍飛行員進駐中國并飛到朝鮮上空與美國空軍作戰的。蘇聯軍方知道,當時美國的空軍飛行員是世界一流的,每個飛行員都有長期實戰經驗,飛行技術相當高。因此,蘇聯空軍派空軍飛行員去朝鮮參戰,對飛行員也是選了又選,必定是優秀的飛行員才能參加朝鮮空戰。選拔出來的這些優秀飛行員,在與美國空軍飛行員作戰時,既表現出高超的技術水平,更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犧牲精神。由于蘇聯赴朝空軍飛行員是千挑萬選才派來的,因此,一開始飛行員很少,每個飛行員都要連續作戰,經常是執行任務回來降落不久,立刻又接到起飛作戰的命令。美國當時派到朝鮮戰場上的空軍數量比蘇聯空軍多,因此在朝鮮戰場的空戰中,常常是蘇聯飛行員駕駛一架戰斗機迎戰數架美國戰機。有一位蘇聯空軍飛行員在與美國戰機的空戰中,以一架戰機對幾架美國戰機。他在擊落兩架美國戰機后,自己的戰機也嚴重受傷,根本無法飛回,此時,美國戰機圍了上來,這名蘇聯飛行員駕著戰機撞向美國戰機,與敵人同歸于盡。

抗美援朝的蘇聯空軍飛行員
在抗美援朝的幾年時間里,蘇聯空軍先后出動了12 個空軍師,直接投入與美國空軍進行了1872 次空戰,共擊落1097 架美國飛機,并且為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后方及交通運輸線提供了掩護。除了派空軍航空兵赴朝作戰外,蘇聯還派出高射炮兵進入朝鮮作戰。這些高射炮兵在朝鮮戰爭中,共擊落212 架敵機。由于當時蘇聯的轟炸機性能與美國比還相差很大,因此蘇聯沒有出動轟炸機作戰,但僅僅上述戰績,就堪稱驕人了。更重要的是,蘇聯空軍的支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在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中取得節節勝利的重要因素。
蘇聯空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也付出了很大犧牲。在整個抗美援朝作戰中,蘇聯共損失戰機335架,犧牲飛行員200 名,犧牲179名高炮部隊官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蘇聯空軍和高炮部隊官兵的遺體,全部安葬在中國旅順蘇軍烈士陵園,一直到今天。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后,蘇聯空軍仍然在中國東北機場駐扎了一段時間,防止美國方面出現反復。在朝鮮局勢基本穩定后,蘇聯把他們派駐中國東北地區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部空軍戰機和地面裝備無償地移交給了中國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