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紅

泰興市新農村面貌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脫貧致富是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美好期盼,過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是他們的詩和遠方。在村工作的每一天,我都見證著村莊環境的變化,感受著鄉親們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他們用勤勞和汗水譜寫了一曲富起來、美起來的贊歌,我為和他們一道打贏脫貧攻堅戰而自豪。
泰興市廣陵鎮顧周村地處廣陵集鎮新區以北,寧通高速廣陵出口以南,共有20 個村民小組,人口2452 人,總面積4413 畝,耕地2191 畝,常住戶708 戶,黨員82 人,在職在編干部6 人。2016年8 月至2019 年12 月我任顧周村第一書記,三年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11.5 萬元增長至58.32萬元,購買標準化廠房2000 平方米,村級集體經濟負債從243 萬元降低至21 萬元,91 戶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
“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在掛職扶貧工作中,我通過召開座談會、扶貧APP 信息錄入、入戶走訪、節日慰問等活動的開展,對每戶的戶情進行分析研究,找出貧困戶的致貧原因,逐戶落實結對幫扶措施,因人施策。對就業困難人員做到家庭情況清、求職愿望清、培訓需求清、個人技能清,提供就業崗位信息,從“輸血”變“造血”,幫助樹立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信心和勇氣,在與低收入農戶的一次次交流中拉近距離、增進感情、解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大多數貧困群眾都有自我脫貧、自我改變貧困面貌的迫切愿望和行動,但也有“扶不起來”的貧困戶,他們不是沒有勞動能力,不是行動不便,而是缺乏勤勞實干的品質,缺乏脫貧致富的斗志。我聯系的楊克明戶,老婆魯廷燕是個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無勞動能力,女兒楊娟因為要照顧母親也不能外出打工,一家人靠著楊克明不多的打工收入維持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如果家里有個人生病,經濟上更會不堪重負。經過我幾次的勸說和思想幫扶后,他們開始慢慢地轉變安于貧困的思想意識。楊娟就近到鎮上的企業打工,月工資2000 多元,每天起早帶晚照顧好母親、做好家務,雖然辛苦一點,但家里的生活條件明顯得到改善。我再去走訪的時候,楊娟臉上也多了幸福的笑容,對生活有了信心。
堅持一個不少、一戶不漏地精準扶貧,必須充分調動群眾創業的積極性,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激發內生動力。五組的黨員錢國祥當過兵,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有致富的強烈愿望,苦于沒有致富技能和項目,問他如何脫貧,也是一籌莫展。在村兩委的協調幫助下,他承包了四至八組的泵站,并在村頭開了小店,經營生活日用品、農資等,年收入達3.5萬元。每次我從他的小店門口經過,錢國祥總是熱情地招呼我,總想塞兩罐牛奶、紅茶給我,感謝我為其出謀劃策。十組的黨員楊恒俊,老實巴交的,在得知他有養豬的技能后,我鼓勵他搞家庭養殖,依靠自己的雙手挖掉窮根、摘掉窮帽。我帶他到鄰近村的養殖戶家中學習經營方法,幫助落實幫扶資金5000 元購買了苗豬和小羊羔,當年創收3 萬多元。后來他又在家門前的小河邊養殖了一群麻鴨,成了村里的“明星養殖戶”,生活也更加滋潤起來。幫扶工作一點一點地讓貧困戶振作了起來,提升了他們脫貧致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讓他們能為家庭和社會多作貢獻。敢于吃苦、一戰到底的精神和品質支撐起他們脫貧致富的美好愿望。
2015 年,顧周村集體經濟收入11.5 萬元,負債243 萬元,沉重的債務帶來了高昂的利息支出,除魚塘發包、土地廠房租賃外,沒有其它收入來源,村集體無錢辦事。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村級剛性支出不斷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充分,收支嚴重失衡,直接影響了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行。
圍繞“稅源增長、資源開發、資產租賃、資金運營、服務創收、旅游觀光”等基本路徑,我結合顧周村實際情況,反復研究,拿出了招商引稅、高炮租賃、發展旅游業等村集體經濟增收方案,找準了集體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確保扶貧工作有資金、有項目、有措施。堅持“化債、轉型、求效”,列出任務清單,逐項細化目標,明確工作內容和完成時限,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對策實。通過“一周一督查、一月一總結、一季一分析”的方式,使幫扶工作落到實處。
2016 年8 月,泰州市黨史方志辦和行政審批局聯合出資25.6萬元,在寧通高速顧周十組段新建高炮兩座,并落實城東工業園區、國土局兩個租賃單位,每年租金10 萬元。顧周村辦公室東邊有7 間平房和300 平方米的鋼結構廠房,是集體資產,以前一直租賃給一外地老板辦廠,因經營不善,企業倒閉,租金也沒有收到。后來經過多方努力,我們把資產盤活起來,重新租賃,每年租金4.5 萬元。借助地理位置優勢,村委會在高速出口的東邊征地2.2 畝,新建700 平方米的鋼結構廠房,租賃給一企業做倉儲,每年可收取租金7.5 萬元。因為以上幾項措施的落實,顧周村當年的集體收入達28.6 萬元,增長了1.7 倍。
2017 年,顧周村提前2 年脫貧,集體經濟收入超額完成35 萬元的目標任務。村委會大力發展高效種植業,通過土地流轉,引進外地能人到村承租耕地,種植草莓、韭菜、荷藕等,由傳統的稻麥兩熟轉變為無糧村,創建成特色田園鄉村。村領導班子注重抓好服務和協調,承包人每年上繳土地流轉服務費每畝50 元,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7 萬余元。農戶既享受了土地租金,還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到種植大戶處務工,增加家庭收入。2018 年,顧周村在鎮工業集聚區認購標準廠房2000 平方米,每年可增收廠房租金20 萬元。近兩年,招商引稅政策讓村干部在工作中嘗到了甜頭,村兩委會一班人充分發揮在外能人的潛能,加大招商引稅的力度,2018年、2019 年的稅收獎金分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1 萬元、23 萬元。幾年來,掛鉤幫扶單位支出幫扶資金83 萬元,村兩委會爭取資金290 萬元,顧周村逐漸有了有錢辦事的底氣。
美麗鄉村建設、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后,村莊環境面貌大大改善,需要開支的公益設施維護、綠化養護、環衛保潔、路燈電費等費用也大幅度上漲。我倡導規范管理,黨員干部帶頭,引導村民自覺做好家前屋后的環境衛生,省下了一大筆的保潔費用,也形成了較好的村風民風,真正做到了開源節流。在化解村級債務方面,村兩委會堅持先償還村內債務,如拖欠的村干部工資等,再償還村外債務,如基礎設施投入的工程款,此項舉措得到了廣大干群的認可和支持。村干部也摒棄了本位主義思想和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短視思維,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強了,發揮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知民情,順民意,只有切實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才能贏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我堅持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圍繞“三送”和大走訪大落實活動,增強與群眾的溝通和聯系,履行服務承諾,做好每件事,干好每一天,農村環境面貌、配套設施、道路交通有了質的提升。

位于泰興市廣陵鎮顧周村的中華紅楓園景區
為改善人居環境,我組織制定了顧周村中長期發展規劃,并按照規劃進程,落實好各項發展目標和任務。建設村民集中居住點1 個;新增基礎設施投入280萬元(不含上級投資),鋪設水泥路道5300 米,安裝路燈210 盞,整治河道2 條1300 米,植樹4200棵,建成路道、河坡綠化帶2200米,建公廁1 座,建垃圾站4 座,垃圾集中處理率達88%,建成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400 平方米,設立農村社區服務站,實行一站式(大廳)便民服務,達到農村社區建設要求。
堅持富民優先,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純農戶比例年均下降10%,貧困人口比重低于7%;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 個,帶動農戶650 戶,轉移勞動力300 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率100%,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95%。
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每年黨務(村務)公開不少于4 次;召開村民代表會議不少于4 次,認真開展述職和民主評議活動;積極開展黨員創先爭優活動,每年新發展黨員不少于1 名,“雙帶”型黨員占黨員總數的20%以上;強化班子建設,培育“能人型”村干部3 名,占村干部總數的50%;參加設崗定職的黨員20 名,占無職黨員總數的30%;加強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和管理,為民代辦服務事項辦結率達98%,建成“五好”村黨組織。顧周村相繼創建成市級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村民自治示范村。
扶貧路上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一件件實實在在的小事、一點點的關心、一絲絲的溫暖讓干部群眾的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顧周村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新路子,希望他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遠。